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抗疫情作品选登】
★扫街的阿姨/刘康达
★心语/马国芬
★ “宅”在家里的快乐/马占顺
【抗疫情作品选登】
扫街的阿姨/刘康达
题记:在微信上偶见一条信息:武汉封城后,空荡荡的江汉大街上仍有身穿桔红色马甲的环卫工人认真打扫。这一画面让我深深感动——如同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芒,一位普通百姓身上彰显着一座城市的英雄气概。本人惯于写剧本,就依据这一“画面”,演义出这首“戏剧化”的诗文《扫街的阿姨》,致敬武汉人民!
封城了!封城了!
只因一种叫“新冠”的病毒肆虐逞凶。
一千万人的大武汉啊,一夜封城!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大事情。
万人空巷,万象无声,
欢度春节的喧闹突然化作满城寂静,
寂静得那么阴森冰冷,
寂静得让人胆战心惊。
那天早晨,
在笔直空旷的江汉大街上,
出现了一个瘦小单薄的身影,
桔红色的马甲像一簇忽闪的火苗,
唰唰唰——
一把竹扫帚挥洒出格外清晰的响声。
这是一位扫街的阿姨,
武汉城里一名普通的环卫女工。
一个小伙子匆匆走来,
胸前挂着相机和记者证。
小伙子问:
“阿姨,封城了,您怎么还扫街呀?”
扫街阿姨头没抬手不停,
口罩中的声音很闷很轻:
“这是我的工作啊。”
小伙子望着空荡荡的大街很诧异:
“阿姨,大街上没人没车没垃圾,
您何必做这无效劳动?”
扫街阿姨直起腰,
把汗湿的头发拢了拢,
抬头望着街边的楼宇,
目光中跳荡着火一样的激动:
“小伙子,你看,
这边的居民区一个挨着一个呀,
对面的医院和用作隔离的酒店全都十来层,
这树林一样的楼群啊,得有多少栋?
一栋栋得有多少窗户?更是数不清。
但是我清楚——
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一双双眼睛,
一双双眼睛都在张望着大街上的情景。
他们是封闭在家中的老人、孩子,
有多少是刚刚失去亲人的家庭,
还有多少是新冠肺炎患者,
还有多少是以命救命的护士医生,
我就是要让他们都看到——我还在扫街!
看到美丽的武汉依然清洁干净,
看到不屈的武汉还活着!照常运行!
只为了——
只为了让大家心里多一份安定。
记者挑起大拇指向扫街阿姨点赞,
阿姨摆摆手继续倾诉心声:
“为救武汉全国人民都拼尽全力,
我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武汉人,哪能不动!
一线救人我没这样的本事,
每天扫街这事我行。”
记者举起右手深情地说:
“向扫街阿姨致敬!
还请您再代我谢谢您家的叔叔,
您身后少不了叔叔的默默支持啊!”
忽然,扫街阿姨眼睛里闪着泪花,
口罩起伏心绪难平:
“叔叔不幸被感染,还是重症,
就住在对面医院的第六层,
我居家隔离14天,昨天结束,
昨天呀,他也转出ICU——
是北京医疗队抢回他的一条命!
现在,他正隔着病房窗户看我扫街呢,
他一定露出舒心的笑容。”
这时,江汉海关的大钟铿锵响起,
长江日出映照得水天通红,
在笔直空旷的大街上,
扫街阿姨用一把普通的竹扫帚,
扫出的是大武汉的尊严,
扫出的是一道希望的彩虹。
记者小伙热泪盈眶举起相机,
咔咔咔——
拍下霞光中扫街阿姨那瘦小倔强的身影。
他要用这张照片告诉世界,
武汉确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因为武汉有一千万英雄的人民——
始终在默默坚守全力支撑! (2020-03-09 于通州)
刘康达,北京通州人,71岁,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创作、上演、发表戏曲、话剧等近50余部,获文化部群星奖和省市级奖等20余项。创作《向天歌》、《马克思的一天》、《运河人》、《瓦氏夫人》等广播剧作近30部,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由中央、北京和各省、市电台录制播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130万字的《刘康达剧作集》,获北京市“劳模”称号,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心语/马国芬
近日,看到许多有关抗疫的报道,尤其是那些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的事迹,感动!感动!设身处地,遂写几句,以抒我情!
你在那里
我在这里
这个春天。
我们不在一起。
使命在身,
肩担道义,
只因为我这一袭白衣。
一声令下
披掛整齐
千斤铠甲
一腔勇气
听同胞们呻吟
看亲人们哭泣
我奋不顾身
我不遗余力
吸痰
注射
喂药
上呼吸机
我恨不得脚䂿风轮
我恨不得顿生九臂
我的家在那里
我人却在这里
这个春天
我们不能在一起
使命在身
肩担道义
众志成城
前仆后继
我和你
一一病与医
我们都上有爹娘
我们都下有儿女
我们都想要健康
我们都想和家人
永远在一起
东西南北
齐心奋力
四面八方
血汗凝聚
上下齐心
共克时艰
同舟共济
你在那里
我在这里
盼每个春天
我们永欢聚
我们再不要魔疫
我们再不要分离
保重呀
我 他 你
保重吧
我们 他们 你们
保重啊
我们中华亿万儿女
春风起
雾霾去
万物复苏
阳光炫丽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和咱们永在一起
永在一起
庚子年正月二十九日
马国芬,字未沫,号五品妇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亚州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会员、央视教育频道“水墨丹青”“名家讲堂”特邀书画家、中国书画家导航网特邀书画家。现任河北兴龙书院副院长、京津冀书画家联谊会总顾问。冀采北京分会副会长。
自幼喜好笔墨,热爱传统文化,早年在“北京神州书画学校”学习,得富察庄淨、许林邨、吳未淳等前辈教授,多年笔耕不辍,用笔老辣劲疾,灵动飘逸,施墨收放自如,五色相宜,擅篆.隶.章草及国画小品,作品深受众家喜爱并收藏。
多次参加“翰墨凝香”北京女书法家提名展。获得第二、三、四届全国老年书法大赛、“观音山杯”全国书法大赛、“北京美丽乡村”书法展、“运河清风”书画大赛相应奖项。荣获“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中国邮政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出版限量收藏版邮册个人专集。
“宅”在家里的快乐/马占顺
今年的春节,一场意想不到的新型冠状病毒突然侵袭着南来北往回家过年的人群。
各级政府紧急启动各种预案。要求人们“宅”在家中,为国做出贡献。
有朋友在圈里发文说:“宅,本身就是参战。” “宅着的心也是滚烫的。”看后不禁让我热泪奔涌!
是啊,在这样一场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阻击战中,我们的白衣战士们早已冲在了最前线。而许许多多的百姓们为避免病毒的传染和被传染,则平静地在家休息,俗称“宅”着。
在春节这十来天的时间里,因为不能出门,又要做一名听话的公民,只能“宅”着。
“宅”着期间,第一选择我只好看书。
——坐着看、躺着看;
——抻着懒腰看、趴在床上看;
——白天看、夜里看。
十来天的时间,不太长吧,可我的感觉就像过了几个年。我把床头上放的已经发黄的书,几乎都翻了个遍。
再感兴趣的书,时间一长看起来也总有累、困和乏的感觉。那么只好听听手机里的音乐,这就如红花配上绿叶一样,让我感到舒服。
首先选择了《红旗颂》,这是我的至爱!在我的头脑里感到,《红旗颂》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作品。
打开手机,听着这部乐曲,《红旗颂》演奏的真是气势恢宏、震撼心灵、大气磅礴。每次聆听都会让我心潮激荡,热泪盈眶......
无论是高亢激昂、令人荡气回肠的乐意,还是舒缓柔美、如歌如诉的旋律,都令我不能自己。
《红旗颂》的宏伟,让我的心随着乐曲的起伏自信飞扬;《红旗颂》的震撼,让我的心随着乐曲的起伏感怀万千,……
诚然,这首乐曲从构思到写作,都有着强烈的时代感。《红旗颂》最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随着乐曲的进行,让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一般的音乐欣赏者,而会把自己不由自主地与乐曲形成共鸣,汇入到那红旗飘扬的大军队伍中去。
披荆斩棘,催人奋进,气势磅礴,铁流涌进……
欣赏着《红旗颂》,我仿佛看到了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民顽强抗敌的英勇气概,我仿佛听到了中国人民奔向胜利隆隆的脚步声,我仿佛就在天安门前倾听着一位巨人发出的伟大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知道《红旗颂》,是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吕其明先生,于1965年为“上海之春”所作的开幕曲。它一亮相,就立即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一部音乐作品。
我知道,那时候我们在欣赏众多的新闻纪录片中,都会听到它宏伟的旋律。
我还知道,这是一首赞美红旗的颂歌。它将《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和《国际歌》的旋律融入其中,以恢宏而庄严的气势,表达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气概,热情地讴歌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而苏联歌曲《小路》透着柔美和坚毅。特别是听了口琴的独奏,那悠扬的琴声、美妙的感觉更是让人如醉如痴。倘若在凌晨时分听到口琴的美妙声,犹如一条涓涓的溪流划过我的心灵,在心灵的长河中激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我知道,这首歌诞生于苏联卫国战争的烽火之中。描写的是年轻的姑娘追随心上人,一起上战场抗击敌人的故事。
在我小时的记忆里,这首歌曾诚慌诚恐地伴着我的童年、少年,直到现在唱起来、听起来感到仍是那样的亲切,犹如故人相见一般。
前年的初秋季节,为了圆我的梦,也为了圆滕伟民先生的梦,陪着已卸任中国盲人协会原主席的他,驱车来到黑龙江二龙山的小地方,他曾经落户的生产建设兵团。望着田间中一片片成熟的大豆和玉米,顶着伸手可摘的、如棉花桃般的一团团白云,在车里听滕伟民先生手机里播放着《小路》的乐曲,真是感到心潮澎湃!可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回京后我的一篇《滕伟民先生的黑土情》跃然在电脑上。这里面寄托着滕伟民先生对这片黑土地深深的情,也流露着我对黑土地热烈的爱!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歌词写的是那样的美,曲调配合的是那样的柔!
我听着、我哼着,思绪万千、万千思绪……
“宅”着的时候,听着口琴独奏的《小路》,我感到曲子优美而不柔弱,情深而不缠绵;歌声中还透着勇敢和坚强,还给人以战胜困难的足够勇气!
直到高中毕业,那本《外国民歌200首》小册子我一直珍藏着,印着最小字号的纸都发黑了!我时不时地拿出来还欣赏里面的歌曲。当然大部分我还不会唱,但有会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红河谷》和《鸽子》等十来首歌曲就足够了!
记得那会儿放了学,在晚风中的树梢下,站在胡同的院子里,拿出心爱的口琴吹上一首美妙的曲子,让《小路》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让《鸽子》的乐曲带着青春美好的理想飞向远方,那就是我最好的享受!
我知道,新型冠状病毒还没有彻底消灭。我们的白衣战士正像歌儿里唱的一样,在奔向无烟的战场。
我们在家里享受着读书、获取音乐的同时,也祝他们安康!
2020年2月3日
马占顺,作家,1956年11月出生,汉族,籍贯河北唐县,研究生学历,1974年高中毕业参军入伍,1982年转业后在北京市西城公安局工作,1987年调入国家民政部,先后在民政部干部管理学院办公厅和社会福利中心工作,期间分别担任过副处长、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副主任、顾问职务。2017年初退休,退休前为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顾问。
河北省采风学会理事、北京东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本人热爱文学创作,喜欢在业余时间写作。20世纪80年代中旬开始创作,主要以散文、诗歌和通讯报道为主。先后在《北京日报》《中国社会报》《中国社区报》《乡镇论坛》《社区》《治保会通讯报》《中国民政》《老人天地》《大酒店》《中国慈孝》《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百家号》等报刊和网站上发表。已创作完成近百万字的作品。目前正在创作“故宫里的工匠们”“中国盲人故事”“全珈斌的梦”“北京胡同新风貌”系列和“我身边的小吃”等系列作品。
主 编:刘维嘉
副主编:张 丽
编 辑:任淑敏 杨 梓 张德虎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