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远 的 红 旗 渠 精 神
作者: 刘 宝 瑩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上世纪60年代,10万开山者,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之巅。
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其间。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称之为世界之奇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红旗渠风光。
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山头1250个,打通隧道211个,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
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人民一直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问题,而且还把大部分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指挥下修建的,然而,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每一刻都离不开中央的支持。毛主席1958年接见杨贵,让他坚定了修建红旗渠,为林县人民造福的决心。周总理不时鼓励并出面为杨贵解困,让他能在复杂环境下继续修渠。这期间,在中央直接关注红旗渠修建工作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可以说,没有李先念同志的大力支持,红旗渠很难修成。他还是最早把红旗渠推向世界的中国领导人。
从1963年到1991年,李先念同志针对红旗渠建设、红旗渠精神和杨贵的文字批示就有19件,在各种场合肯定林县和杨贵工作的讲话有30多次。
1960年2月,红旗渠动工兴建。当时,林县县委把国家一笔退赔款200多万元,分期分批用于修建红旗渠工程。到年底,对修建红旗渠有意见的人接二连三地向中央和河南省领导告状。调查组把问题反映给李先念后,李先念详细了解情况后微笑着摆摆手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修红旗渠是个好事嘛!”
后来,财政部也是肯定的。在向中共中央、毛主席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河南林县不顾条件的限制,集中了可能集中的财力、物力,大搞群众运动,经过10年奋战,建成了1500公里的红旗渠。
1963年12月25日,李先念协调水电部、国家计委,把红旗渠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红旗渠总干渠竣工后,1965年4月5日举行了通水庆典,10月30日,李先念与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观看了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红旗渠图片展,他们都对红旗渠给予了高度评价。
1966年1月。周总理主持召开北方八省抗旱工作会议,中央成立了领导小组,周总理任组长,李先念等任副组长。2月,河南省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抗旱会议精神。李先念发表了两次讲话,提出“要学大寨,学林县”。那时,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典型刚推出来,李先念又明确提出“要学焦裕禄、学林县县委”。
1966年4月。李先念亲自给河南省负责人写信,要河南一定推广好林县这个典型,并多次指示要认真总结杨贵的工作经验。5月6日,《河南日报》根据李先念和省委的精神,发表了《学林县、赶林县、超林县》的社论。
文革初期,当杨贵同志受到冲击,李先念坚定认为杨贵的工作是好的,周总理让杨贵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指示河南省委关心杨贵。1968年4月,杨贵重回林县,继续带领林县人民完成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
1969年6月3日,《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反映了红旗渠支渠建设和巩固壮大集体经济的情况,李先念看后当即批示:推广林县经验。7月6日,林县30万干部群众汇集到已建成的红旗渠支渠工程周围,庆祝红旗渠建设胜利竣工。
1971年7月25日,外交部、外经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外国人参观红旗渠的请示,李先念随即批示:“各国大使都可去,当然可以去,你们就可以决定。”从此,外国人到红旗渠参观者络绎不绝。实际上,是李先念把红旗渠推向了世界。
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专程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前往林县参观。已在公安部工作的杨贵提前一天赶回林县。卡翁达是第一个参观红旗渠的外国国家元首。
当时通往青年洞的盘山公路未修通,车辆是不能直接开到红旗渠边的,必须徒步登600多个台阶才能抵达。卡翁达风趣地对李先念等人说:“沿台阶登红旗渠时我感觉太累,真不想往上登了,但我往身后一看,有个比我年长10多岁的人,这个人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当看到他奋力攀登的时候,我一鼓作气登上了红旗渠总干渠。”
李先念指着陪同的省市领导讲:“林县人民能把红旗渠修到山上,你们不能从对面的山腰上修一条公路把车开到渠畔吗?”没等回答,李先念就幽默地说:“如果没钱的话,我有钱。”省里领导随即说:“我们有钱。”
卡翁达沿着总干渠的渠岸赴青年洞参观,仔细询问修红旗渠的情况。面对这宏伟的工程,卡翁达边看边感慨地说:“红旗渠真是人间奇迹。”在当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卡翁达总统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都来这里学习。”
卡翁达一行离开林县不久,上级拨出专款修通了通往青年洞的盘山公路。
在青年洞前,李先念说:“百闻不如一见啊!我看过红旗渠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来到红旗渠一看,更感到伟大,真是人工天河!不要说是一个县在三年困难时期修建的。就是在丰收年份修成也不可想象!” 他重复着周总理的话对卡翁达说:“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是靠中国人民的智慧自力更生建起来的。”
不久,毛主席提议邓小平率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周总理让邓小平带10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放映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红旗渠》,在联合国大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美联社发表评论说:“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红色中国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惊!”
1991年1月25日,已经82岁的李先念还念念不忘红旗渠和杨贵,再次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杨贵每每讲到此事总是说:“如果不是先念同志为我们撑腰,红旗渠能不能修成、何时修成,还很难说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在牺牲者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民工张运仁牺牲后,其妻将13岁的儿子张买江又送到了工地,告诫儿子:“你爹是为引水而牺牲的,你要继承他的遗志,不把水引回,莫要回家。”张买江在工地苦干9年,从一名少年成长为棒实的青年,红旗渠通水前一夜,其母在渠旁等候一夜,与乡亲们盼望凯旋而归的儿子,在万众瞩目之下,第一瓢水让儿子舀出,妻子走到张玉仁墓地,用第一瓢水洒向坟头,吿慰了丈夫的在天之灵。张买江又把儿子张学义送到红旗渠,当了一名护渠工。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悲壮之歌。
在红旗渠王家庄“双龙洞”隧道旁,有一尊塑像被苍松翠柏环抱,渠水从塑像座基旁缓缓流过。这是河南原阳人吴祖太的塑像,他是红旗渠工程首张蓝图的设计者和初绘者。1960年,红旗渠开建初期,因进王家庄隧道察险遭遇塌方,牺牲时年仅27岁。吴祖太是为修建红旗渠牺牲英烈中唯一一名外乡人。他是原阳县原兴街道白庙村人,时任红旗渠总指挥部工程技术指导股副股长,负责测量设计和工程技术指导。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他的回忆录《红旗渠建设的回顾》里写到:“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是当初红旗渠工地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小伙子长得很英俊,高个子,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我对他的印象最深。吴祖太不知道的是,他设计出的红旗渠成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他更不知道,自己设计出的青年洞、双孔洞、空心坝等工程早已成为探寻红旗渠精神的“打卡地”。
时过境迁,今天全民步入小康社会,国富民强,尤其是年轻一代,生于安逸,不思进取,半点苦累吃不得,红旗渠精神是最好的教材。
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勤劳智慧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难,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就是不拍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取得胜利的精神!
红旗渠精神传万代!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2021-10-25
来源:采风网
编辑:清风 副总编
点击量:2710
发表时间:2022-09-25
审核人:清风 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