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北岩背的大山情愫
北岩背的大山情愫
作者:侯美蓉

初夏时节,三晋大地满目葱茏,生机勃勃。适逢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西农业产业基地、移民新村、改革示范区等地,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之际。我收到左权县宋保明先生编著的《一个特殊的村落――北岩背》。

该县一个叫北岩背的小山村的发展变迁,顿时浮现在眼前。这里的祖辈为了求生存,陆续从河北、河南及周边地区逃荒而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开荒种地维持生计,艰苦创业生生不息。于是,在寒王乡的版图上,小山村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太行山深处熠熠生辉。

北岩背三面大山环绕,自然条件十分落后。听老人们说,这里是解决天灾人祸之后的流动避难所,这个曾经挽救过不知多少人性命的地方,被人们誉为“救苦救难的小山村”。故而历年来到此避难的人群络绎不绝,尤其是抗日烽火燃烧的时候,

 当年的大寨是七沟八梁飘彩绸,而今的北岩背是十沟十梁十大天然溶洞,这些梁、沟、溶洞,与茂密的森林相映成辉,给这个特殊的小村落增添了无限的风光。生活在山庄窝铺的人们,在享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景象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艰辛和酸甜苦辣。

每到冬天农闲季节,村民们便三五成群地上山打猎、刨药材,在充满闲情逸致的同时,既改善了生活,又能赚点零用钱,何乐而不为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大山里的人们,与大山有着隔不断的情愫。勤劳善良的老百姓,与荒山为伴,与森林为伍,只要他们动动手,山货就会变成钱。难怪这里的老人们说,大山里是养人的地方。

 “想吃莜面到北岩背”这是左权民歌中的一句歌词。每当春播时节,  男女老少走在陡峭的山坡上刨地耕耘,风沙刮来黄土一身,真正成为“黄土坡上的婆姨们”。金秋收获季节,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念想,站在丰收在望的田野上,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秋风瑟瑟解我意,扛着沉甸甸的莜麦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那种辛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句“活在北岩背村,宁当牲口不当人”的话虽然不好听,但却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解放了山里人,他们纷纷开着小四轮,走出大山外出务工,妇女们积极参加荒山绿化工程。依托国家扶贫移民政策,有的移居县城,有的搬到公路沿线安居,这对祖辈几代蜗居穷山沟来说,农民们真是盼来了好日子。在脱贫攻坚战中,瞧那些住在新农村的村民,幸福指数在逐步上升。红砖小二楼里,不断'传出了他们开怀的笑声。

青山依旧,泉水叮咚,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儿时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是他们美好而永恒的回忆。这里虽然贫穷落后,但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作者宋保明便是从村支书、乡党委书记走出去的领导干部。两年前七月的一天,我参加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建80周年庆祝活动。在左权县召开的“砥柱中流研讨会”上,我见到了久仰的县老促会宋保明副会长,他精神矍铄地和我握手致意。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来自大山的儿子的朴实和坚韧。难怪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说,宋保明是左权县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基层领导干部。他写的书带着泥土芳香。

为了挖掘整理北岩背这个特殊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保明先生坚持数年收集资料,深入村民家中走访。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他的三个儿子分别陪同他无数次地重返故地,爬山越岭,跑遍了山沟土屋,拍下了一幅幅珍贵的图片资料。这里倾注了他们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老宋告诉我,有好多珍贵东西回荡在自己的脑海里,其内容都是他在村里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在留住美好记忆的同时,难道不也在弘扬太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特殊的村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曾在这里休养生息的人们,虽已整村移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现代生活,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总有他们不舍的牵挂。在他们心灵的深处,将永远守护着这块美丽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父亲心中的覃祥官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