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春夜读书兴趣浓
春夜读书兴趣浓
作者:马永欢

 

 一个春夜,我读《镜花缘》的第二十二回《遇白民儒士听奇文 观药兽武夫发妙论》,兴趣浓郁,犹如喝过浓茶,兴奋不已,无法抑制,只好任凭读书的思绪放纵、澎湃。

 林之洋说:“俺对先生实说罢:他知是知的,自从得了功名,就把书籍抛在九霄云外。幼年读的《左传》右传《公羊》母羊,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一总都就了饭吃了。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唐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俺求你老人家把这美馆赏俺晚生罢。”先生说:“这个儒生既已废业,想是实情。你同那个老儿可会作诗?”这对话,兴趣丛生,令我笑语朗朗,划破夜空。

 他自从得了功名,就把书籍抛在九霄云外,让我想起多少年前,我在永平二中教普高时,经常听到,读书是为了高考,为了“跳龙门”,因此,读书是一块敲门砖。一旦敲开门,得了功名,端上“铁饭碗”, 就把书籍抛在九霄云外。这是常见的景观,我工作三十年,在过几所中学,钟情读书的老师有多少?少,几乎等于零!“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有一桶水”这只是过往的教育口号,不要说教师,就是学校领导,又有多少人自觉自愿地经常读书?曾几何时,我送给一个校长一本我出版的新书,他说:“我不要,我不读书!”这个坦诚的校长,令我心惊,因为他是校长,他是园丁之园丁领导,校长不读书,何人读?不读书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曾几何时,我在视屏上看到,高考一结束,多少莘莘学子兴奋地把书籍抛在空中,抛在九霄云外。今不如昔,我在高考结束后,兴奋地把课本等书籍收拾整理装好,或做纪念或借给他人阅读。还让我想起,多少人,得了功名,便把幼年读的《左传》右传《公羊》母羊,还有平日做的打油诗、放屁诗,零零碎碎,忘记,不再留恋,不再温故而知新,不再延续读书之精神。

 读书精神是先生怀中的主旋律,然而,先生面对曾经的儒生,悲情地说,这个儒生已经废业。但,先生心中仿佛还有一线希望,“你同那个老儿可会作诗?”多九公躬身说:“我们二人向来贸易,从未读书,何能作诗?”是的,不读书能够作诗,简直是一种笑话,天方夜谭。此时此刻,我想起,我的一个文友对我说:“我不读书,但,我可以写几十万字的小说。”他的这一狂妄,从心理角度上说,已经得了心理疾病,病入膏肓。所以说,“从未读书,何能作诗?”

 先生说:“原来你们三个都是俗人。”呵呵,我聚焦“俗人”二字,忖度之,在这里,先生仿佛“恨铁不成钢”,把不读书的人,也不会作诗的人叫做俗人。“俗人”仿佛横空出世,流传千古。先生对林之洋说:“你既同他们一样,为何还要求我荐馆?可惜你枉自生得白净,腹中也少墨水,就是出来贸易,也该略认几字。”先生眼前的人模样像儒生,因头戴儒巾,实则搞贸易做生意的,但善良的先生却说,“就是出来贸易,也该略认几字”。这让我想起,我接触过几个外省人,他们有缘寄居永平,在永平经商,喜欢看永平文化的有关书籍。常言道,随乡入俗。那么,作为一个外来人,要想真正落脚永平,并想事业有成,赚很多钞票,走向富裕,过上美好的生活,就必须深入了解永平的民风民俗,了解永平的俗文化,甚至了解永平的官文化。因此先生所说,我赞同。

 先生说:“你们既不晓得文理,又不会作诗,无甚可谈,立在这里,只觉俗不可耐。莫若请出,且到厅外,等我把学生功课完了,再来看货。况且我们谈文,你们也不懂。若久站在此,惟恐你们这股俗气四处传染,我虽上智不移,但馆中诸生俱在年幼,一经染了,就要费我许多陶镕,方能脱俗哩。”一个作古的先生,有着自己的内涵,“你们既不晓得文理,又不会作诗,无甚可谈,立在这里,只觉俗不可耐。”这让我想到,人以群分,物以类归,先生面对商人,中间仿佛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然,先生也不想逾越,因为他是教书的,是教书育人的,是手拿课本的,是立于三尺讲台的,是念念有词的,是“香老九”的,而不是一个作家。如果先生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当遇到这三个外国商人,便会喜出望外,因为有了奇缘,因为有了动人的故事。可惜,这老先生只是一个老先生,他再次提及“俗气”二字,他们“立在这里,只觉俗不可耐。”如果看看当今一些知识分子,他们也会如此的,仿佛隔行如隔山。“若久站在此,惟恐你们这股俗气四处传染”老先生说的这话,令我笑个不停,他说的没有文气就是俗气,而俗气会传染,四处传染,仿若一种看不见的病毒,防不胜防。从预防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先生类,能够预防,先生说:“我虽上智不移”;二是学生群体,不能够预防,学生说:“但馆中诸生俱在年幼,一经染了,就要费我许多陶镕,方能脱俗哩。”陶镕即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 这让我想起教育领域的事来,比如古代的孟母三迁,比如现代的优质教育,真空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远离社会,远离成年人,甚至远离同伴的教育,是一种只知读圣贤书的教育,是一种功名的教育。也就是说,为了高考,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端上“铁饭碗”,必须一心只读课本,必须远离与此无关的书籍,必须远离与此无关的人与事,等等。比如,不准用手机,不准上网,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准与家里的客人说话,不准与同年龄的人来往,不准一个人外出,等等。为了优质教育,真空教育,于是,好多家长拼命赚钱,让自己的孩子读优质学校。我认为所谓的优质学校就是在当地,硬件设施一流,软件设施一流,教师教学水平一流,高考一本上线一流。这种教育现象,如果从一个学生将来的生存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如果从这一方向说教育,先生坚持的教育理念,坚持的“俗气”观,也许是对的,“一经染了,就要费我许多陶镕,方能脱俗哩。”当然,如果从培养一个作家来说,这样的俗气观,应该摈弃的,摈弃的理由是:世界文学史上,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的任何一个作家,不是所谓优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真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而是走向书海,走向社会的人。

 春夜,因读书而兴趣勃发,又因兴趣勃发而浮想联翩。这样的春夜,不能多,因为天亮后要上班,抑或要做家务事,抑或要做其他事,抑或年龄之因受不了;因为我不是专业作家,只是业余作家。当然,这样的春夜,也不能没有,因为人生短暂,也应该体验春夜读书兴趣浓。

 

作者简介:马永欢,男,回族,永平职中教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平回族》主编,永平回族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大理州回族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作品在《北极光》《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学》《辽河》等报刊发表,出版10部散文选集。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大理州2013年、2014年、2015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文学成就入选《中国回族文学通史》。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摘槐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