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文艺界拨乱反正的里程碑,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文艺大军的盛大会师。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港澳地区的各民族文艺工作者代表3000多人参会,是文艺界“五代同堂”和“海内外共聚”的盛会。
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祝辞重申了党的各项文艺方针和政策,特别强调文艺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这次大会以后,文艺的春天来了!
记得十年动乱被标榜为封资修的许多老小说都在青年中传阅开了。《青春之歌》是我一直渴望得到的一部小说。
那年在随家里下放到“五七干校”后,我才是十多岁,一天放学回到农村学校的宿舍里,看到一个同龄学生的手里拿着前后都被撕得很破的一本厚厚的书。他似乎在很着急地看,我随口问了一句什么书啊,这个入迷的书呆子可能没有听到我问话,没有理我。我也懒得再搭理他,在他上厕所时我从他的褥子上拿起这本发黄的破旧书,翻了几眼生怕这位不愿意说话的同学知道。在简单的看了几页后,一个林道静的女青年立马进入了我的脑海。
从书中我大意知道,林道静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母却是佃农,惨遭迫害而死。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最后在卢嘉川等人的教育帮助下,参加了发生在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这一看就被小说的内容把我吸引住了。我正沉浸在“阅读”小说中人物的描写之中,突然我的后背挨了一下,真是吓了我一激灵!原来是这本书的主人回来了。我还真有些爱不释手的把这本破书就这样心甘情愿的还给他。
当我们面面相觑时这同学才说话,人家就借给他一天的时间看,里外里这24小时后书要完璧归赵的。他说不吃不睡也看不完啊!所以这一天他都躲在宿舍里看书,我说这小子怎么今天没来上课呢!原来他是有原因的。
后来越长大了,我心里越对这本小说有了挣脱不掉的情结。是林道静、是江华、还是卢嘉川?心想我要是有这本书该多好啊!可什么时候才能有呢?
后来回到北京我也都二十多了,正好赶上文艺的春天。我觉得希望有了,那天回到家里,听街坊的叔叔说明天上午西单新华书店要卖《青春之歌》。
我这一夜就盼着天明啊!新华书店九点才开门呢,我早早的六点多就去等了,心说我还不得排个前几名吧。可走到离着书店还有一段距离时一看,好家伙!人那么多。这难道都是来买这部小说的吗?我心生着疑虑走到一问,可不是吗。居然都是来买书的,看的出他们的心情比我还迫切。
在我怀疑着今天还能不能买上这部小说时,开门的售货员阿姨大嗓门地说话了:“书是敞口的,排到明天也有。”吃了这么大的定心丸这我就放心了!我想我十几年前要看这本书的梦今天终于可以实现了。
当我等到中午买到这部小说后,回到家第一时间就包上了牛皮纸的书皮,我生怕自己心爱的书被弄脏了。
这时由于工作忙,这部小说我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慢慢来看,因为再不需要胆战心惊的怕人家把此书要走了。
我觉得这部书最吸引我的是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通过描写林道静和三个男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抓住“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主题展示了那个时代中,一代知识分子成长和进步的心路历程。作者为美好的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把青年人真切的爱情置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同时以女性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细腻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人生。
我看过小说第一遍后,觉得很不解渴我又翻过来再看!小说描写的是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著名作家杨沫在小说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变化。这些人们中有忠于党的事业、勇于拼搏的无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代表卢嘉川、林红等;有苦闷彷徨而又执著追求最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知识青年王晓燕、许宁等;还有追求个人名利的“老夫子”余永泽;也有走向时代反面的甘于沉沦的知识分子的戴愉和贪图物质享受而堕落的白莉萍等。小说描写的这些都是面对时代洪流,不同人所做出的不同人生抉择,真实而具有代表性。所以这样的小说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看了小说真的也如临其境!
我想其实我们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也都有积极、中间和落后的人物,甚至还有坠落的人,这就是现实。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心中一直存着对《青春之歌》这部优美的小说的爱意、存着林道静美丽姑娘的崇敬和对她追求上进、追求革命的精神敬仰!
2022年8月22日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摇曳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