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观看完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青山是故乡》,我仿佛踏上了一次心灵之旅,穿越回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力量。这部剧以崖沟村为舞台,将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融入董大林一家的命运起伏中,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代农村的困境与希望。《青山是故乡》不仅是一部农村创业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土地伦理、亲情羁绊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叩问,让我在荧幕前几度潸然泪下,又为剧中人物的坚韧与智慧心生敬意。
剧中董大林的返乡创业之路,是剧集的核心叙事线。他带着农科院的专业知识回到家乡,面对的却是荒芜的土地、留守的老人与保守的村民。剧集没有回避现实的尖锐矛盾,甚至家庭内部也因利益分配陷入分裂。这些细节真实到令人窒息,但剧集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未将技术革新作为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董大林最终意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先改造思想,再改造现实”,他通过耐心沟通化解村民偏见,以合作社的收益证明绿色农业的价值,甚至以德报怨帮助陷入困境的弟媳陈玲。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本质——不仅是经济模式的转型,更是乡土伦理的重构。
剧中,青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象,它化身为故乡的象征,承载着人物对故土的深情厚谊。每当看到主角们穿梭在青山之间,我就不禁想起自己远方的家乡,那片同样绿意盎然、充满儿时回忆的土地。剧情中,无论是家庭聚会的温馨场景,还是乡亲们共同面对困难的团结时刻,都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这种情感共鸣,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多次感动到泪目。特别是当看到主角们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最终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我深感一份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这份责任是对家乡的热爱与回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青山是故乡》在于它用土地的厚重托起了时代的轻盈,当荧幕上董大林带领村民在青山间播种希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业合作社的丰收,更是一个民族对故土的深情回望。这部剧提醒我们,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农村变成城市的复制品,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根系——这根系,是董大林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守,是冯邱兰们默默支撑家庭的温暖,更是无数普通人“向下扎根”的踏实与“向上生长”的勇气。
《青山是故乡》没有华丽的特效和炫目的视觉冲击,但它用最质朴的故事和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观看此剧,仿佛触摸到中国乡村跳动的脉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变革从来不是数据报表上的曲线,而是那些在土地深处躬身劳作的身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中迸发的智慧火花,更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人们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向往。这或许就是《青山是故乡》最动人的力量,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心中总有一片属于故乡的青山,那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的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这样一部剧,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惜眼前,感恩故乡。
[下一篇] 宋伟整理的4连日记(114-118)
[上一篇] 读40年前的《星星》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