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名家画论——何为“中国画”
名家画论——何为“中国画”
作者:吴建潮

作者艺术简介:

  吴建朝,笔名吴建潮,字增春,号常山坡龙人。1964年生于河北正定,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文艺家书画院院长,中国山水画学会副主席。

  国画作品《生命》获中国美协主办新世纪全国中国画精品展金奖;其它众多国画和水彩作品在展出中获奖或入选。

  2002年特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金山岭晨光》和《白洋淀晨曦》巨幅国画,并作为重要国事活动之背景;2011年赴法国巴黎举办“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吴建潮作品展”,并被授予“中法文化交流使者”荣誉勋章,作品被法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收藏;同年获“中国杰出山水画家称号”。

  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西柏坡纪念馆、河北省博物馆等单位作画并收藏陈列。出版有《吴建潮作品集》、《中国书画百杰吴建潮作品集》、《当代中国山水画二十大家吴建潮卷》、《荣宝斋画谱》、《吴建潮水彩画作品集》、《吴建潮文集》等。

《锦绣江山》 悬挂于西柏坡纪念馆

《金山岭晨光》人民大会堂悬挂(与郝军合作)


《生命》获中国美协主办全国展金奖







何为“中国画”


                                  文/吴建潮




      关于“中国画”之称呼,不仅仅是一个画种的问题,更是一个传统文化内涵的问题,对这一文化内涵的认识,将直接导致“中国画”创作的风格走向,决定“中国画”技法传承与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画”的创作可为百花齐放:传统的、现代的、黑白的、彩色的、写实的、抽象的、现实的、装饰的,他们各具特色,同在一个艺术春天里绽放。在“中国画”新时期的发展中,传统与现代两大思想领域有相通相融,也有矛盾与对立。自建国以来至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运用,使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在新时代的需要中,得到了巨大的弘扬和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新中国以后美术创作的基本方针,围绕这一方针,孕育出了如李可染、黄胄、关山月、吴冠中等一大批功绩卓越的艺术家。他们无论是作品的技法,还是作品对社会价值的作用,以及对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不可动摇的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国画创作中,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人文思想的精神传达,几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对“中国画”的学术探讨与争鸣,吴冠中的“内容决定形式?”、“论抽象美”、“笔墨等于零”的学术观,让美术界掀起惊涛巨浪,他作为近代中国美术家极具话语权的犀利语言,把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十字路口上引爆了一个探讨方向。在今天美术领域回归传统的呼唤下,似乎在“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名言的核心精神中,又将国画的创作形式与内容所形成的风格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中国画”应该姓“中”,似乎是正本清源的艺术真理。故尔不断听到“救救中国画”的无奈叹息!
    “中国画”姓“中”固然没错,问题是要让她姓“中”,首先要清楚和明白它的学名是怎样诞生的;再就是它是否要与西画合法地“远亲结婚”,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也就是说,传统的句号在哪里?新中国之后,包括李可染、黄胄等许多成就非凡的艺术家,他们吸收西画的技法来“洋为中用”的作品还算不算国画?在我们呵护与弘扬传统绘画的时候,是否把所有外来文化融入的形式和风格,从“中国画”中分家而另起门户去重新命名,恐怕这是一个严肃而又需要认真商讨的问题。
    其实,老一代艺术家对“中国画”的命名是比较清楚其文脉的,并且在前辈艺术家中,曾经就有一些艺术家对“中国画”的学名的质疑。而当今庞大的美术队伍之中,有很多人在评判是否“中国画”时,并不清楚其名称的来历和内涵。“中国画”这一不准确的学名定义,使得“国画”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了,也更使人们在认识上模糊不清,处于长期的争议之中。
    “中国画”在古代无明确称呼定义,一般称之为丹青,另有说法是: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间,所以称为中国,并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而在近代史中,我们翻开大百科全书,其中是这样解释“中国画”的:在“五四运动”之后,为了区别于西方外来文化的渗入,把中国的整个传统绘画体系称之为了“中国画”,其中包括纸画、绢画、壁画、岩彩画、白描、木板年画等,这一解释,几乎把传统中所有的绘画造型艺术一网打尽。相对“西画”中的油画、水彩、木刻以材料为特征的命名,“中国画”显然更是个国学文化的名称,而不是绘画语言的称呼。本来在古代,中国的绘画就根本没有“中国画”之称呼,只是称之为山水、花鸟、人物、壁画、年画;或工笔、写意、水墨、青绿等,如果从古代这种绘画名称来说,对当今的美术创作进行指导与评判或许更为准确。这一点是美术界去应该努力探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画家总是把笔墨与线条和“中国画”划等号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以线条和笔墨来衡量是否“中国画”,那么白描、青绿、壁画、木板、没骨等,其中缺少甚至没有笔墨或者没有线条的画,似乎就无家可归了,而对于现代风格的“国画”也就更不能用传统中最核心的绘画语言笔墨与线条去定论了,这是有着极大区别的绘画语境用同一个名称所产生矛盾的根源,也就是说如果以张仃先生的文章所言:守住中国画的线,那么泼墨和没骨还要不要; 如果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重彩和白描还要不要?
    我们的传统绘画体系庞大,就像同一个民族与家庭,有同一个姓,但有很多名,如果用姓代替其名字,把一个家的几口人都用姓去称呼,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准确的。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国的传统绘画也会得到丰富与括展。而“中国画”的含义就更具有探索性。发展哪有踏步走的道理,继承传统是必须的,但“笔墨当随时代”也定会丰富我们的传统。“中国画”本来就是半路出家的“学名”,名字好不好听,起的对不对,我想我们能够找到一个科学的“笔名”来诠释“她”的多彩与美丽!或许扬弃“国画”之称,用中国水墨、中国工笔、中国重彩、中国写意等来评判“国画”的存在更具有科学性,而不是把这些各具特色的中国绘画,用“国画”去划上等号来解读不同画种的风格与内涵。



吴建潮国画作品欣赏






















吴建潮水彩画作品欣赏

















吴建潮油画作品欣赏








[下一篇] 闲步祠堂后 古调沁心肠——侯广信及其书画艺术

[上一篇] "感 恩"——一个大学教授的第二届“彩凤奖”获奖感言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