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假如没有诗和节日
假如没有诗和节日
作者:张炳吉


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平时自己一直按照阳历的日期模式生活和工作,但是,进入农历的腊月之后却不知不觉地改为农历的日期模式了,就像一直在说普通话,见到老乡后自然而然地改为家乡话一样。

 刚入腊月时,阳历、农历在心里并行,两种历法同用,先想起的是当天阳历的日期,紧接着就联想到当天农历的日期,比如,115日——腊月初十,120日——腊月十五,等等。随着春节的临近,阳历的日期模式渐渐变弱,农历的日期模式渐渐增强,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意识里几乎没有阳历而只剩下农历了,只知道当天是腊月二十几或者正月初几、十几,而不清楚是1月几号或2月几号了。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之后,农历意识渐渐退出,阳历意识逐日潜入。到了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之后,脑子里的日期区域就被阳历全部占领,重归到腊月以前的日期模式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阳春时节,每当我们读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日期观念就会从阳历的藩篱中跳出来,回到农历,就会联想到清明节,当然还会想到介子推的故事和“寒食节”。清明时节的城里人或到陵园、灵堂祭奠故去的亲人,或在城市暗夜的十字路口烧上几片纸钱告慰千里之外的故人,或踏青郊游看看“清明”的天野。

清明节前后的农历日期模式在我们心中逗留的时间是短暂的。在我们告别“清明”、继续按照阳历的日期模式生活几个月之后,季节已由春入夏,麦子已由青变黄,天气由温和而渐热。忽然有一天在市场上看到出售粽叶时,立马意识“端午节”快到了,于是,打开墙上、桌子上或者手机里的日历查询,把农历的日期模式再次迎进脑子。当然,一些有关端午节的诗句也会让我们念及农历的五月初五。边贡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告诉了我们端午节的来由;欧阳修的“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殷尧藩的“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权德舆的“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都向我们传袭了端午节的习俗,也让我们回忆起久违的农历。

 端午节前后,农历和阳历的纪年法在潜意识中并用,但仅仅几天的时间,农历就不翼而飞,脑子里单单留下阳历纪年的模式了。三个多月后,夏日的暑气消去,云淡天高的疏朗来临,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月饼,飘香的瓜果,肯定会把人们带回到农历纪年法的模式里——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到了。中秋节的夜晚,圆月高悬,秋风阵阵,城里的人们虽然不能像在故乡时那样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桌边赏月、饮酒、吃月饼,但可能思念远方的亲朋,可能思念故乡,可能会想起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当然,在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中记忆最深的还是苏轼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那首词的中秋节之夜,诗人高度兴奋,通夜饮酒,以至大醉,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中秋节过后重阳节又来造访。说起重阳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易经》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九归真,古人认为重阳节是吉祥的日子,所以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的习俗。传承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重阳节蕴含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届时,人们自然会想起农历,把日期的记忆模式由阳历转为农历。

 重阳节过去四个多月之后,春节又来临了,春节过去又是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总之,在我们按照阳历行走的路上,总会时不时地遇到农历的节日,就像我们在城市的街道上溜达遇到老乡一样,让我们感到高兴、亲切并会勾起我们对故乡的回忆。

 新中国建国之初,确定了使用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是并没有废除农历,在农村主要使用农历,在城市主要使用阳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大批农民转为城市市民,导致使用农历的人在急剧减少,使用阳历的人在急剧增加,过元旦、圣诞、愚人节、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结婚不穿红装穿白纱、过生日“吹灯拔蜡”的现象几乎成了固定的习俗。而在我们的传统习俗里,办喜事要穿红装,办丧事才穿素衣;“吹灯拔蜡”是最不吉利的凶相,与祝寿的意愿恰恰相悖。

 在西风咄咄逼人的当下,幸亏还有我们的先辈留下的诗和节日,它们犹如一个指路的哲人,不时地站在我们面前发出振聋发聩的提示:莫忘你来的路!莫忘你自己的根!的确,有了我们自己的诗和节日,我们就有了根,不论走多远,不管到那里去,不论身旁东南西北风的大小,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冷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有人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吃的节日。是的,是吃的节日,把传统节日与“吃”捆绑正是我们祖先伟大与睿智的体现——他们把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蕴藏在人们最简单的生理需求(吃)中,让一个人从生到死、让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想忘记都困难。

幸亏有诗和节日。有了诗和节日我们自己才成为自己,在前行的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假如没有这些,我们是谁?我们会不会走向歧路?

                                   2019年2月24星期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下一篇] 能征善战陈元龙 血洒沙场贯长虹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