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勺客”其实就是人们对我们蓝田厨师俗称。早在明、清时期,陕、甘一带就已经有了“蓝田勺勺客有名”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蓝田作为厨师之乡已初具规模,蓝田的“勺勺客”几乎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当时的西安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意思就是说,凡是冒烟的地方,就肯定有蓝田乡党,可见蓝田的“勺勺客”遍布之广。
在我们蓝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往往会遇到许多著名的“勺勺客”,我们对“勺勺客”并不陌生,他们很有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左右。这些“勺勺客”可能就是你的长辈,也可能就是你的亲戚朋友,还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总之,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勺勺客”而出名的大县里,你碰到的某个人,尽管其貌不扬,可说不定就是一著名的勺勺客呢。
别的不说,就拿我们家来说,可也是“勺勺客”之家呢。
我的爷爷就是当了一辈子的“勺勺客”。在我还没有出生之前,爷爷就在县政府里做厨师,厨艺高超,闻名县川。我们家在蓝田县的最西边,和长安县交界,而县城却在蓝田县的最东边,中间隔了六七十里的的路程。那个时候,两地之间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来往只能是靠两条腿了。可以想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从家到工作单位是何等的辛苦。后来,因年龄的关系,爷爷调到了离家二十来里远的工作单位。很快地,在当地,他又成了厨师名人,一直工作到退休。在退休之前,爷爷就经常为我们川道的乡亲们帮忙,退休之后就更加忙碌了。今天张家,明天李家,忙得不亦乐乎。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村里的老支书给儿子结婚的时候去请爷爷给他家帮忙的情景。那时,爷爷已经重病在身,不能下炕了。老支书却还一个劲地央求爷爷,说要把爷爷背到他家去,不让爷爷亲自动手,只让爷爷发号施令,做总指挥就行了。最后,还真的把爷爷背到他家去了。由此可见爷爷的厨艺之出名,也可见乡亲们对爷爷的尊重。
可能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和耳濡目染的缘由,父亲对厨师这一行业也颇于热衷。爷爷去世之后,父亲便接替了爷爷,成了我们村里著名的厨师。不管是哪家,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必请父亲去主厨。而父亲做事又极其认真。在为主人家开俱菜单的时候,总是会和主家商量再三,尽最大可能,为主家节约。父亲和爷爷一样,为人厚道,沉默寡言。帮忙的时候,总是多干实事,从不伸手动主人家里不该动的东西,事情办完之后悄然而退,所以深得乡邻们的信任。有时,主人家的事情结束之后,会提上烟酒赶到家里来表示谢意。每当这时,我们做孩子的心里就会很是自豪,父亲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又高大了许多。
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再也不能给乡亲邻里们帮上什么忙了,弟弟却又接过了父亲手中的菜刀,也干上了厨师这个行业。弟弟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这个行业的,我无从知晓。只知道,村里谁家过什么大事,只要打个招呼,他是肯定会到的,即使是在几十里之外的地方打工,也会毫不推辞,按时赶回,热心帮忙。在这当中,每到吃饭的时候,主家都会让弟弟先给父亲送些喜欢吃的东西回去。我们都很是感动,父亲虽然卧床不起,但别人还是没有忘记他。我想,这大概也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的福报吧。一个人,只要宅心仁厚,大家是不会忘了他的。
我虽然没有继承爷爷和父亲的“勺勺客”的技艺,但家里一旦来客,对付几顿饭菜的手艺还是绰绰有余的。儿子最喜欢吃的清蒸鱼和红烧肉,是我最拿手的厨艺。妻子曾经多次说过,当初和我相恋的时候,看中的就是我做饭的技艺。这确实是实话,没结婚前,我在单位见过她做的饭。可那叫什么饭啊?开水煮挂面,再加几根青菜,让人看着都没有胃口。结婚以后,可能是受我做饭的技艺的感染,妻子的做饭技艺竟然突飞猛进,让人吃惊。于是,我也就懒得再去下厨,她做什么我就吃什么。这种“从奴隶到将军”的感觉好不快哉!
然而,最让我最没料到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儿子竟然也对厨房的这些事情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大学放假期间,他经常会钻进厨房帮母亲做饭。有时甚至也学着做几个菜,而且竟然还像模像样的,色香味俱佳。今年七月份,儿子工作了,离家也挺近的,只要休假就会回来,这样便有了更多的进厨房的机会。看来我家有望诞生一个小“勺勺客”了,我也能享受更多的美味了。
个人简介:安军鹏,微信名老黄牛。中学英语教师,喜欢旅游和摄影,更喜欢文字,常年笔耕不辍,自娱自乐。平时多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散见于多个微信公众平台。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微信号LHN-1965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楹联潮浪起 初夏弄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