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作者:梁海志

写在前面

父亲、母亲可以简称为父母,但是为什么非要称呼“父亲母亲”呢?一个“亲”字道出了人间最爱,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并且能够把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殷殷父母亲,人间第一情,每个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羔羊跪乳体现了对母亲的尊重、乌鸦反哺表明了知恩图报的道理,我们从不懂事的孩子成长到今天,并且也做了人父为了人母,这其中的情感变化应当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我们讲“百善孝为先”,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也愧为人父、愧为人母。

在母亲去世的这11年中,我经常在心里反问自己:你是个孝敬母亲的人么?我不敢说不孝敬,但是我敢说我没有好好的孝敬,我已经失去了好好孝敬母亲的机会,但我要把孝敬母亲的那份心放在还健在的父亲身上,放在继母的身上,从此我不再愧疚。

我的父亲爱我们,是他抚养我们长大,是他供我们上学,是他给我们找到了生存的依靠,是他为我们娶妻成家,是他把自己的积蓄一点一点地奉贤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做对不起父亲的事情呢?

很久以来,我在心里拷问自己:过去我曾经惹过父亲生气,爷俩也曾经吵过嘴,但是,我在父亲身上得到的,要比自己反馈给父亲的多很多,于是,我后悔,我惭愧,我要用以后的行动弥补我的缺憾,让父亲、继母幸福。

         这篇文章就当是我对父亲的一点点孝顺吧。




  

一、自幼失去母爱

二、为了糊口而当兵

三、在战争岁月里

四、娶表妹做了妻子

五、半袋高粱米

六、大山里的情缘

七、从小学老师到中学校长

八、司法部银质奖章

九、再婚


一、自幼失去母爱

我的父亲梁炳林,1934年农历1229日生,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所以,村子里的人习惯地叫他“老四”。父亲还没有满一岁时,父亲的爸爸因病去世,母亲又改嫁他人,可怜的老四就过早地没了爹走了妈。在那个年代,我们家极其贫困,我们那里常年干旱少雨,庄稼收成很少,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不够用。

父亲曾经随母改嫁到滦县老站村,因那里有日本鬼子很不安全,在继父家住不到两个月,父亲就独身跑回老家,由三大妈拉扯他。三大妈比他年长10岁,对弟弟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从嫂子身上得到了母爱,三嫂对父亲的照顾比对自己的儿子还周到,家里有一口饭也先可着四弟吃,尽管家境十分困难,还是要尽量满足四弟,父亲常说“老嫂比母”啊。有时候三大伯因四弟和他们争口粮,上来了脾气免不了要数叨几句:“光吃不干的累赘,养着你有什么用?”,可嫂子护着自己的弟弟:“你就少说几句吧!他还是个孩子,咱妈又不在,扔又扔不得,咱们当哥嫂的不养谁养啊!”

父亲为了不让哥嫂受累,尽量帮着哥哥嫂子干这干那,什么家务活、地里的活都抢着干,小小的年龄就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村劳动,父亲因缺乏营养饿的皮包骨头,但是再苦再累没有怨言,饿的时候也不喊饿,冬天穿着薄薄的棉衣,脚上的鞋子露着脚趾头,他忍着饥寒从不说声苦,因为他知道是哥嫂在养活着自己,不能再给哥嫂添加烦恼,增加负担,就算是忍气吞声也要顽强的活下去。

父亲到了12岁那年,也算是个大人了,自己觉得也应该替哥嫂减轻些负担了,春夏秋冬四季里的农务没有他不干的,上山砍柴,下地种粮,样样都行。春天送粪跟驮子,挑水栽白薯,拉犁扶镬子,点种趟盖。夏天为农作物施肥、锄草、镬青。到了秋天也是最累的季节,割谷子批玉米,割豆子卡高粱,刨茬子刨白薯等等。冬天就是在猪圈里起猪粪了。反正是一年四季没有闲时候。

父亲还给本村的地主放过羊。父亲每天顶着月亮哄着几十只羊上山,踏着星星赶羊群回家,每天中午带着一顿干粮,渴了就喝山沟里的积水。地主要求羊一个也不能丢失,而且羊每天要吃饱,回来后要检查羊的肚子是不是鼓鼓的,如果羊没有鼓肚子父亲就要挨打了,可是地主从来都没有过问过父亲的肚子鼓不鼓。父亲每天与羊群打着交道。有时候羊在山上疯跑,父亲就跟在羊群后面拼命的追赶,弱小的身躯怎能对付得了这决堤般的羊群,父亲顾了头顾不了尾,奔跑之中鞋子丢了,衣服破了,手、脸、大腿、胳膊被荆棵划出道道血印…孩子就是这样与命运抗争着,但不屈服的生命也越来越坚强,悲惨的童年经历使得父亲的性格变的更加坚韧,更冶炼了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刚强秉性,也为自己后来的人生奠定了性格基础。


二、为了糊口而当兵

我的老家是革命老区,父亲刚刚记事的时候正赶上闹日本,日本人在这里修炮楼,搞扫荡,烧杀抢掠,祸害百姓,连年战乱殃及百姓,鬼子一进村,老乡们就要“跑反”,人们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父亲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仇恨日本人的种子。

日本鬼子投降后,我们村子路过解放军,当时人们还习惯的称他们是“八路军”。三大妈是村里的党员,妇救会的主任,为了让弟弟能混口饭吃,三大妈就找到部队当官的:

“可怜可怜这个孩子,让他当兵吧,把他带走吧”,

“看样子他还小,打仗不行啊,还是大一点再说吧”,

“他都十三岁了,不小了,就让他在部队跟着你们,给口饭吃就行了,求你们了”。

部队领导见三大妈态度诚恳,就严肃地说:“你弟弟我们带走也行,但到了部队是死是活就不一定了,到时候你们可别后悔呀”

三大妈点了头,但却紧紧搂着弟弟不愿松手。

集合号响了,部队整装待发,父亲穿上了又肥又大的军装,排在连队的最后头,三大妈把煮熟的两个鸡蛋塞进父亲的衣兜说:“老四,别怪嫂子心狠,咱家确实养活不了你了,你走吧,在部队还许有口饭吃,比在家饿死强啊,在部队要听当官儿的话,你身边没有亲人了,要自己管自己了,打仗加小心啊,要活着回来啊” 说完泪水就哗哗流出了眼眶,父亲眼里也含着泪水只说了一句话“嫂子,我走了”。从此,父亲离开了所有的亲人,随部队海脚天涯,独自闯天下去了。

13岁的父亲成了一名军人,跟部队走了,父亲随部队先是到了唐山,后又到遵化,出关参加了辽沈战役,在朝鲜战争打的最激烈的时候,父亲又跨过鸭绿江,转战到了九死一生的朝鲜战场。有谁会想到,父亲这一走竟成就了他一段光荣的历史,成就了他一生引以自豪的骄傲!

我的家庭可以自豪地说是革命家庭。二大爷、三大爷都是革命军人,他们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二大爷在战场上被炸去右腿和右手,成了特等革命残废军人,直到他老人家83岁去世,一直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三大爷右腿负重伤,被政府认证二等革命残废军人,他老人家回乡务农的几十年间里一直是一瘸一拐的生活着,直到享年75岁寿终;父亲在朝鲜战场两次负伤,被认定三等甲级革命残废军人。老哥仨都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胜利都流了血,立了战功。

时间到了70年代,我家族里的同辈哥哥弟弟们也先后有4人当兵入伍,有7人是中共党员,有6人是国家干部,有4人是教师,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在战争岁月里

父亲参军的当年,随冀东军区司令部到了河北省的遵化,因为父亲年龄较小,首长就安排他在司令部通讯队的电话班给首长接线。华北解放前夕,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被任命“华北剿匪总司令”,大肆对我解放大军进行围剿,我军与傅作义的顽敌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最后把敌人赶进了北平,成了缩头乌龟,不敢出来正面与我军对抗。1948年冬,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冀东军区改名“四野”,父亲又和部队开赴东北热河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一年之后随东北大军进关,在“平津战役”、“解放华北”等战役中一直都是在给首长接线,父亲和战友们一样不怕牺牲,英勇无畏,每次战斗都会保障首长的电话畅通。

让父亲不能忘怀的是给东北集团军司令杨成武的一次接线,那天夜里,班长突然把父亲从睡梦中推醒:“小梁子,快,首长的电话中断,命令我们火速接通,你的线路是15号”。父亲“刷”的一下从地铺上起来,挎上工具袋、背上电线就冲出了帐篷。啊,好冷啊,冰天雪地,冷风吹来,脸上就像被刀子割的一样。

这是父亲第一次一个人执行任务,他还是个14岁的孩子啊!大战在即,大家都已经出去护线了,这次情况紧急只好派父亲单独去了。父亲一人摞线前进,虽然戴着手套,但铁丝的冰冷还是穿透了手心,似乎刺进了胸膛。在冰雪覆盖的荒野里,脚下的积雪阻碍了前进的速度,他听到了近处有狼在低吟,也顾不得了,父亲就连滚带爬地前行,终于他找到了断点。这时,远处的天上升起了红色的信号弹,父亲知道那是战斗开始的信号,再接线已经来不及了,要靠身体导电了,父亲用身体做导线,电流击得他浑身麻木难忍。父亲想:“我就是被电死了也要保证首长的通话,保证战斗的胜利!”不一会儿,来增援的同志到了,大家迅速接好线路,又火速到别处去了。战斗在黎明时分就结束了,共歼灭国民党热河留守部队三个团。后来,首长说这次战斗是杨成武司令直接指挥的,当杨成武将军听说一名14岁的娃娃兵,用身体导电完成了任务,命令说:“给小鬼记功!”

1953年,朝鲜战争还在继续。父亲的部队在秦皇岛休整一个月,随杨成武兵团67军新编201师马辉的部队上了火车,奔向了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

父亲在颠簸的闷罐里和战友们一起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军列到了平壤车站,父亲和战友们又改乘军用卡车继续往南边的三八线前行。卡车行进了大约两天的时间,眼看离战场越来越近了,卡车也很难前进了,因为公路早已被敌机轰炸得处处是大坑,部队只好急步行军。不远处已经传来了轰轰隆隆的枪炮声,近处时时可以看到死人的尸体,在不到10米宽的公路上,右侧是浩浩荡荡前行的部队,而左侧就是逆流而返的装满伤员的车队,一上一返,形成了奔涌不息的循环人流,耳听汽车上志愿军伤员们阵阵凄厉的喊叫声,令人发渗,然而,父亲没有害怕,伤员的喊叫,仿佛刀子扎在父亲的心上,往上走的战士们也没有一个害怕的,更没有一个退却的,他们恨不得立即到达战场和敌人拼一死活,为同胞兄弟们报仇。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飞机大炮可以狂轰乱炸、肆虐横行。我军阵地已经被敌人炮弹炸得光秃秃的,山顶被炸秃,树木被炸秃,石头变成粉末,白天人无藏身之地,志愿军只有在山洞里隐蔽起来,到了晚上才可以出击打击敌人。

父亲的任务是201师师部电话架线员。与其说是架线倒不如说是摞线更确切,因为硝烟翻滚的战场上哪里会有电线杆啊,电线就是在地上铺设着的,当首长的通话线路中断时,通话的两头就同时派出接线员手撸电线迅速寻找断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接通。

父亲说:“我在朝鲜的那些日子里,也不知道参加了多少个战斗,接通了多少个首长的电话线,反正只要首长发出命令,我们就立即摞线查找,特别是在漆黑的夜晚,到处都是亡者的尸体,令人不寒而栗,深一脚浅一脚的不说,手被电线磨出血是常有的事情,被铁丝磨破的地方钻心地疼痛,当找到断头时,电线被炮弹炸短了怎么办,还是老办法:用身体导电!虽然残酷,但比起身边死去的战友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我们问到父亲是怎样受伤的,他说:“那又是一个夜晚,我正在摞线查线,忽然,敌人开始又向我阵地打冷炮,我不停地躲着弹头,躲弹头要有方法,刚刚炸开的弹坑是比较安全的地方,但是要不停的从一个弹坑向另一个弹坑躲避才行。突然,又一个流弹飞来落在我的不远处,弹皮四射,我就觉得右腿好象被人用棍子砸了一下,紧接着就好象有水从裤脚往下流淌,我顺手一摸,粘忽忽的,这才知道是血,知道自己被炸伤了,马上就觉得没有了气力,我忍着巨痛用救急绷带紧紧地勒住大腿上部进行止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战友们找到了我,那时,我已经没有了知觉”

父亲同众多的受伤战友一样被抬上汽车,送往后方(祖国)治疗。由于战场药品紧缺,许多伤员伤口得不到消炎治疗,在炎热的夏天苍蝇成群的叮咬伤口,多日得不到治疗的伤口内生出了蛆虫,为了趋虫医生只好把柴油抹在伤员的伤口,伤兵们雌牙咧嘴,叫苦不迭。父亲也不例外,被抹了柴油的伤腿气味难闻、阵阵巨疼。伤兵在运往后方的途中,为了躲着敌机的追击,汽车不得不在晚上黑灯前行。在弹坑累累的道上,一路颠簸,直疼得伤员破口大骂司机:“龟儿子,慢点开,疼死老子了,老子受不了了,我日你娘”。而我们的司机战士却眼含泪水说:“骂吧,只要弟兄们心里舒服就使劲地骂出来吧!”。   

由于道路艰难,加上白天的耽搁,这些伤员们承受着伤痛,一忍就是十几天,有的战士在途中就牺牲了,他们被就地掩埋,一个个成了不能回乡的人,永远的被埋在异国他乡——朝鲜这片焦土之中了。

这些十八九的孩子们还没有看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享受到人生的甜蜜,就永远的躺在了金达莱的故乡。

父亲有幸,能够坚持回到了祖国,在延吉火车站,父亲看到了祖国亲人欢迎的面孔,沸腾的人群挥动着鲜花和耀眼的彩旗,高喊着“祖国欢迎你们,祖国的亲人欢迎你们!”父亲抬头望去,这里是晴朗的天空,还有飘动的白云……父亲放声地哭了,志愿军伤员们也都哭了。

此时,父亲回想起了在坑道里过年的情景:战士们把水倒在牙缸子里当作酒,大家在坑道里面向北方,跪在地上,齐声大喊:“妈妈,儿子给您拜年了,祝福妈妈长寿!祝福祖国万岁!”可是,当战斗再次打响的时候,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很快就牺牲了,又有几人能够活着回来再见祖国一面,再见妈妈一面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战友们,你们把热血洒在了朝鲜战场,你们把生命无偿的献给了朝鲜人民,你们把青春献给了抗美援朝的伟大事业,你们无愧于自己的父母,无愧于伟大的祖国!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被祖国人民称做“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全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

父亲在吉林延边自治州做了炮弹皮摘除手术,疗养了6个月,身体恢复的很快,本应该回家了,当父亲想到死去的战友,想到美国鬼子还在朝鲜杀害朝鲜人民,杀害着我们的战友,他毅然决定重返朝鲜战场,继续参加战斗。可是,当父亲19548月再度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时,由于他乘坐的卡车翻车,被车上的电线秆子砸压,父亲腿部再次受伤,不得不回到祖国接受治疗,伤好之后,复员转退,被政府安置在天津专区文安县人民政府民政局工作,这年父亲正值20岁。


四、娶表妹做了妻子

父亲很英俊。我们可以从父亲退伍时的照片上看到:眉清目秀,精神抖擞,腰里扎着武装带,跨着盒子枪,倒背双手,十分英气。按理说,小伙子搞对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父亲的双腿受过伤,是个残废军人,稍微好一点的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一个腿脚有毛病的人。

我的父母是表兄妹,母亲小名叫“兰儿”,他们小的时候就在一起玩耍,互相之间感情尚好,他们一起到地里挖野菜,一起过家家,婊兄妹青梅竹马,早已情投意合。

提起兰儿那可真是天底下如花似玉的美女,是周围四里八村数的着的漂亮姑娘。那年月,给兰儿说媒的人很多,媒婆连连上门提亲,可是兰儿的父母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说什么也不轻易放手。谁知兰儿早就喜欢上了表兄,没等别人介绍就主动跟了残废军人。父亲就这样娶了表妹做了妻子。

父亲对待自己的岳父岳母那可是好的没的比,他帮岳父岳母家里地里干这干那,从来没有叫过苦,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先想到岳父岳母。父亲在外地工作期间,只要回家来总要带回一些特产孝敬岳父岳母。在父亲返乡之后,我清楚的记得,我家只要是吃好饭,饭一出锅,父亲就必须让我跑一里地去给姥姥、姥爷送去,咳,那时我还真的有些不愿意呢。

后来,父亲的岳母得了心脏病、哮喘等重病,父亲几乎天天守侯在岳母身边,天南地北的给岳母请医找药,直到岳母临终最后一口气也是在姑爷怀里停止的。

那天夜里,岳母病情加重,父亲闻讯赶来,伏首在岳母的耳边轻声喊着“妈,您哪儿不舒服?告诉我”。岳母急速地喘着气,两只手不住地抓,看样子非常痛苦,父亲知道岳母已经不行了,就连忙把岳母抱在怀里:“妈!妈!你要挺住啊,大夫马上就来了,妈!你不能走啊”泪水刷刷地滴在了岳母的脸上。岳母在姑爷的怀里慢慢地停止了手抓,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妈呀,你不能走啊!”父亲悲痛万分,眼睁睁地看着这位一生善良的女人去了天堂!

父亲对妻子兰儿更是视如心肝儿,百倍呵护,恩宠有加。在三年困难时期,家家过着贫困的日子,但父亲衣食住行都可着兰儿,父亲用微薄工资中挤出一点给兰儿买最好看的花衣服,单位食堂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拿回家给兰儿。在寒冷的冬天,每个夜晚父亲总是用自己的胸口给兰儿温脚。父亲每次调动工作兰儿都是跟随不离,无论是苦是甜,兰儿都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兰儿从丈夫的疼爱中偿到了慈父一般的甜蜜,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度过了坎坷人生。

在风雨同舟的30多年的岁月里,兰儿为父亲生下一女三男,使得父辈的香火得以延续。然而,好人没有好命,兰儿在自己57岁的年轮时,突然得了脑血栓顽症,经过抢救勉强坚持了三年,在1997年春寒料峭的正月初四去世,享年60短命。在兰儿卧床治疗期间,父亲为她煎汤喂药,给她端屎倒尿,扶她锻炼行走,帮她梳头洗脚……一份大哥哥的爱心,一个丈夫的责任,一直延续到兰儿生命的终结!父亲,你是兰儿的好哥哥,你是兰儿的好丈夫,你对自己的妻子是无愧的,你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父亲常常用《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一句“生儿是娘,教儿是党”的唱词来鞭策我们,我们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更体会到了父亲数十年以来对儿女的培养教育,所付出的心血巨大,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更比海洋深。如今我们都已经是不惑之年,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从内心感谢党的培养教育,更感谢父亲的正确教导,是父亲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亲支持我们完成了学业,是父亲引导我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而没有父亲的教导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说:父爱如山!


五、半袋高粱米

父亲刚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先后在天津专区文安县民政局、任丘县史各庄公社武装部等单位工作,曾经担任过文安县民政局科员,史各庄公社武装部部长之职。所到之处,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我还是说说父亲在文安县民政局的一段往事吧。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人民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呐,呀呼咳呼依呼呀呼……”

父亲走在去往民政局的路上,心里哼着这首《解放区的天》,尽情的呼吸着祖国和平解放的空气,享受着祖国和平解放的幸福,联想到残酷的战争,艰难的岁月,同时怀念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更加感到和平来之不易,决心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好。

刚刚踏进办公室的父亲还没有坐到椅子上,就见一群人呼啦一下子闯了进来,一位缺胳膊的中年人咕咚就给父亲跪在了地上:“政府大人,我们活不了了,可怜可怜我们吧,给点救济吧,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可都等着粮食下锅呢”大家随声附和着说:“是啊,政府救救我们吧”说着就都纷纷跪下了。父亲从小当兵到现在,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情景,一下子不知所措。

“乡亲们快起来,我这里没有粮食啊”

“你有吃的就应该有我们吃的,你是代表政府的,就应该管我们”

“应该管,但是也得弄清楚怎么一回事啊”

“弄你妈个屁清楚”那个缺胳膊的中年人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吵嚷到“你看,老子的胳膊是小鬼子军刀给砍掉的,老子是功臣,我们这些人都是残废军人,你这个年轻人没有吃过苦,也没打过仗,小小年纪有什么资格质问我们?”

父亲明白了,他们和自己一样是战争的幸存者,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肃然起敬:“同志们都起来吧,听我慢慢和你们说”。

“别来这套”还是那个没有胳膊的人说“谁有工夫和你扯淡,我们还等着粮食下锅呢,饿死了人你偿命啊”

是啊,遭受多年战争的中国,战火硝烟刚刚散去,又遭受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文安县,多年水涝,地里收成寥寥无几,人民的温饱没有保障,多数人家靠吃糠咽菜扒树皮生存,有的家里没有劳力,只好携儿带女去讨饭。每年国家也发一些救济粮给贫困户,但是,中国七亿人啊,都等着靠救济,不够啊!

“快点,你说到底给还是不给?”中年人拍起了桌子。

“同志们,我到这里还没几天,现在县里的情况我还不太清楚,你们的情况等我向领导汇报一下,然后答复你们”

“妈的,弄一个毛孩子来糊弄我们,政府还是不是人民的政府啊”说着,那个缺胳膊的人就要上前动手。“对,打他”大家也一起喊着。

“你想干什么?”父亲极力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些失去理智的人面前,父亲想到了朝鲜战场上和美国鬼子你死我活的拼杀,想到了死在敌人枪口下的战友,浑身的热血沸腾起来:“你们想干什么?咱们有话好好说,可不能冲动啊”。

“老子是抗日英雄”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枚抗日英模奖章;“老子今天就要教训教训你这个毛孩子”,中年人不耐烦地举起了那条幸存的胳膊就要打父亲。

父亲见中年人拿奖章炫耀,火一下子也上来了,也顾不得自尊了,“哗啦”一下打开抽屉,从里面抓出一把东西,叮叮当当地撒在了桌子上。众人上前一看,只见有“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建国纪念章”、“和平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等,这些纪念章令人耀眼夺目。

        中年人顿时愣了,连忙收起自己的那枚奖章,向父亲问到:“这些奖章是你的么?”,父亲没有回答他的问话,只是走上前,猫下腰挽起自己的裤腿:“你们看,我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这腿里面还有美国鬼子的炮弹皮子呢”

众人见父亲的右腿疤痕累累,显然是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人。旁边有人说,人家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呢。

父亲见大家的情绪有些平静了,就深情对大家说:“同志们,我知道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但是我们国家暂时遇到空前的经济困难,每天都因为饥饿而死人,我们这些革命军人过去为了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现在也应当为国家分忧才对啊,大家先回去吧,等我向领导汇报,有了粮食马上通知你们,好吗?”

“对不起了小同志”中年人紧紧握着父亲的手说“都怪我脾气糟糕,小同志你放心吧,就冲你这伤疤,我今后再也不给政府添麻烦了。”

当那些人走后,父亲才感觉到今天自己的举动有些冲动,和自己的同志“亮剑”实属不该,父亲暗自下决心:显卑自己的事情以后再也不能干了。后来,父亲请示领导给那些人发放了救济粮食。以后的每件事情父亲都认真的落实,让广大的困难户满意,父亲说:“民政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嘛”。

那天天黑了父亲才回到家里,见妻子早已经把菜粥做好了等着丈夫回家。父亲刚刚拿起筷子要吃饭,就听有人敲门,母亲开门一看是父亲单位的伙食员老李,只见老李手中还提着半袋粮食。

父亲问到:“老李,你这是干什么呀?”

老李说:“老梁,这是一点儿高粱米,是我平时一点一点从大锅里节省下来的,看到你们全家大人、孩子都挨饿,我心里难受,你们总吃这稀菜粥不行啊,你看你们二小子都饿得皮包骨头了,给孩子们熬点儿净面粥吃吧”

一见这半袋高粱米,父亲感慨万分,是啊,粮食,救命的粮食,那个时候粮食比什么都贵重啊,当时,好几万块钱才买一斤高粱啊,有谁见到粮食不垂涎三尺呢?可是,挨饿的又岂止是我们一家人呢?父亲曾经亲眼目睹了许多人家都在发送被饿死的人,在冰天雪地里人们竟没有力气挖掘坟墓,只好用草席裹体把死人扔到荒郊野地里完事,中国七亿人都在等待粮食,都在盼望着能吃上饱饭啊!

父亲想到这里放下刚拿起的筷子,走到老李跟前说:“老李,谢谢你关心着我们一家,我不会忘记你的恩情的。但是,你必须把粮食怎么提留来的再怎么提留回去”。

母亲在一边对父亲不满地说:“你看你死心眼儿,老李好心好意的送粮食来了,你怎么好意思让人家拿回去呢?再说,这高粱米也不是老李偷来的,就收下呗”

父亲坚定的说:“老李,请你把粮食拿回食堂去”

“老梁,弟妹说你死心眼儿你就是死心眼儿,这点粮食算得了什么?没有人会知道的,你看我大老远的背来了,能再背回去吗”

父亲严肃地说:“好吧,老李,既然你不愿意拿回去,就先放到我这里,等明天我自己拿到机关食堂去,你看我如何向大家公布这件事情,再如何给你党籍处分!”

听到这里,老李眼泪刷的一下从眼眶里流出来了“老梁,我在食堂已经工作5年了,还从来没有见到过你这么好的人啊,老梁,好人一生平安,上天会保佑你们全家平安的”说完提起半袋高粱米从夜色中消失了。

这半袋子高粱米是父亲第一次经历到的受贿行为,被他拒绝了。又有谁知道父亲在以后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的四十年中,所经历的金钱、贵重物品等诱惑又何止一次两次?父亲都没有被诱惑所打动,相反,每一次的贿赂都会使父亲更加理智,都会对受贿行为产生更加强烈地痛恨,他常对我们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为党做事,为人民做事不要讲回报,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才不会犯错误!”

星移斗转,岁月变迁,1962年,由于国家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父亲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农村务农,父亲在村子里当过民兵连长,当过护林员,大后来父亲又当过小学老师,当过中学校长、镇政府的教育办视导员、在县司法局的宣教股任职等,从来都没有因工作之便接受过任何人的贿赂,但却是踏踏实实的为党和人民做了半辈子的好事。                                                                             

六、大山里的情缘


从城市回到了久别十年多的老家,当兵、打仗、做公务员转了一个圈儿,父亲又回到了原点,除了从城里搬回来的一点破烂和多了几口人外,还是一无所有。

哥嫂给老四从西小院腾出了两间小房子,让我们凑合着住下了。这年我大姐8岁,我5岁,二弟3岁,紧接着三弟降生了,也凑热闹来到了这个拥挤的空间,两间房子有一间是过道坑,而只有一小间能住人,6口人怎么挤的下啊,父母只好把姐姐和二弟送到姥姥家寄住,我和三弟留在父母的身边。

从开工资的生活到靠种地的生活,从非农业户口到农业户口,父亲经历了心理上的巨大撞击,特别是父亲的腿部有伤,很难干重体力的农业劳动,因此,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动,的确是非常的艰难,我们家的生活当时是村里最困难的了,甚至被村里人看不起。父亲的肩上就像扛着一座大山,压得他几乎筋疲力尽。

我们庄在三面是山的山沟沟里,越往北山就越多,从我们的村子往北的10公里范围内,除了山还是山。那时,大山带给乡亲们的没有多少实惠,除了山坡地上长出一些微薄的粮食和烧饭的柴火,而更多的倒是沉重、苦难!祖祖辈辈的人们啊,总在盼望着能过上好一些的生活,翻身富裕的梦总在做!

直到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后,乡亲们翻身的梦想才变成了现实:庄里先是种植果树富起了一部分人,而后又有人开采石头发了家,现在,家里存款有三、四万块的算一般人了!

60年代初期,由于父亲是残废军人,被大队照顾,安排了一个比较轻闲的活计“看山”。我们这里的山不算高,属于燕山山脉,山上长有松树林,但不茂密。村民们在夏季上山打草喂牲口,冬季上山割柴火,一年四季修理着每座山,从近山到远山,从山根到山头,每一寸都会被修理,树木当然也有不少的被人砍柴烧了。大队为了保住树林不被损坏,不得不派专人护林,那时我们管护林叫“看圈子”。在父亲接管之前,树林已经被人砍伐的几乎所剩不多了。开始,父亲没白天没黑夜的死守,只要抓到偷圈子的就送到大队部罚款处理。时间长了很多的人都对父亲产生了敌对情绪。父亲想,如果死看,恐怕是要得罪乡亲们,但是放松看管,这些树木可就要被砍伐干净了,还怎么落实国家“封山育林,绿化祖国”的号召。

想来想去,父亲觉得应该以教育为主。于是,他到学校去给孩子们讲封山育林、绿化祖国的意义,在全村大会上向村民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在通往进山的各个道口书写毛主席语录,在高山的醒目处用石头堆积“保护树林,人人有责”等巨型口号。以后,凡是抓住“偷圈子”的人,不再送大队了,而是耐心的疏导谈话,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每天都带一些水和干粮,碰到进山打草还没有吃饭的孩子们就把干粮送给他们。记得在炎热的夏日,生产队组织集体上山割牲口草,父亲就拖着伤腿挑水上山,为大家送水。父亲的这些做法被乡亲们看在眼里,都表示今后谁也不准再偷圈子了,大人没有偷的,孩子也不偷了,因为,哪家孩子偷了圈子,被家长知道了非得挨狠揍不可。

就这样,不到两年的时间,树林长起来了,长达十公里的树林绿化区郁郁葱葱,树木参天。两年中,林区内不但树木没有被损坏,就连林区的荒草也都保存住了。那个时候,父亲连年被评上省里的护林模范,还引来不少的外地护林员到我们这里开现场会呢!

父亲看山的那个年代,正是我懂事成人的时候,为了砍柴我们也要每天上山,但是父亲不准别人偷圈子,更不准我们兄弟三人偷。我深深记得有一次,比我们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诓我们哥仨一起到林区偷圈子,恰好被人举报了,父亲也毫不例外地抓住了我们哥仨,当时可把父亲气疼了,他当着大家的面说:“你们真是不给我争气,在家里我是怎么告诉你们的?老大你说!”我结结巴巴地说:“看、看见偷圈子的要报告给您,我、我们要是偷圈子你就打死我们。爸、爸爸您打我吧,别打弟弟了,是我带他们进来的”,父亲又严厉的说:“你们以为今天抓不到你们我就不知道了吗?老二你说说为什么”,二弟说:“你抓不住我们就白拣了呗”,“混帐,你们看看,你们割的柴草是哪个山上的哪个地方的我都清楚,你们背回到家去难道会瞒得过我吗?我会不知道吗?啊!”

我恍然大悟,对呀,我们即使把柴草背回家去,父亲也认得是他圈子里的柴草,还是逃避不了挨揍啊,父亲就是诡诈,怎么什么事情也唬不了他呢?我从心里佩服父亲了。那次父亲没有揍我们,而是让我们拿着偷来的柴草,在人们经过的路口罚站了半天,经过这里的人们都看到了这件事,我们仨也自认为是丢了人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把通往进山的每条大路、小路都修理的平平整整,只要是路上有石子绊脚了,父亲就用铁锹铲走,所以人们看到父亲经常是扛着铁锹上山护林的。父亲看到有人从生产队的庄稼地里抄近道走,走的人多了就把庄稼给毁了,他就把“爱护庄稼人人有责”写上牌子,插到地头,警示人们绕道走。

那时,当你走进大山的每条行人必经的路边,都会看到路旁父亲用毛笔书写的毛主席语录,《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很多的经典语录,都被工整地书写在大石头上,少的有几个字,多的上百个字: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白求恩,一个外国人,为着人民的利益,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又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语录加起来要有几万条,通常情况下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父亲用他超人的毅力,起早贪黑的抄写,毛笔使坏不知多少杆,是任何人也很难做到的事情,我的父亲做到了,父亲抄写主席语录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难怪有人说我父亲是吃饱撑的,也有人说父亲是神经有毛病,我说,这成千上万条语录,渗透了父亲不辞劳累的心血,记录了父亲对领袖的敬爱,更说明了父亲对生活的执着,它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用自己手中的毛笔,书写了自己的情怀,也激发了全体村民学习毛主席语录的积极性。就因为这一条,父亲又被评为县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父亲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的情怀融入进大山,融入进森林,使得大山有了灵气,使得森林有了生气,使得祖国有了神气!


七、从小学老师到中学校长

没有想到,父亲干什么什么行,几百里以外的人们都来参观学习,这下可让大队书记高兴的不得了了,在书记的眼里父亲简直就是万能的人了。

1968年9月,我们庄的小学有个老师调走了,上面一时还派不下来新老师。大队书记就找父亲说:“老四,山上的林子也看起来了,你呢,腿脚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学校正好缺个老师,干脆你去哄孩子算了,这活儿也不累,一年给你3600个工分,中不?”(那时,大队记一天的最高工分是每天10分,全年3600个)。

当时,父亲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心想:“我一个穷苦孩子出身,没有上过一天学,哪里能当什么老师啊,这不是开玩笑吗?”,父亲对书记说:“不中啊,我没有文化,不能误人子弟呀”。

书记说:“你中,你看你写了那么多语录,不是很好吗?”

说起写字,父亲回忆到:“那还是在部队时学了几个字,当时我们首长号召战士们学习文化,说不学习文化就是文盲,将来没有人给说媳妇,更没法儿去建设祖国。当时,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的教室就是阵地,老师就是我们班长,从认识‘同志、战友、行军、打仗、翻身、解放’等字、词入手,一边吃饭一边学,睡觉前学,走路学,就连行军时也要把当天学习的词语挂在前面战士的背包上,让后面的学习。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才认识了好多字。”

父亲接着说:“但是教学生,咱可不行,就连拼音都不会,算术就更不行了,不中不中!”父亲连连摇头拒绝。

书记坚定的说:“老四,你是党员,党需要你当老师你就得当,不能推辞,就这样定了,明天你不要看山了,赶紧去学校吧”。

你看,这不是拿鸭子上架么?父亲这下可为难了。正在发愁的时候,学校的校长来接了,校长高兴地对父亲说:“老四啊,你准中,走,咱们到学校去”

父亲被迫骑上了虎,可就“骑虎难下”了。

既然这样了,就试试吧!从此,父亲白天在学校教学生,晚上回到家里就向我们请教怎样拼音,父亲毕竟是聪明人,很快,他就记住了拼音的声母、韵母,掌握了拼音的方法,并不断地练习发声方法,这边买那边卖,父亲就像小商小贩,总之,只要是他不懂的地方就向其他老师请教、回家向我们请教。

父亲还学会了查《新华字典》,他说这是他最好的老师,许多的东西都是从那里面学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了,字典已经变黄、翻烂,但父亲至今还保留着那本小字典。


父亲在小学教书的三年时间里,所教的一年级学生全部升入了二年级,没有留级生。还教会了本村的一名聋哑学生好多的字呢。

这名聋哑学生叫丽萍。丽萍都10岁了,但没有人叫她去上学,尽管他聋哑,父亲还是觉得丽萍聪明伶俐,应该学习一些文化。父亲找到丽萍的父母,要求丽萍去学校学习,她的父母觉得孩子有残疾,不想给学校添麻烦。父亲不等丽萍父母开口拉起孩子的手就到了学校。

父亲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教她,更不会什么是手语,怎么样才能让她识字呢?想来想去,父亲就画画给她看,画萝卜、白菜,画小鸡、小狗,画瓶子画盆子等等,并在每幅画旁边注明文字,父亲一边比划一边让小丽萍书写,就是这样,反复地训练,一学期下来,丽萍的作业本用了一大摞,慢慢地她学会了日常的生活用语500多字,父亲还给她自造了许多手语,什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吃饭、睡觉、劳动、休息……”。

丽萍的父母高兴地对父亲讲:“老四,你可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啊,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废人被你教育的成了有用的人,现在,我们只要写写字,她就会把事情办好,她也能和我们用文字沟通了。老四,我们全家都谢谢你啊!”丽萍的父母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要买上两瓶酒来谢厚父亲,这酒,父亲没有拒绝过,而是请丽萍的父母留下来一起品尝这幸福的美酒!小丽萍成人之后嫁到了一家很好的人家,生儿育女,生活美满,就连正常的女人也没有丽萍的运气好,据说,原因就是丽萍会写字。

 

在父亲看过的大山里,有一个小村落叫安平村,村子散落在山坡之上,大概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世代靠土里刨食生存,辈辈贫穷。他们要想出山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就得走十几里的山路,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山外的妹子没有人嫁到山里,山里的女人却要到外面的世界找活路,男性只有在本村靠换亲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当时村里没有一个上过学的人。到了90年代,政府才安排他们整体搬迁到了山外。

父亲当老师的当年,就想到了安平村的孩子们,是父亲把孩子们接出大山,让他们学习文化,父亲每天早晨进山去接孩子,又在傍晚把孩子们送回去,有的孩子小,父亲就背着他们进进出出。崎岖不平的山道再次留下了父亲沉重的脚印,层层叠叠的山峰再次见证了父亲熟悉而忙碌的身影。中午,孩子们有的带了干粮,有的连干粮也带不起,父亲就从家里带饭给他们吃,冬天,父亲总是把孩子的干粮温热,并用自家的菜给孩子们煮上热气腾腾的汤,孩子们美极了。父亲对孩子就像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爱护他们,教给他们知识,他们学到了知识,也懂得了以后要加倍努力,做老师这样的好人!

安平村轰动,全公社轰动,全县轰动。县宣传部的领导来了,教育局局长来了,县里的记者来了,就连《唐山日报》、《河北日报》的记者也来了,河北日报以《把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为题全版刊登在第二版。父亲的先进事迹很快就在全省传播开来。中共滦县县委也发出红头文件《中共滦县县委关于在文教系统开展学习梁秉林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于是,各个教育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都大张旗鼓地掀起了学习高潮。橱窗、板报、广播各种形式的宣传一应俱全。父亲还频繁地被邀请到其他学校做报告,一时间,父亲成了全县的大红人。有人还为父亲谱写了一首歌曲在全县的中小学传唱:

燕山山脉歌声传,

残废军人谱新篇,

培养革命下一代,

呕心沥血不怕难,

学习他,红心赤胆为革命,

学习他,敢把重担挑在肩,

学习他,勤奋朴实品质好,

学习他,红色江山万万年!

父亲并没有觉得自己干出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情,却得到了从来都没有的过分奖赏。是啊,父亲并没有把原子弹造出来,也没有把卫星送上天,但是他却把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任担当起来了,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功绩啊!

1975年,父亲被破格提拔为麻湾坨中学校长,好家伙,没有任何学历的“文盲”也能当中学校长?在文革时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只要思想坚定,根红苗壮就行。领导派他当校长无非就是要他管理好教师队伍,管理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至于教学,还是由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的知识分子来做。

父亲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在他任中学校长的6年时间里,所在的学校年年考试成绩名列全工委第一名,在全县也数前茅,校园面貌日益改善,家长对学校的呼声反映也最好。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一个好的校长,有一个能关心教师、关心学生的知心人、带头人。

 1980年,国务院发出“开展扫盲运动”,县教育局又将父亲调到榛子镇工委,担任扫盲总校长。这个任务更艰巨,更难干。全区直辖五个公社,七十五个大队,初步摸底全区有文盲两万五千多人,要把这些人摘掉文盲帽子,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父亲说:“共产党员吗,还得打硬仗,要顶着困难上”。他和各公社扫盲校长一起逐村摸底排队,编班设组,培养扫盲教师,采取大班上课,学生包家长的方法,落实到人头上。

扫盲没书没教材,父亲就编写了八千多字的扫盲课本,到兵营求援,印刷了上千本书,发到个公社。他们再复印发到学员手里。教师有了,课本有了,坚持上课就难了。你说联查,他就上课;你说不查,他就停课。给上级做样子看。工委书记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经常过问和听汇报。亲自召开各公社主管书记,扫盲校长会议,以命令的形式,必须抓好,抓出成效。很快就见效了,全区的扫盲热潮轰轰烈烈。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全区基本扫除了文盲。唐山市教委组织一次大联查,查到那个村都是灯火通明和朗朗的读书声。父亲又被带上了大红花,评为市扫盲先进分子,出席了市委召开的表彰大会。做了经验介绍。

父亲在教育工作岗位的15年中,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成人教育都始终如一地塌实为党工作,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勤奋工作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这个时期父亲获得的奖状和证书也最多。同时,父亲也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又破格给他转正,再次成了吃“商品粮”的国家正式干部。

到了1984年,因为成教统一归普教管理了,父亲又被安排在镇工委干司法助理工作,为调节民事纠纷,稳定人民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八、司法部银质奖章

1989年春,父亲担任了榛子镇工委司法助理员,穿上了警服,跨上了手枪,看起来威风凛凛。工作任务是农村法制宣传和民意调节,新的任务又压在了他的肩上。父亲说:“再沉再重也得担,共产党员好比一块砖,无论搬到哪里都得让它经得起考验,向党交满意的答卷。”

父亲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了三十多张法制宣传展牌,内容有:好媳妇、好邻居,遵纪守法模范户,不法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真实案例等等,到各大集市上展出,同时,播放录音宣传各种案例。到各个中小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上法制课,对社会安定团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农村妯娌不和,婆媳不和的纠纷时有发生。冯庄乡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只有一个儿子,老娘省吃俭用的盖了新房,给儿子娶上了媳妇,夫妻俩的翅膀硬了,老人的地没人给种,水没人给挑,老人找大队多次,调解无效。父亲听说以后,和另外一名司法助理员到村接触,对当事人进行说和调节,效果不大。得知女方父亲是公社的一个大队书记。他们骑车十多里路,在晚上八点多钟,赶到了那位书记的家里,说明来由,老书记是通情达理的人,表示一定要做好女儿的工作,效果果然不错。那对小夫妻主动上门,向老人道歉。马上把水缸挑满水,把地里的庄稼都收回了家。后来听说搬在一起过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县司法局长在一次会上表扬我们是“老八路工作队又回来了”。

父亲的奖状、奖章、证书很多,究竟有多少已经没法计算了,这么说吧,在老家的时候,三间的大平房墙上每年都被贴的满满的,经过一两年就得换一次新的上去,而旧的也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些奖状有省里发的,有市里发的,有县里发的,直到后来父亲将要退休的时候还得到了国家司法部授予的银制奖章和证书呢。

“奖给,梁丙林同志,××××年度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希望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望着这些奖状,我们感觉到了每一张奖状里面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下面就重点说说国家司法部授予的银制奖章吧。

时光到了80年代末期,父亲的工作由乡镇调到县司法局,岗位是宣教科的科员,负责全县成人自学考试(法律专业)大专生招生工作。当时,有志者参加大专自考是一条成才就业的很好途径,国家鼓励那些没有考上全日制学校的学子们参加自学考试,但是,大多青年人都有为难心理,认为自己不行就是不行,把自己的前途定格在暗淡的放弃,多数人失去自信。成人自学考试面临着松垮的不景气状态。

父亲接手这项工作时,全县学法律专业的仅仅有15名在籍生,这条战线很是冷清。如何把招生这项工作抓好,父亲又动起了脑筋。

15名学生中有一个叫蒋艳敏的女孩子,她每次上站培训都很积极,学习也很认真,成绩也良好,法律专业的8个学科已经有6个单科考试合格了。再有一年就可以毕业了。

一天,父亲叫住蒋艳敏,问到:“小蒋,我看你学习很认真,成绩也优秀,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回答说:“大大,我知道您为什么要问这些,您是想再多招一些学生对吗?”

父亲点点头:“你有好办法吗?”

蒋艳敏说:“大大,咱们县要学习法律的人很多,可就是他们的信心不足,原因有两个,一是怕交了学费还考不及格,怕白搭了;二是他们大部分都在农村,农业活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看书”

“怎样解决呢”父亲又追问道。

蒋艳敏稍微考虑了一下说:“只有让他们增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看到希望,另外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父亲听完了小蒋的见解,对她很是佩服,想不到二十几岁的女孩子会有这么高的分析能力,正和自己的分析一致。

父亲说:“小蒋,大大有个想法,不知你愿意配合我不”。

“您说,我听听看”。

“我决定聘请你当我的助手,一方面呢替我整理档案,另一方面帮助我下乡去做青年们的工作,必要时,你还要向学员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解决矛盾、处理矛盾,如何克服困难取得好的成绩的,行吗”

“大大,我早就想这样了,只是原来你们管招生的领导没有您这么敬业,他稀里糊涂的也不怎么管这事儿,所以才没有多少学员呢”

爷俩当天就把招生的计划从新设计了一遍,把招生分为城区、农村两大片儿,重点是农村,首先从农村抓起。

第二天,父亲和艳敏爷俩个就出发了。当时的条件很差,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还是个人的,全县有8个镇、31个乡,600多个自然村,最远的有120华里。一般地讲,就是有汽车也很难做到每个乡镇都能走遍。

蒋艳敏和父亲先从附近的村子入手,逐村地进户拜访;到了100百里地以外的爷俩个就坐公共汽车。

后来,那15个学员都愿意做志愿者,义务地帮着父亲跑哒。

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50多人应约来到招生点。

他们认真详细地登记了学员的情况,包括学员的困难有哪些、有什么要求和愿望等。父亲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住宿、学费、交通等等事项。

蒋艳敏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向学员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考试经验等。学员们增加了信心,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父亲还根据家庭经济特困的学员情况,一方面向家长做好工作,一方面向培训中心争取助学金,缓解他们的困难。蒋艳敏还向大家倡议帮助家里农活重的学员种地、收秋等。

父亲为了解决学员时间紧的问题,只要是到唐山学习培训,都是由蒋艳敏和父亲去,他们把老师的讲座用录音机录下来,回来后再集中大家听录音。不但减少了学员时间,还省下了路费。对于那些没有听到录音的学员,父亲和蒋艳敏就送课上门,使他能及时学习到新课程内容。

那时,我们经常看到父亲背着两个大书包,一个是装着录音机,一个是装着磁带,他走到哪里,这两个大书包就背到哪里。当时,为了给公家节省开支,所有的磁带用了一遍再一遍,一直到实在不能使了才换新的,我记得父亲亲手用坏的磁带足足有两麻袋之多。

思想通了,困难少了,学员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不但留住了新学员,就连以前打退堂鼓的学员也都返回来,安心地参加培训学习了。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和小蒋建立起了如同亲生女儿一样的密切关系,父亲时常把蒋艳敏请到我们家里,亲切地让我们叫她妹妹,而蒋艳敏也把父亲当作自己的爸爸一样,逢年过节都要来问候,一直到蒋艳敏毕业合格并在律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

父亲,你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博大的精神容下的不仅仅是亲生的儿女,而是拥有更多的像蒋艳敏这样的好儿女!

到自学考试的时候了,是收获的季节了。

当年,全县有150多名法律专业的学员考试结业合格,极大地鼓舞了学员的学习情绪,后来统计,父亲招收的这些学员毕业率达到98%,获得了法律专业大专学历,有80%的毕业生分配在县直或乡镇,有的还升任了主要领导职务;有20%在法律部门担任律师工作。

很多已经工作多年的学员见到我的父亲时都会说起学习培训的事;“梁老师,你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好导师、好朋友!”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父亲连续5年被评为县、市、省的司法工作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国家司法部授予银制奖章,并出席了在石家庄召开的司法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那成摞成摞的奖状、证书,足以证实了父亲无悔的人生;所有的证书奖章也都代表了党和政府对父亲工作的肯定。

父亲已经于1996年正式退休,党没有忘记这位老革命,除了退休金,每月还发给父亲3000元的抚恤金;单位的领导、同志们也没有忘记这位老同志,每年的春节都要上门慰问。                     

在众多的奖章中,父亲最看重的还数抗美援朝的那枚纪念章。他把这些奖章同一枚毛主席的像章整齐地排列在一起,镶在了玻璃镜框内。他以这些奖章为荣耀,这些奖章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支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在身边,55年过去了,这些奖章还如同新的一样。

父亲在获得了国家司法部颁发的奖章当天,穿上了崭新的警服(司法着装),把银制奖章和那些老奖章统统挂在了胸前,到最好的照相馆,精神十足地照了一张大彩照。


九、再 

母亲去世后,父亲就过起了单身的日子,就算我们做儿女的天天陪伴着他,老人家也是心事重重。

父亲每当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不禁回忆起从小时候放羊到从山沟沟走出去参军,从城市回到山沟,又从山沟回到城市,这其中的艰辛就好象走了一趟万里长征,但又好象是一夜的时间匆匆而过了。这期间每走的一步人生路都像过电影一样,又都刷刷地重放起来,每天、每天父亲都在放映自己的电影,啊,我奋斗了大半生,吃过的苦数不清,享受的福也不算少,应该满意了,今日里又有儿孙满堂,都在身边,退休工资开得也不算少,按理说应该享受晚年了。可是,怎么就踏不下心来,怎么总是神不守舍,没精打采呢?

父亲总在这种心态之中过日子,不免有些悲伤,有一段时间里,父亲的情绪沉闷,精神萎靡,头脑迷糊,脖颈子跟着也疼。经过医院专家的初步诊断,父亲患了脑血栓病,应当赶快治疗。想到母亲就是得了这种病才去世的,我们也都紧张起来了。三弟在县中医院工作,父亲就在三弟的门诊部输液治疗,连续好几个月过去了可就是不见好,还是如同往常。

这时,有人向父亲介绍老伴,说是人挺好的,经过他们俩见面交谈,再深入的了解一番,事情就成了。继母比父亲小10岁,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特别有精神。继母临来之前对父亲说:“我早就知道你是个好人,只是好人没有好命,你从小没了母爱、没了父爱,又是残废军人,我和你一起过就是想侍侯你,让你下半辈子活得舒坦一些”。

继母到父亲家的那天,我们安排了丰盛的午宴接待她,继母把自己积蓄多年的存款分给了儿子媳妇们,每人分到叫“妈”的钱660元。父亲还坚决要和继母领取了结婚证书。

父亲和继母结婚后,两个人都有了伴儿,可以在一起吃饭、拉嗑儿、溜马路。父亲的生活一下子温暖起来了:

继母对父亲照顾得很好,就像她事前承诺的那样,从早到晚的每个时段都安排的井然有序。比如,早起要做好饭,等父亲起床了,开始倒洗脸水,拿毛巾,叠被子,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等。然后扶着父亲坐在饭桌前,盛好饭菜,请父亲先吃,吃完饭,立即收拾餐桌、洗碗筷等。父亲要去家具店了,继母给他穿好外罩,戴好帽子,兜里装上小手绢,一直送到楼下。中午,早早就把饭菜做好,等着父亲回来吃饭,还是和早晨的程序一样,等父亲吃完饭,马上扶他上床午睡,等醒来之后,又送出楼下去家具店;到了晚上,还是早早把饭菜作好,等父亲吃完,继母又倒来洗脚水,给父亲洗脚,然后扶他到沙发上看电视。要是在夏天,洗完脚后,老俩口就去体育场、公园等场所乘凉,或散步。回来再看一会儿电视,然后扶父亲上床睡觉。就这样,继母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样的扶持每天都在循环着,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屈指数来已经循环了28个年头。

我们这些儿女感谢继母,父亲也感谢继母,父亲常常对我们说:“我从小没被饿死,打仗没被打死,地震没被砸死,受了不少的苦,遭了不少的罪,从来也没有像你们的后妈这样有人心疼过我,我从你们后妈的身上得到了母亲一样的温暖,不知是哪辈子我修来的福,我知足了,你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的对待后妈呀”

不用父亲嘱咐,我们都看在眼里,体会在心上,继母的确是个很好的母亲,她虽然在青龙县还有自己的亲儿女,但是,他把心思都放在了滦县这里,对我们所有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都是如同亲生。只要是我们到父亲家里去,不管中午还是晚上,继母都是热情地进厨房给做好吃的,饭菜端上来,先让所有的人都吃完了,她才上桌子吃。继母让我们先吃她后吃这种做法我们都反对过,可是不管用,继母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一坚持就是28年。朋友,有哪个继母能伺候老的又伺候小的呢?又有哪个继母能做到28年如一日地不变样儿呢?我们的继母做到了,我们感谢您,继母大人。



我们心里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假如没有继母来到父亲身边,父亲就只有靠我们儿女照顾了;父亲的情绪还会是那么沉闷寡欢,假如没有继母对父亲的关心照顾,父亲也不会如此的滋润、如此的健壮。我还要说:“继母,我们感谢您”。

父亲,您操劳了大半生,您为党、为国家、为家庭所付出的太多太多。


2020年1月30日,父亲因病去世,享年88岁,他的平凡而光荣的一生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一天。


在将要结束我的这段写作的时候,我想起了刘和刚的《父亲》,以此来结束这篇文章。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们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们的父亲

听听你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孝顺
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老父亲!  




父爱如山,父子情深,

血浓于水的父子关系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2021年25日整理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下一篇] 我读书,我快乐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