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赛)邯郸永年知蒜香
(大赛)邯郸永年知蒜香
作者:张文玲



         第一次来邯郸,是2006年,那会儿,我就想看看邯郸人走路究竟有多好看,以至于燕人跑来邯郸学步。十年之后故地重游,我已经对“邯郸学步”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有些专家对邯郸学步的新的研究,他们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点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

       除了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胡服骑射”,这些为人熟悉的成语都出自邯郸。“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缘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胡服骑射”,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专门章节,所以,逢读过高中的人都熟悉这些成语。除此之外,据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达到上百个,邯郸被誉为“成语之乡”,“典故之乡”,名副其实。
     而邯郸,也因这些成语,从而显得分外古老,神秘,召唤着我们前去探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今天,我们几十个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们探访的是邯郸永年县广府古城。下了高速,进入永年县界,看到路两边停着好多货车,人们正在忙碌着装车,车上装的似乎是蒜,可不是,新蒜该下来了。还有不少人在小麦地里忙碌着。我们那里旱,上了初中后,人们就不再种麦。对于种麦的过程,我已经感觉生疏,不知现在地里需要忙活什么农活。
       可是,等到了宾馆,看到餐厅舞台上的喷绘布上赫然写着“放歌蒜乡”,听省民俗会长袁学骏绘声绘色讲述看到农人在蒜田劳作时的感受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观察其实多么装蒜。原来货车上装的不是蒜,是蒜薹,农人是在蒜田忙碌着,而不是在小麦地。
       吃过午饭,东道主赵毓志指挥大巴车把我们带到了农田里,我真实感受到了蒜乡的魅力。地里种有小麦,种有大蒜,此时正是大蒜抽薹期。蒜薹苗与小麦苗高低差不多,难怪会看错了。不过仔细看来,蒜薹苗尖是黄的,小麦茎则从头到脚是绿油油的。永年种植大蒜已有500年历史,种植面积达15万亩,“大蒜之乡”,真真名实相副。
       会友们试着抽蒜薹,一不小心就断了,而当地的采摘娘们动作熟练,又快又准,面对省电视台的拍摄,她们步子不慌,动作不乱,又说又笑,照样出活。一贯活泼的苏小青与胡芳芳,把采摘娘们捆绑好的一捆捆蒜薹举在手里,纵然摆出种种造型,却终究没有采摘的味道。
       5月8号这天风大,扬尘扑面,采摘娘们的脸上风尘仆仆,她们的衣服上带着泥土,这才是劳动的真实场景。地头货车上,几个壮年男子虽然吃的是冷馒头就冷菜,却吃得津津有味。倘若让我们这些拿惯笔杆子的会员们在冷风冷地里吃饭,有几个能下咽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永远不过时,应该时刻牢记在心!农民们的以苦为乐,他们的乐观向上,此时此刻,我由衷地佩服和敬仰!
       回顾历史,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具有3000多年历史。那个赵武灵王果真是个英雄,他排除异议,勇敢带头,实行胡服骑射,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开始交相融汇,最终形成了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古邯郸人从此具有了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思想。
     都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想,悲歌的是壮士,是英雄,农人则只有慷慨,他们对生活总是忍耐,他们从不悲观,很少抱怨,实在被逼无奈时才会揭竿而起。而看多了古诗文的文人难免无端悲凄,无法自控,我自己就是如此,农人身上确有好多东西值得学习。
     如果说广种大蒜是永年让我吃惊的第一个发现,那么第二个就是,永年广府竟然还是座旱地水城。
     东道主赵毓志、赵海京给安排的两日行程是蒜薹地里体验抽蒜薹,参观甘露古寺,寺旁百花园,赵海京的个人博物馆——冀南民俗博物馆,武氏太极拳发祥地——武禹襄旧居,隋代古迹弘济桥。
       走进广府地界,看到水洼地,看到护城河,看到古城墙,我已经心潮澎湃。行程中近距离接触到水,让身居干旱之地的我分外动情。在甘露寺木桥上,讲解员告诉我们,大家一起拍掌,云就会游过来。不过只能集中在桥一侧拍手,否则云会不知游往哪边。我大感神秘,使劲拍手,后来看到鱼汇聚过来,才知讲解员说的是鱼而非云也。不过,欢快的鱼儿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小姐们在大观园里垂钓的情形,顿感情趣倍增。
     9日早晨,冒着细雨,我与“同居人”苏小青走在广府古城墙上,俯瞰城墙之下,一边是静静的护城河缓缓流淌,一边是青砖灰瓦的民居雨中矗立,看不见现代楼房,看不见繁忙大道,一边呈环状,一边为方正有序,历史感油然而生。院子里的不为我们所扰的老太太,走出大门然后跑去的小学生,让我感知被护城河和古城墙双重保护之下的广府生民有多么安宁与从容!
     民俗博物馆,弘济桥,武禹襄故居,让我感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广府的古老,甘露寺里的玫瑰与火般燃烧着的月季,那从未见过的粉红色的泼辣小草花,还有百花园里盛开着的各色芍药,让我感知广府人开拓进取的豪迈与坚毅!
     老乡兼同行人郑欣儒在《曲阳问匠》一书中多次写过邯郸的石窟,写过弘济桥的姐妹桥——赵州桥,因为他们与我们曲阳石雕有不可脱卸的关系。可惜时间有限,行程匆匆,邯郸石窟不得一见。
     9日午餐后,采风活动宣告结束,因为我们曲阳人自驾而来,因为会员杨振红的小儿子杨云泽执意划船,我们没有离开,而是选择了划船,进一步领略了水乡的魅力。葱葱的芦苇,跳出水面看世界的鱼儿,自由飞翔的水鸟,拱桥上行驶的轿车,都让我羡慕不已,能寄生在水乡真好,生活可以安康,心可以宁静安然!
       以前只知道胡服骑射,只知道邯郸走出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曹操,没想到邯郸永年广府这里还有柔媚与静谧的一面。广府这里竟然有杨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并雄,是不是与广府生民的生活无忧、心态安然有关呢?
       第二天的行程中,广府朋友安排了几辆电瓶旅游车带我们采风。我们那组乘坐的是7号车,司机师傅将近30岁,十分健谈。他说7号车是他刻意挑选而来的,7在他眼里是中国人喜欢的吉利数字。他问我们,战国有几雄?我们回答,“战国七雄”。“7楼为什么被看成黄金楼层?七上八下嘛。”他又问,董永看上的是七仙女中的老几?“七仙女啊。”大家笑起来,不得不佩服这位小伙子的慧心。这名司机师傅别看年轻,却能说古论今,说起广府历史与景点滔滔不绝,比讲解员更有自己的理解。为了应景,他穿的是太极服,他说上班时他就穿这样的服装,下了班,才换“便装”。他身上那种被文化浸染过的气派,让人能充分感知邯郸广府人的骄傲与自豪。
      邯郸,两日行程,我只能感知到你之一二。广府,你魅力四射,你摇曳多姿,有机会,我愿意再次前来,继续探索你的历史,领略你的美色!



作者简介:张文玲,曲阳人,爱好写作,时有文章见诸报端,著有散文集《脚下草青青》。




[上一篇] 秋雨故乡素描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