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小说作品 > 《山村情事》之归去·来兮(连载四百一十二)
《山村情事》之归去·来兮(连载四百一十二)
作者:海云千里

第412章、归来

秀子也跟着春生,回春生的原籍了。

好在,春生和秀子,当年参加革命的初衷,并不是要享什么荣华富贵。

最早,他们只是为了报仇。

之后,革命理想升华后,他们是为了打天下,为了天下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那么多战友,为了这个天下,都牺牲了。

有人算过,参加革命的人,百个人里面,不定有一个能活下来。

他们俩,都还活着。

两口子,都能活着,能出这口气,能吃到嘴里一口饭,这是上天的眷顾啊。

还要怎样?

原本,出去的时候,他们就想着革命胜利后,能回到他们的故土上呢。

回到自己的家乡,享受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是他们的来处。

回到来处,回到生活的原点,没有什么不好。

况且,两个人都坚定地相信,委屈只是暂时的,太阳,还能总被乌云遮盖着?

只是……连累了两个孩子。

是的,两个孩子。

原本春生是想再要一两个孩子的,但,生活着实不易。

共和国刚刚建立不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加之国际国内那些对新政权敌视或不友好的围堵刁难,而且刚刚建国就在家门口为援助邻国,几乎掏空了家底地与m国这个当时天下第一强敌打了几年的硬仗。

再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物质生活条件极度匮乏,有些个年头甚至困难到,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据说好长一段日子,竟然连块红烧肉,都舍不得吃。

所谓再生几个孩子玩,想想罢了。

秀子懂医学,每每都能有效避开怀孕制造小孩的时段。

所以,他们一直就一双儿女。

 

两个孩子只差不到两周岁,而且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

有个伪保长的爹,有个阶级异己分子的娘,两个孩子不仅生活上没有了让人艳羡的优渥,婚姻大事,自然也一波三折地受到了影响。

一般的男女青年,谁没事找这种满身都贴着反动标签的人过一辈子?

所以,便是原来谈着的对象,也吹了。

两个孩子,不肯跟老子划清界线,而且认定自己的老子没问题,只好跟着老子,回到了龙山脚下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回到那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石屋里,来到了社会的最基层。

虽然生活条件是差了很多,但这里,是他们的父辈、祖辈、曾祖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这里,没有人歧视他们。

这里的老乡亲们,他们都很质朴,很淳厚。

特别是那些年岁大一些的,都还记得他们的春儿。

当年是他们的春儿,为保护他们,毅然站了出来,被日本鬼子带走,还差点丢掉性命。

结果,却把他自己的家,弄了个家破人亡、七零八落。死去了三个至亲,其中两个,还是带着他们一块闷头赚钱发财的人。

家也被一把火烧掉。

如果不是他们的春儿,怕是那一年的那一天,因为那个闺女,全村的人都得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扫了,连怀中的小孩,都不得幸免。

甚至,连那个他们要保护的闺女,如果不是他们的春儿,她都不能幸免。

这些事,老乡亲们自然都记得。

但是,那个闺女,那个赵春生用鲜血、用生命、甚至用付出整个家庭的代价保护的闺女,不知还记不记得这事,却是已经好长时间不回来了。

倒是春儿两口子,说回来,就带着一家子,无官一身轻地、回来了。

所以,一家人在老家,倒是并不太尴尬。

 

这天午后。

吃了午饭春生两口子一边收拾家务,一边等着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起。

钟声一响,他们就会和其他社员一样,到生产队集中,然后按队长的吩咐,下地参加生产劳动。

那时候,农村普遍实行生产队作业,一个行政村算是一个大队,下设若干小队。

每个小队单独核算,大队再统一核算,然后乡里总核算。

乡里已经改名叫人民公社,村民都是公社社员。

直到现在,有些比较偏远的乡村在村大喇叭里向村民告知某些事项的时候,有些村干部还习惯性地:“社员同志们注意啦!社员同志们注意啦……”

还能隐约看到那个时候的人民公社、生产队遗风。

有些个地方,甚至人们在平时的对话或安排农时生产时,还仍然沿袭当时生产队的建制,像什么“这块地是你们队的”、“那块地是我们队的”、“你们是几队的”、“我们是几队的”等等等等,连村支部村委会,有时都被习惯性地称之为大队部。

现在都已经是取消大队、生产队,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几十年之后了,人们还这样念念有词地“队”长“队”短,足见当时生产队建制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和影响。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一般都有个铁铸的吊钟,吊在生产队的社员同志们都能听到的中心位置。

对,就是那种,有一部电影叫作地道战的,那里面就有一个敲钟的场景。

当然,那部电影里的敲钟场景,不是下地劳动,而是日本鬼子进村了,村里的老支书啊还是被叫作什么的负责人,一个老人,拉动了敲钟的绳索,当——当——当——,提醒人们下地道隐藏。

对,就是那样的铁铸吊钟。

这种钟,每个和每个的声音是不太一样的,时间长了,社员同志们都能听出是不是自己队里的钟声。

当然,没有钟,也有用废旧犁铧或其他大块头铁器吊起来当钟用的。

由此老百姓还创造了一句很有哲理的俚语:放着金钟不敲你敲犁铧子。

意思是放着好东西不用,你非用不入流的东西,推而广之,就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了。

社员同志们就依据各自生产队的钟声来安排他们的上工时间。

钟声一响,准备下地劳动的人们就集中到了各自的生产队队部里。

生产队长根据农时农活安排,吩咐上工的社员你干什么他干什么。然后大家根据队长的安排,去干自己该干的事情。

上工的社员都记工分,年终决算按工分分配劳动成果。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实在没有生产劳动能力的,生产队也不会让人饿死,实行五保户制度,给你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不像旧社会,谁过谁的日子,谁种谁的地,没有地种,又没生产能力,老病弱残,活该你饿死。

[上一篇] 新春感怀

[上一篇] 《山村情事》之归去·来兮(连载四百一十三)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