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传统帖学的流风遗韵 —— 郎岗峰书法艺术略论
传统帖学的流风遗韵 —— 郎岗峰书法艺术略论
作者:周博


      郎岗峰,河北清河人。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行书委员会主任、组织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大校军衔。担任全国第三、四届中小学生书法节书法展评委。作品被中南海、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出版书法集六部,报告文学集一部。


艺术访谈

       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以后的两千年间,以“二王”为主要代表的帖系书法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脉。有清以来,由阮元发端,至康有为而成鼎盛,碑派书法形成了自身赖以发展的理论体系,其间名家辈出,可以说,从19世纪末至整个20世纪,近现代书法都处于泛化的碑学时代。但碑学发展至当代,随着对其形式与精神资源的滥用,逐渐疏离于笔法核心,使当代碑学的发展动力逐步削弱,这无疑为帖学的历史超越提供了机遇。 

  自以沈尹默、白蕉为代表的“海派”书法始,对帖学的回归再次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上半叶过于火爆的现代思潮之后,复古思潮开始盛行,尽精微的帖学风格大行其道,出现了一大批有创作实绩的中青年书家,郎岗峰先生即为其中的代表之一。郎岗峰,祖籍河北清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行书协会主任、秦皇岛市书协主席。像一切有成就的书法家一样,他自幼酷爱书法,每日勤学不辍。早年从唐碑入手,后以“二王”为宗,孜孜于《圣教序》《十七帖》《阁帖》和“二王”尺牍的摹习,又注意多方汲取艺术营养,几十年未尝间断。学习“二王”书法,关键在于学习者进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世界,在进入后再从中走出来,使王羲之书法成为自己提高艺术水平的助力,而不是阻力。从郎先生的早年作品来看,他很好地做到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精妙处而不为所御。


  其作品在空间上干净、空阔、疏朗,运笔舒展、利落、硬朗,从形式上制造了一种开阔之气、端正之气,率性而守规矩,自在而不拘谨,初步形成了儒雅端庄的自家气息和风格。在书法上研习古人碑帖,只是符合艺术的共性,展示风格还需要个性化的创作,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人书法无一不是戛戛独造的。郎岗峰先生近年在揭橥“二王”笔法本源和晋韵真脉的基础上,谋求“二王”帖学的创造性转化,小字更多地保留了《圣教》的结字规律,而以唐摹笔法统之,大字在糅合《圣教》与《十七帖》的基础上,参以张旭、颜真卿体式,形成了敦厚朴茂、隽永古雅、清新自在、蕴藉温润的基本风貌。

  观其近来书迹,发笔出锋极具古法虚灵挺拔之致,猛一看温和中规,细细品味方知其书寓巧于平,左右逢源,极其变化,在流利平和中显露布局的动荡和激越。其书作率意和精能、秀润和雄强交相融合,儒雅中带着玲珑,散淡中显现腾跃,平和、简净而意境高远,笔墨出自自然而精心构造,充分表现了作者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切体验和想象力。

  郎先生作品所达到的境界当然离不开他几十年艰苦的笔墨锤炼,但他所取得的成就,绝非仅来源于此。因传统帖学的精义是中国文人审美的日常化,审美作为生存方式的重要方面凸显出文人精神的高标。书法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随境适情,作品与艺术家的生活和文化积淀互为表里,故此我们才能在作品中看到艺术家的精神形态。书法即是艺术家的人生,郎岗峰先生深谙其中精义,在刻苦研习书艺之余,饱读诗书,于中国古典文献用力最勤,同时涉猎文字、诗词、摄影、京剧、哲学等相关文化与艺术门类,其京胡演奏水准可以专业称之,得当代多位名家赞许。多方面的修养使郎先生的书法体现出深刻的文化性,因而魅力独在。 


  古人云:“书品即人品”,柳诚悬更直谓:“心正则笔正。”此论是否客观姑且不辩,但郎先生的人格操守却为人所共誉。其为人真诚、纯正、儒雅,洋溢着一派春风化雨的儒家作风,可称谦谦君子。其书温润敦厚、清新可人当得益于此。先生亦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作为省、市书协的主要领导,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荐、培养后学,开展大型书法活动,营造了良好艺术氛围,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他的组织带领下,秦皇岛市先后承办了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当代军旅书法名家提名展、中国(秦皇岛)中小学生书法艺术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他还组织了不可计数的讲评、讲座、看稿活动,秦市书家得益于此多矣,秦皇岛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书法地位、文化地位亦因此提升。郎先生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十分关注老区、关注贫困阶层,在他的努力下,秦皇岛在贫困老区建起全国第一所“兰亭中学”;


  他多次组织书法义卖,为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众捐款;历年春节前夕的文化下乡,每次他都是率先前往,深受农民欢迎,亦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郎先生以他的言行,阐释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姿态,而这也成为解读其书法创作成就不可或缺的视角。郎先生正当盛年,书法创作底力日渐深厚,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先生的艺术定能达到“脱巾独步”“窅然空踪”的超拔之境。




    







责任编辑:王浩

[下一篇] 台湾曼生壶原创麦智明:意融于字 法通于器

[上一篇] 修心育德 技道双进 ——刘春华及其书法印象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