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老王和他的“蜗行一号”
老王和他的“蜗行一号”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刘辉(文军)和作家刘朝东(左)亲切交谈


老王和他的“蜗行一号”

作者/刘辉(文军)


      老王是谁?阅读过头几年王耀平写的小说《罗山条约》,我也探问过别人,也探问过自己。
      我曾以为他是一名精通世间大事小情的老者,最起码也该拥有六十年以上的沧桑。文革期间“五七干校”中所发生的许多细节,其他的反映那个特殊年代文学作品很少有涉猎。王耀平撰写的《罗山条约》竟能口若悬河,说起罗山的五七干校来,那是一五一十、条条是道。不服?肯定不行。
     如此揣摩,我料定我心中沧桑的老王一定很睿智,睿智地竟把罗山县犄角旮旯的陈芝麻烂谷子,涉及几个世纪上下的“风云变幻”都能折腾个够。书中描述那个时期的性格各异的读中小学的孩子:或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或规规矩矩挤眉弄眼儿地胆小如鼠、或凭着小聪明小智谋斗智斗勇。我冥冥中相信:老王是他们其中一员,历尽过“五七干校”的苦难岁月。
     果不其然。因为有过跟随父母到罗山的经历,有幼时深深地印痕,“五七干校”——作为一段“文革”历史中挺重要的插曲,王耀平先生自觉地用一种文学自觉担负起了“复制”成文字的责任。老王,是一位很有心计的人物。
     作为一部小说,王耀平采用了采访与口述纪实体的写作方式。也许是为了烘托更宏大场面与历史的厚重延伸,即便是亲历者,老王也尽可能把自己伪装成最纯粹的观望者。一本《罗山条约》,貌似是描述孩子们在一个特殊环境里的争斗,其实展现了一个地域、一个氛围、一个事件所带来的连锁冲击。正因为幼时经历所带来的强烈感触,老王成功地把“五七干校”中鲜人不知的往事,就这么着“揉”进了他的成名作。
      好奇与偶遇。在一个老朋友的儿子的婚礼上,我与老王紧“挨”在一起。推杯论盏之间,王耀平的名片递送我手里,终于释解了我心中一直的好奇。
     首先声明:老王不老。高高大大、黑黑胖胖、墩墩实实,显老的容颜未必能遮掩实际显露的年龄。十几岁随着家长到“五七干校”,历练了人情世故,经历过孩提间的打打斗斗。以地域区分或以长辈单位而结成帮群的孩子们,把打群架甚至是掉胳膊掉腿儿,都能当成“乐子”。几十年前的零零散散,被有心人王耀平这么着用文字一串接、一包装,成了当年众多出版物中的畅销书。
     王耀平的《罗山条约》:贵在真实可信,小说内有主人公的历史原型;贵在突破性创作,当时以亲历者口述方式的写作属于凤毛麟角;贵在一种 历史责任的自觉,把疯狂年代所滋生的产物用文学方式原原本本地传达,老王的贡献肯定会很凸显。
     罗山“五七干校”所涉及的打架的事儿,怎么会很郑重其事地以签订“条约”方式来约束相互间的行为哪?我情愿以为:法律所该约定的萌芽,似乎在砸碎公检法的时候,也正在孩子们的头脑里悄悄地成长。我想,老王该是一位很会严谨思维的人。
     老王现在的职业:自在且惬意。名号: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签约摄影师;又是一位北京作家协会的作家。于是,行走四方、云游山川、浏览大地、聚焦真实、记录所闻所见,成了老王所钟爱所珍惜所向往所敬重的职业。
     老王有一辆“有名”的车,而且是“价值连城”。他很得意:得意自己竭尽其所能并有效地附加在爱车上的一切改良。功能性的体现,丝毫不逊于任何一辆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房车。王耀平所“攒”的房车有一个雅号——“蜗行1号”。
     据我所知,目前,老王的“蜗行一号”,是国内唯一的一辆由普通小面包车改装的集“行、吃、睡”与工作为一体的房车。老王曾多次在各种场合叨叨过,希望更多的驴友成为效行自己的伙伴,并声称愿意把自己的改良经验予以分享。可惜,时至今日“蜗行一号”的复制依旧是白纸一张。一号,没有二号!
     老王以及老王和他的“蜗行一号”,一路前行、一路采风、一路聚焦,十多万公里的跋涉,颠簸出数不尽的甜酸苦辣。四年间,老王和老王的“蜗行一号”除了必要的休整与给养,他们一直在路上。太多的人生与自然的磨砺,老王好像都很习以为常——“甜酸苦辣”是品味人生必须的体验经历,“适者生存”是融合大自然的阅读能力。我想,拿“习以为常”四个字能验证老王的心理状态。
     “蜗行天下、家在轮上”,老王的幽默格言很正规地粘贴在“蜗行一号”的左侧,成了车主人的座右铭,成了车主人与“房车”的前行动力。
     一个“蜗”字,足见老王与一辆车所经历的共同窘迫。一米八几的身高、一百多公斤的身躯,老王只能凑凑合合,就和着“窝”在长安面包车狭小空间里行驶。我相信,兹要遇着颠簸的石头子儿路,老王的脑袋一定是不停地“会见”车的顶棚。真应了那句词儿:谁难受谁知道。
      老王知道我对“蜗行一号”特感兴趣,特意为我一一拆解“蜗行一号”的所有内涵的功能,或者说是“一号秘密”。他说啦,“换了旁人,咱才不说呢”!您这瞧瞧,还是俺们哥儿俩瓷器。
      把所有后座拆卸。四个多功能木箱“藏”着所有家当: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压缩饼干、常备米面;油炉子、电插座;防蚊子的香、防坏人的棒;开路的铲子、修车的工具;睡觉的被褥、备用的帐篷;盛饮用水的桶、盛加油的罐、备用的车胎-------,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不准备的。
      还有哪,二雷子、酒杯子留在车中,勤等着到宿营地炒几个顺口儿的菜,自个儿闷灯儿蜜呐!谁要是与他和他的房车邂逅,一定拉你喝个肚儿歪。酒后真言那么一吐,再加上一个深眠,解乏得很。明儿个开路,又是九九艳阳天!
      问老王,你那么大的快儿头睡哪啊?老王“哈哈”大笑,顺势一比划——四个着着实实的樟木箱子“码”严了整个车厢,铺上被褥,枕着全部家当安然入睡。冷时,有电褥子;热时,有大蒲扇;想潇洒时,就合着睡帐篷;不怕蚊蝇侵扰,因为“房车”的门窗自有抵御的功能。老王说啦,“尽管我这大块儿委屈点儿,也能凑合”!——“蜗行天下”,老王需要这种乐在其中的感觉。
     追究起老王与他的“蜗行一号”的大概行踪,从老王嘴里“淘”出来话,一定是轻轻松松,快快活活地像个自在行天的侠客。要想“抠”出个贬义词来,老王非但不说,还得找补一句“那点儿屁事儿算啥”?
      我简要地摘录下老王和他的“面车”所抵达的地方。
      “2011年9月30日到达罗布泊湖心”:那是神秘的死亡之旅,“拜见”彭加木先辈的心情只有老王自己体味。生与死,人生的价值概念,就在这一刻才会一股脑地升腾。
      “2011年10月7日到达达策克口岸”、“2012年9月10日到达满洲里口岸”、“2013年2月13日到达老山主峰”:最西边儿的边界,最北边儿的口岸,最南边儿的战场遗迹,想必老王会是浮想联翩。今昔相比,容颜尽可以一而再可塑性地改变,不变的永远是一颗蓬勃跳跃着的豁达而爽朗的中国心!
      祖国的天涯海角、河北的涞源灾区、黄河长江的源头、南水北调的始发地,老王到了这些地儿,我相信除了大量的照片形容“海天交融”、“山清水秀”、“地杰人灵”以外,他还会用文字与照片去说“环境的日益恶化,渐次威胁人类的生存”!片子里的隐忍,可能就是一点就破。
      到达老挝首都万象,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正应了那句时髦的话语“世界真大,我很想好好转转”。老王与他的“房车”睡过近邻的国外草地,“外国的月亮是不是比中国的圆?”——老王会闭着眼,牙缝儿里哼出一字儿:“扯”!说白了,老王就想四处瞜瞜,体验下异国风土人情。
      当然,老王也很关切热议中的“战事”进展。到达缅甸北部,就为着实地考察一下历史所遗留的后患。成天地炮火连天,遍地都是民不聊生,不可开交的枪林弹雨。就是在这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老王勤奋地写作以报道第一见闻;用最直接的聚焦战场以提供影像资料。没人会提:老王是一位战地报道的英雄;但我会说,老王和他的“蜗行一号”功不可没,即便是永远不会付诸于公开的名字。
     “蜗行”的路走多了,好的风景所带给老王的心灵感动,瞬息又被更卓越更震撼的风景所替代。“轮上”人家——“出行住食”一条龙,总有艰险横梗于此,也总有一些记忆的刻痕激动着自己。探索地继续前行,又让更出新、更不是预料之中的困苦所困扰,随之再被老王的智慧与机警一一克服。
      祖国处处好风景,哪有一处不动情?按老王的说法:见得太多太多,似乎把自己的嗅觉、触觉、感觉搞得有些麻木。端起相机照起相片来,那就是百般挑剔而不仅仅只限于角度、光线、聚焦的一般选择了。照出具有冲击力、震撼力很有咀嚼意味的相片,老王经常在纠结的选择中,一次次、一张张地否决自己。而他的身后,往往是常人此生未必能扑捉到的惊艳与神奇。
      见到王耀平所发表的照片与文字。您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画面所表达的张力、所容纳的内涵、所潜在的语言,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悟。文字叙述的干练与简洁、纪实与评述、观点的直捷了当,那正是一位文字工作者秉承正义的呼声而绝没有哗众取宠、模凌两可。
      老王,老王与他的“蜗行一号”继续穿行于广袤的山河之间。平原与沙漠、湿地与森林,城市与乡村、腹地与边境,留下老王的摄影作品,还有他激情勃发或严谨淡然的文字。
      老王与他经典的“房车”已经混为一体,彼此不分离。我与老王说:“‘蜗行一号’一定是你的情人,要不你舍得把弟妹一人扔家”?老王不承认:“他是咱一个好哥儿们,情人哪舍得叫她冲锋陷阵”?后来又找补一句:“看天儿见好,行程没那么悬得乎儿,也陪夫人走走”。
      得嘞!扯了那么多老王以及老王的“蜗行一号”,我至今还从没有与“他们哥儿俩”同行过。所以嘛,写得不那么欢快流畅,写得不那么风趣盎然。有老王的爽快约请,我一定抽空儿“蜗行”地潇洒一回。正所谓:人生吃几回路途之苦,也算没白来一世!

                                                          

作者简介:

      刘辉,笔名文军,1954年5月出生,北京人。祖籍四川南充市。
      现为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会员、门头沟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新国风》诗刊副主编、华语红色诗歌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国魂》诗书画选编委。
      曾为《侨星》杂志驻京联络处资深记者、编辑、主编。发表京味儿文学作品、采访名人录。曾为《今日文艺报》特约文学作品评论员。
      发表数十篇评论及诗歌作品。曾应邀参加《我爱健康》大型室内情景喜剧的部分剧本创作。
      刘辉是北京著名京味儿作家之一,著有《老北京那些事儿》第一、二、三集系列丛书(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千龙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等数十家网站对刘辉的作品进行了宣传报道与转载。《老北京那些事儿》曾被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大型新华书店评为畅销图书。 
      刘辉还擅长诗歌创作、序言和评论写作。他参加各种诗歌诗评活动及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站及《作家报》《文艺报》《华夏时报》等中央与地方文艺报纸与刊物。

[上一篇] 英雄喋血勇猛善战——记抗日英雄许秉钧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