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上风上水陈家坞
上风上水陈家坞
作者:卧龙令

 

我的家乡河北栾城有个村子名叫乏马村,该村唐代以前叫杀胡林,相传是唐武则天时官府曾在此地歼灭无数匈奴,所以称为杀胡林。辽太宗耶律德光当年攻打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开封)返回辽国,行至河北临城便身染重病,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947515日)耶律德光到达石家庄栾城杀胡林一带时,部队人困马乏,耶律德光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无数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杀胡林。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就把他的内脏掏空,用很多盐渍腌其尸,以保证尸体完好运回草原,史书上称其为“帝”。耶律德光因此也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做了腌菜的皇帝,这个杀胡林因为这个事件就改称乏马村,“人困马乏”这个成语也从此传播开来。但栾城人称乏马的乏不是fa(伐)马而是fan(凡)马。以表示对契丹族的蔑视。

作为喜欢地方历史的一个爱好者,我对每个地方特殊的字音词含义特别留意。我们此次采风的第四站就是铅山县。此处的铅山不读qianshan,而读yanshan。史书记载,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县。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就让我很感兴趣。

这个铅山县有个陈家坞,原来名不见经传,近年来却因美丽乡村建设而著称,更因欧阳修后裔在此居住而扬名。

关于陈家坞,三清媚女子文学会毛素珍会长和美女小戴已经在我耳边讲了无数次了,山乡故事多,对她的好奇心早已溢满于胸。欧阳修是江西庐陵郡吉州人,他的后人如何来到这里繁衍生存?这是怎样一片奇妙优渥的土地,可以让颠沛的流离之旅停驻?

无论如何要到陈家坞来看看,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果不其然!还未到陈家坞,路边便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小戴告诉我这是来龙山。好霸气的山名哟!

就在群山脚下,一副巨大对联:天下欧阳无二氏,翰林文学第一家。美丽乡村陈家坞就这样我迎到了她的怀抱里……

春日的夕阳刚刚好,薄雾笼烟,白墙灰瓦,典型的徽派建筑。刚刚盛开后的油菜花,湿漉的野草树丛,金色细碎水田,自然景观煞是迷人。

同行的董老师是风水爱好者,我俩顾不上自然景观的迷人,相约径直奔村中最古老的欧阳宗祠而去。据村中的长者介绍,这座宗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欧阳修第十六代孙迁徙此地后所建,宗祠大门两旁:“德传怀玉声著庐陵自昔人文蔚起,秀毓馀阳支绵陈坞於今俎豆馨香”的楹联,写的隽永秀逸,叙述的欧阳家族世代秉持的家风。宗祠门口,一对一人高的石鼓,门楣之上有两对雕花的门标,门楣之下还有一个凹体的八卦,标志着这座宗祠的庄重和威严。

此时一个旅游团的小导游正在煞有介事地给旅客讲解“门当户对”。其实,那是误导!古建筑上可没有“门当户对”的规矩。

古式建筑常在门口放置一对石墩或石鼓,官宦人家为显示威严,常用抱鼓石。这就是民间俗称的“门当"”,用以辟邪驱鬼镇宅。在大门顶部,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俗称“户对”。按照官阶品级涂以油彩或图画,或写上吉祥福寿等祝语。这些都是地位的彰显,门楣也有区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来说,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户对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户对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才能用,换句话说,即便是皇亲国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开门,嵌十二个户对!民间有句说法叫"光耀门楣",其实就是人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向往的一种直观表达。后来,明代汤显祖写了一部戏《桃花扇》中间用了一句“门当户对”,这婚姻得门当户对就和建筑的门当户对联系上了。你别说,这种胡乱的“粘合”还有点意思,以致后来被旅游界广泛散播开来。

听着小导游的讲解,我和董老师相视一笑,转身进入宗祠。宽敞的宗祠,古色古香。内侧还有一个戏台,将宗祠的功能更扩大化。正中一个老者画像,不用说,那就是欧阳修老先生了。老人家仪态端庄,目光深邃,正上方“六一堂”的牌匾,字迹有些脱落,但依然衬托出整座宗祠的威严。

因为在大山里面,我有些迷了方向,就问董老师,这个宗祠是什么座向?董老师笑着说,应是癸丁向。我俩兴致盎然,跑出宗祠来到一宽阔处,拿出手机自带软件对宗祠进行定位,果真是癸丁向。癸山丁向,能催财丁贵、保人长寿。欧阳修老先生祖籍江西吉安庐陵,出生四川绵阳,与陈家坞皆无关联,但元末明初,欧阳后裔中一支从祖籍地奔波至此风水宝地,扎根定居、开荒造田、引泉入渠,至今已繁衍生息到三十五代。

循着这个风水观思路,我和董老师终于辗转找到了村里水脉,那条流淌了几百年的小溪就是陈家坞全村灵气的所在。小溪从北侧嵩山之上源源不断流淌至今,滋养着在陈家坞村几百亩良田和千余名父老乡亲。我们又来到了村里乡亲们所谓的“风水林”,这片林地就在村南,几百年的樟树,松树,郁郁葱葱,石桌石凳,还建有一个小木亭,村民们给他起名叫醉翁亭,也是缅怀先祖的意思吧。

金色的夕阳透过树梢,露出湛蓝的天空,透着明媚的阳光,五彩的射线照在身上,更给人带来一股祥瑞之气。

此时,我们发现该村有几户人家开始建设新农居了,这颇让我震动。

一个个从灰暗年代走来的先贤,宽宥他人善待自己,布道自然且歌且吟,明净着江南铅山的一方空际。倘能在如此秀美的山村住上十天半月,感受文脉之悠长,感受山水之灵秀,定是心旷神怡无比惬意。

当我们依依不舍准备离开陈家坞时,村头一支芦花大公鸡一直跟着我们,仿佛在送别我们。我已经很少见到如此散养的美丽十足的公鸡了,看我举着手机拍它,它居然高昂起头,向着太阳的方向,七彩的光线披在身上,像就要结婚的新郎。

悠悠乡情,脉脉相连。当年“古录千卷,藏书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吾老於其间”的六一居士倘能先天有知,此时,一定大发感慨,在自己的六一居士之后还要再要加上一个“一”,那就是“有一仙境闲居”。

 历史上又将多一个“七一居士”,何乐不为!

 

                作于  2017年5月1

                修改于2017516日夜

 

 



作者简介:卧龙令,网名九一居士,原名郭俊岭。一个喜欢在文字田野耕耘的老农,自号一介字农。有些农品也曾面世,亦有一些小证件聊以遮羞。但种菜尚需上苍降雨,间或还需种植技巧,因此,老农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哟。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海蓝蓝散文】为生命而讴歌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