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读康贵春《秋林挹露》之《黄土情节》的感悟
读康贵春《秋林挹露》之《黄土情节》的感悟
作者:张炳吉

吃出来的散文


                                          ——读康贵春《秋林挹露》之《黄土情节》的感悟

  

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式动工兴建;上甘岭战役开始;土地改革运动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外在全国基本完成。

研究作品,离不开研究创作它的作家;研究作家离不开研究他成长的年代和社会环境。

井陉矿区的政协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散文集《秋林挹露》的作者康贵春就出生在1952年这样一个年代。

在这个年代,“吃”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生活的第一需求。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康贵春的很多散文与“吃”有关。当然,他笔下的“吃”不是山珍海味,不是宏堂盛宴。纵观《秋林挹露》,单写“吃”的文章就有十几篇,在《黄土情怀》一辑(全书共四辑)不是单写“吃”的文章中,也贯穿着“吃”。“说起来心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极度困乏,吃饭都是‘粮不足瓜菜代’的日子里, ‘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绝对是第一的生理需求”——这是贵春写“吃”的心理基础。他“吃”什么?吃咸食、吃粽子、吃“抿絮”、吃香椿、吃臭豆腐、吃疙瘩汤、吃手擀面、吃芫荽。总之,他吃的大都是在上世纪五十六年代百姓生活极度贫乏时的“美食”。当然,现代人们也吃这些东西,但那是饱食之后的调剂,或者属于家常便饭,已经算不上什么美食了。当时的美食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能吃到,正如贵春在书中写的:“只记得在我烧得天昏地暗时,忽然闻到一股异香,睁开迷迷糊糊的眼一看,是姥姥把两片巴掌大的小饼(咸食)和一碗米汤端到炕前我的枕头边。”“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想不到,当年吃粽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贵春的散文格调高雅,贯穿着一种积极向上、知足常乐的精神,他不单单写“吃”的苦,而是通过写“苦”来衬托“甜”;对同样一种食物,他由五六十年的“吃”写到当今的“吃”,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使读者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日子。在《粽子飘香》一文中,贵春写道:“又到粽子飘香时,小小的粽子情节,给人无限美好的回忆,更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给普通百姓人家带来的生活巨变。”他在《咸食》一文中写到:“……(媳妇)一番炒勺叮铛,一盘炒咸食端上餐桌,我伸出筷子之际,电视机响起著名歌唱家于淑珍的歌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他在《此情只有抿絮有》一文中,先是怀念自己的母亲在物质困乏的年代挖空心思变粗糙为佳肴、化困苦为甜蜜,为他们姊妹做抿絮的经历,接着,话题一转:“岁月如梭,光阴荏苒,我们姊妹都长大成家了,父母儿孙满堂了,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多了,当星期天回家探望老人时,我们还是想解馋——吃抿絮。”

贵春对事物的描写生动形象,其笔力非同一般。他在很多文章中不仅写“吃”,还写“做”(饭),从他的文章中,我们不仅看到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他把粗茶淡饭的做法,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很是诱人,真可谓“秀色可餐”。我读他的文章,有时读着读着就咽口水,似乎那馋人的美食就在嘴边。我常想,一个作家能把很普通的咸食、“抿絮”、臭豆腐、疙瘩汤、手擀面写到这个程度,真的让人赞叹了。他在《钟情疙瘩汤》一文中写到:“我的做法是先炝锅,炒锅内先放底油加热,葱切丝,姜切沫,蒜切片,同入锅爆出香味,然后放西红柿或番茄酱翻炒,加适当盐,待汤汁稠浓红亮,即全部倒入沸开的锅中……”每每读到这里,贵春的疙瘩汤“还没做好”,我就已经口水充腮、忍无可忍了。贵春还是美食评论家,他对不同风味的咸食是这样评论的:“白面杂以绿豆面,配上青菜,入口一股淡淡的绿豆气,滋味很特别;青嫩的西葫丝本身虽然寡淡,而裹盐浸油炙后,味道却很‘出挑’;香椿本身味道较重,与鸡蛋面粉摊咸食成为绝配,食之味道独特;用白的萝卜丝、红的南瓜撕、绿的黄瓜丝摊出的咸食绝对魅力十足,诱人十分”。

贵春的笔力不仅体现在驾驭事物的整体、宏观层面,还体现在对事物的微观刻画上,他笔下的事物可谓细腻、具体。读贵春的散文我们不仅能看到“豹”,还能看到“斑”;不仅能看到山,还能看到山上的树;不仅能看山上的树,还能看到树下的草;不仅能看到树下的草,还能看到草叶上的虫儿。很多中老年人都知道,过去,村妇做鞋要先备料做“夹纸”,就是用浆糊把纸张和旧布一层一层地黏在一起。贵春在《妈妈纳的千层底》一文中描述完了这一过程之后,写道:“面糊刷完了,母亲端起巴掌大的巴巴锅让我用舌头一下一下地把锅底舔干净。那年月很少吃白面,面糊是白面做的,即使锅底的面糊也是很香甜的。我每次保准舔得额头、眼眉、鼻尖、脸蛋儿到处都是面糊印儿。我帮母亲干活儿只是觉得好玩,想舔几嘴面糊吃才是真正的小心眼”。笔者小时候也曾舔过妈妈的面糊锅,因此,读到此处不由得喷笑而出,拍案叫绝!在《清明祭父》一文中,贵春回忆父亲“每顿吃饭,他都要求我们刮干净碗,不许剩一粒米,谁剩个碗底,他都说那是福根,逼着吃净。菜盘剩点汁要求用干粮擦干净,菜汤剩多点还让兑点水喝掉。”贵春用精细的文字,告诉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体现了“民以食为天”、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可以说,他把生活、文学和事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把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于辘轳园

[上一篇] 杨晓阳艺术回溯与丝路创作30年

[下一篇] 读王聚敏先生散文集《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