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玉米情深
玉米情深
作者:吕瑞杭

       中秋节,我回到了乡下的山村。

山村,在丘陵与平地之间,被浓浓的青纱帐裹得严严实实,酷似怀抱中的婴孩。

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大哥面对着比人还高的玉米,眉头舒展了许多。“这十几天的功夫,竟长了这么高。”他用长满老茧的手搭了一个凉棚望了一眼村南最大的一块玉米地自言自语说道。

儿时,那玉米可是糊口的重要口粮。一天三顿能吃饱是一种奢望,常常用红薯、土豆填补反抗的肠胃。

玉米幼苗时,适逢天旱,禾苗面黄肌瘦,东倒西歪,急需婴儿般呵护。天变一时,一场狂风暴雨把禾苗砸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好在禾苗的根还在,不几日又能重整旗鼓,孕育出新的生机。

大哥乡下生,土里长,视玉米如生命,从间苗、除草、浇水认认真真,犹如抚育自己的孩子。禾苗一如活蹦乱跳的幼儿,一天一个样,不出几天,长出的叶子绿的直刺你的眼,大大的叶子遮住了地皮。壮年的秧子活像一把利剑,斩断了杂草,脱颖而出,亭亭玉立。

无雨的日子久了,那叶子又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垂着头。大哥抬头望一眼毒辣辣的太阳,瞅一下奄奄一息的玉米,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浇地吧。大哥拉来潜水泵,撒开一节又一节的塑料管,像消防员扯开的灭水带,一直蔓延到田间地头。合上闸的瞬间,那清凉的井水在干瘪的塑料管像水蛇一样“突突”地向前冲,直达垄间,给干渴的玉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井水沿着裂开的地皮“滋滋”地下渗,喝饱了的地块“咕咚、咕咚”打着饱嗝。浇过的玉米,一顿饭的时间,便可听到“叭叭、叭叭”的生长声,声音极细小而又极宏大,细小是声微,宏大是自然的活力。昂起头的叶子无拘无束,向着蓝天生长。

秋风起,凉风至,转眼进入九月份,一片片的玉米长大成型,吐出了分叉的顶穗,毛茸茸的,又像一把钢叉,直冲霄汉。半腰间长出棒子,吐着粉红,鲜嫩的胡须,非常可爱。风儿一吹,毛茸茸的顶穗上飘下的花粉落在半腰间的胡须上,完成了传宗接代的壮举。

鲜嫩的玉米棒子一天天变粗变硬,胡须变干,玉米皮儿青白。大哥举起䦆头深深地刨向玉米的根部,随着根系的断裂,大哥一扯一放,根对着根,杆挨着杆,一株株玉米躺在了大哥的身后,整整齐齐,像是打仗潜伏的士兵。大嫂和孩子们从玉米秸秆的腰间摸出一穗穗玉米棒,撕开外皮,嘁哩喀喳,三下五去二,光光的玉米棒就成堆成垛。那些来不及剥皮的棒子拉回家,空闲了再剥。

在乡下,农忙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老人们从没有来得及剥皮的玉米棒上撕下几个嫩皮,像编辫子一样辫成长长的一条辫子,蛇一样甩来甩去,最后卷起来盘好,粗针粗线缝结实,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坐物-------蒲墩。玉米上仅有的老皮被老人们辫在一起,在房顶堆成一垛一垛的。斜阳下,农户的院子里,房顶上,一片金黄。

乡下偶遇一位小姑娘问爷爷,那房顶上堆得一黄色的东西是什么?爷爷捋了一把花白的胡须,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答道:“那时丰收的玉米。”

玉米晒干后经过捶打、脱粒、磨面,带着浓浓的清香味挂在嘴边,留在肺腑。玉米面做成酥香的枣窝窝,吃一口酥得掉渣,满口余香。掺上白面,制成扒糕,味道更为独特。

求学时,玉米特有的清香至今留在我记忆的深处。金黄的玉米粥就着雪白的馒头,粗细粮搭配,是果腹的最佳搭档。富足的今天,倘若吃上一顿枣窝窝、扒糕之类便是对生活的改善,美味纯真,成了生活中一道不错的佳肴。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一碗面条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