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的一个周末,午休起床后,那天空气异常的闷热,忽然,一阵阵轻柔的凉风刮来,天顿时变得阴沉了。不多时,空中便轻轻扬扬飘起了细雨。我喜欢这飘雨的时节,雨点驱散了城市的喧哗、嘈杂,雨珠洗尽街心的浊尘,在雨中看云飞雾起,灰蒙蒙的天际,望不远的景物,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卷。
我今来无事,撑一把雨伞走出家门,沿着滏阳河在河岸边悠闲地踱步。忽然,一声声“呱、呱”的鸣叫声从河边的远方传来,仔细听来,噢,那是青蛙的叫声。身居小城,近年来由于雨水稀少,听到这久违的蛙鸣声,使我欣喜不已。虽然那蛙鸣声孤独而悠远,但是这贯耳的大自然天籁之声,也不失撩人心扉,这造物主赐给世间唱颂的梵音,真的,这蛙声能穿透你的心灵。我不由加快了步伐,蛙的鸣叫声把我引到了河边。这个昔日被市民誉为“龙须沟”的滏阳河,经过环境治理,已旧貌换新颜了。
如今的滏阳河的两岸栽花种草,河坡铺设了水泥砖,隔不远还留有方便行人上、下河垂钓、戏水的阶梯。河坡的下端留出了平地,土地上面种满了紫藤、爬山虎。放眼望去,满目的植被像似给河岸披上了一层墨绿的地毯。清澈的河水缓缓地涌动着,鱼儿在水中嬉闹欢快穿梭游玩。微风吹来,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岸边的绿树、高楼的轮廓倒影在水中鲜活的漂移、游动起来。昔日的“龙须沟”今天成了市民静心、休闲、游玩的场所。
这时,雨渐渐大了起来,使得凉气下降,地气上升,此时,这座干旱少雨的北方小城,变成了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微风拂面,杨柳婆娑,空气湿润梅雨季节氤氲的江南。
“呱、呱”蛙鸣声越来越近了,我沿着河坡的阶梯轻轻来到河岸边,也许是我的脚步声惊动了它“噗通、噗通”,是两只青蛙相继跳进水中,激起河中一簇簇水花,水面上荡起一片片涟漪。我静静的伫立岸边,耐心的期待着这两只小精灵再次的出现。
这时,四周请静悄悄的,只有细雨滴滴答答拍打着雨伞的声音,那雨声,好像是一支不歇场的乐队,永无休止地敲打、伴奏着乐章的节拍,这节拍,或轻或重或急或缓……,虽然有点单调,但是听起来还是那么的悦耳。河边的空气是湿润的,散发着花草、泥土清新的气息,深深地吸一口,真的让享受着夏日的清凉和爽澈。这飘洒的和风细雨,这翠绿的杨柳,这潺潺的河水,更是这久违的蛙鸣声,使我静如止水的心情陶醉在这美景画廊中,尽情地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闲。
终于等到一只青蛙露出了水面,这是一只较小的金线蛙,扁圆的头大大的鼓膜,粗短的后肢,黄绿色的背面,黄白色的腹部。它带着警惕神色张望了一下,好像看到没有危险,慢慢地游到岸边。临水的岸边有一个上面遮盖绿叶伪装的小巢,它将头钻进巢里,一转身头朝着水面尽情的“呱、呱、呱”的叫了起来。不时,一只体型较大的青蛙朝着叫声向小巢游来,它偶尔也发出鸣叫声,也许是和它的同伴在打招呼、在问候。当这只青蛙前腿刚刚爬上小巢边,只见巢中那只将后退一蹬,飞快的趴在它的身上,然后在它背上一个转体,两只青蛙头头相依,上面的那只用腿紧紧地抱着那只青蛙,下面的那只纵身一跃,一个标准的蛙泳姿势,驮着同伴游到水中。
噢,是两只青蛙正在热恋,是在繁衍后代。刚才,是我的脚步声惊吓了它们,搅乱了它们的良宵美景。幸亏青蛙那双高凸的眼睛是高度的近视,虽然它对飞动的景象能明察秋毫,可对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我庆幸自己的耐心等待和站立功夫,不然我那会如此发现它们求爱的全过程啊。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的暗淡下来,这细雨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蛙声也接连不断的响了起来,此起彼伏的鸣唱着。记得听先人说过,听蛙鸣最妙的时辰,一是“微雨黄昏后”,一是“午夜雨停时”。这时,你用心细听蛙鸣,更领悟到“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的韵味。那高音的蛙鸣是雄蛙,它的声音清丽、透彻,是在用高昂的声音炫耀自己,引起异性的青睐,来寻觅配偶。那低音的鸣声,婉转、迂回,那是雌蛙凭照感觉在杂乱鸣声的音域中,有选择的和弦、对歌、应答。还有那中音蛙鸣声的轻松、诙谐、短促、明快,是雄蛙和雌蛙的调情,是雄蛙同性之间为地盘,为异性的争斗、打闹,还是……,那只有蛙类自己晓得了。
蛙鸣如轻快明丽的音韵,又如似一曲轻巧的琴声,音韵悠扬,琴瑟和谐。当你沉浸在这一帘音乐的和声中,使你的心情顿时愉悦起来,你仿佛沐浴在天地融和的一川河水里,畅快淋漓,轻松娴雅,心性平和,意蕴悠扬。
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无数只手指肚大小的蛙崽,被移动的脚步惊慌的蹦来蹦去,它们钻进草丛里,逃到河边的树干上,蹦到马路边,成群结队的蛙崽铺满沿河的两侧,随手一抓,俯拾即是。一只小蛙还钻进我的裤腿里,痒痒的,凉凉的,抓放在手心里,我弯腰把它放生了。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南宋诗人赵师秀《约客》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啊,这无数只蛙苗是大地的脉搏,不多久它会在城市的上空奏响如潮华丽的交响乐。青蛙它不仅是害虫的天敌、人类的益友,更是丰收的卫士。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是一首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它不仅仅是欢庆丰收的喜悦,更是人类岁月的欢乐。
【责任编辑 卧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