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走进“东口码头”
走进“东口码头”
作者:王志海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应赤城的几个老哥们相约,跨越了历史的时空,走进了“东口码头”。    
      我没有经历过“东口码头”的年代,但偶尔也听说过这个词。对于它的故事知之甚少。这是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它,过去只知道张家口有“茶马古道”。
     一踏进“东口码头”的饭店,那一幅长长的对联便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想当年,牛车驼铃响遍万里茶路,看如今,佳肴美酒会聚五洲亲朋”。
     旧照片挂满了饭店的各个雅间,角落。站在这些历史的图片前,我的大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仿佛我也进入了历史的烽烟之中。
       “东口码头”饭店,历史文化韵味十足,扑面而来的古风古韵,让人深深地品味着张家口这座历史古城。驻足仰视每一块牌匾,每一段解说词,都让你的脑海中映射出当年张家口的繁华。
      餐厅设计独特,别有一番风味。那道菜“詹天佑胶原蛋白鸡”。更是别有一番滋味,鸡肉酥软,滑嫩可口,猪蹄味美,营养丰富,绝对是一道吃了就忘不了的上品菜。而且菜名独具新意,将张家口的历史融入菜品之中,让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张家口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张家口曾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除了硝烟烽火弥漫、边城号角长鸣的古战场,它还是一个名播四海的内路商埠、旱码头。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东口。
       当时,山西晋商做生意走西口、东口。西口就是杀虎口,东口就是张家口。山西商人常威就瞄准了东口码头的生意。从家乡贩卖“榆次大布”,由于这种布纱支较粗,密实耐用,且幅面较宽,于是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清雍正六年(1728),常威父子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经营仍然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字号。常威在自己回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抽出资金,新立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玉”和“大德常”交给两个孩子常万玘和常万达经营。常家在东口生意日益兴隆。
      菜香之味萦绕在雅间的厅堂里。“一条鱼”,是“东口码头”饭店的招牌菜,整条带鱼经过厨师的加工烹制,鲜美淳香之味润入喉舌。老朋友韩廷明是张家口地区财贸学校的毕业生,在张家口定居、工作多年。他感叹人生,说:“我最爱吃这个鱼,没想到张家口还有这么好的美食,我们这些人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奥运会,过上好日子”。
      浓郁的张家口情趣,也感染了另一位朋友马荣秀,他是一位教师,退休后从赤城县龙门所来张家口定居。他说:“人活着得知足。我老了能来城市生活,没有想到下一顿饭馆,还能体验张家口旧日的万种风情,学习到许多的历史知识,真是值得!
       张家口餐饮业发达,大大小小的饭店屡见不鲜。但是有自己特色的不多,特别是能赶上时代的变化,把城市文化融入到餐饮业的就更少了。“东口码头”确实是领先一步。
       张家口这座城市正在准备迎接2022年冬奥会,餐饮文化和奥运精神结合起来,恰恰就是张家口的特色。
      雅间阁楼上头,挂着“长裕川茶店、京华商行”等牌匾,这些牌匾仿佛述说着“东口码头”的历史,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让我们依稀看到了走“东口码头”的商人在风雨中前行,仿佛听到了大漠中骆驼的嘶鸣声。
      历史的天空中依然荡漾着东口文化的气息。坐在这里,扑面而来的都是历史记忆的重现。
      “一杯清茶,常忆驼铃万里古商道,半碗口菜,畅谈巨龙穿山京张行”。一幅对联,饱含了张家口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深情。
      张家口是我的家乡,它是一个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秀女,它的知名度不高,自从遇见了改革开放,遇见了冬奥会,它才慢慢的露面了秀美的容貌。
      张家口文化底蕴深厚,蕴藏着无数的故事,有着许多英雄人物。需要更多的人去宣传,去讲述,让外面,让世界了解它。
       “东口码头”饭店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它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这是聪明人的举动。更是张家口人聪明的做法。
      这餐晚饭,在哥几个的谈笑声中结束,走出“东口码头”,我们分别掩映在灯火通明的城市中。
       “东口码头”却留在了我记忆中。

作者:王志海,赤城县人。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梦中的小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