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英雄从不炫耀
英雄从不炫耀
作者:韩文林



从宣讲变为讲座,萌芽于2019年我随市百姓宣讲团巡讲期间。某大学负责人建议我把马兰的故事扩展一下,到他们学校给学生讲一个小时。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准备,之后疫情来袭,这件事就放下了。

疫情稍缓,我开始操作,先购置了笔记本电脑,又精选了马兰故事,挑出近四十幅老照片,请马兰人宋建新制作了ppt,题目仍然是《有一种精神叫马兰》,开始为学校,街道讲座。这个过程,凡号同志惠赠的书籍帮了大忙,让我讲起来内容更丰富,讲座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欢迎。

不久前,彭继超老师赠送大作《罗布泊丰碑》,让我开阔了眼界,书中的纪实采访,提供了更为真实详尽的史料。 

七勇士罗布泊巡逻八千里,为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清场,是一项壮举,是讲座不可或缺的内容。一张地图,一个指南针,每人肩背被子,毛毡,雨衣,两个军用水壶,270发子弹,八个手榴弹,一支冲锋枪,粮袋,炊具……平均负重74斤。半年时间,克服千难万险,巡逻8300里,平均每人走坏九双布鞋,赶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预定日期之前,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讲座中,记不清有多少听众为他们的壮举所感动。

读了《罗布泊丰碑》,我才第一次完整地准确知道了七勇士的姓名:何仕武(副连长,任巡逻队长),王万喜(排长,任巡逻队副队长),战士王俊杰,司喜忠(飞毛腿),丁铁汉(铁脚板),潘友功,王国珍(随队卫生员)。

副司令员张至善交代任务,1964年4月13日,到达出发地点。

我十分吃惊,因为七个勇士中,我对何仕武,潘友功早知大名,却不料有我更熟悉的人:王万喜教导员。他曾任马兰中学革委会主任,河南人,三年多的时间,我们交流甚多,却从来没有听到他讲罗布泊巡逻建功的历史。更不知道这位排长,是警卫营的诗人,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他竟然在香烟纸上,信封上,信纸上,写下了336行的诗歌!

楼兰遇险,生命危在旦夕,王万喜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眼冒星,嘴吐烟,汗出尽,力用完,盛夏缺水两昼夜,向前一部如登天。三剂糖液七人喝,上甘岭事现眼前。”“没有想到能活着回来!”七勇士抱着必死的决心,奇迹般生还,读来心动,泪目。

我立刻联系马兰中学校长黄从森,我和他1965年一趟火车一辆汽车到马兰,他现在在福建。黄校长让我联系彭继超,看有没有王万喜教导员的联系方式。

时间太久远了,幸亏有王万喜儿子的同事帮忙,几经周折,得到了王万喜教导员新的电话号码。立刻拨叫,电话的那一边,传来略带沙哑的河南口音,就是他!

这位勇士,英雄,1941年出生,今年82岁。说起当年的壮举,轻描淡写道:“这没有啥。”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只是一个军人履行了他的职责。。

他告诉我,当年的七位战友,在世的仅有三位。何仕武,王国珍,司喜忠,丁铁汉已经离世。

当年,获救时一连喝光八壶水,两人喝尽一大锅大米稀饭,基地首长赶来掌勺慰劳,张爱萍总长在子弹箱上为每人题写了一首诗,七个人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百米铁塔下站了一夜岗……这些,就是当时最高的奖励。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严格的保密要求,让本人也不会提起。后来,他们都转业复员了,回到了家乡,分散在各地。

英雄从不炫耀,他们像王万喜教导员一样,认为这是应该的,没有啥。五十八年过去了,国家记得他们,人民记得他们,没有他们一代人的舍生忘死无私奉献,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人民的今天。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韩文林 北京市人大附中通州校区退休高级语文教师,曾在新疆核试验基地从教十六年。2021年获得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2019年北京市”时代新人说-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决赛选手,北京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北京市两届团体宣讲比赛第一名成员。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多篇,多次获奖。著有《岁月留痕》一书。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京味儿散文:一双隐性的翅膀,带他继续高飞——小记刘维嘉先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