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自古就是孝廉礼仪之乡,明清以来,人文迭起,留下许多令人起敬的典籍故事。如:李兆龄弃官课子,教 5 子名俱扬; 郭九贡扶孤济贫;郭霆仁兄让弟;李淮之妻吮毒侍姑、夫死殉节; 李国治休官守孝等动人故事,感化教育后人,世代效仿,尊老爱幼, 亲友睦邻,形成良好的家风村风。
东南关人杰地灵,世代繁衍,人才辈出,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在外工作的教书的最多,在外流动的求学的最多,书香气浓,学子众多。战争时期为了国家利益、民族解放,参战人数和英烈人数多于他乡,功勋卓著誉满乡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一道不辞劳苦,艰苦奋斗,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夺取粮棉丰收做出了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新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共谋蓝图,向上争取资金, 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工作者在不同岗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村民引以为骄傲。
郭淳:男,字子美,号鄗阳,高邑南关人,中嘉靖壬午(公元 1522 年)乡试,任新安知县。邑有巨猾恣睢甚。淳系置之法, 邑民快之。岁饥,多方请赈。以母忧,去。起授辉县,开稻田, 引水利,膏腴遍野,百姓歌之。(治二县)皆有异政。后以事论罢归。坐平苦心笃行,矩步强趋,口不读非礼言,足不履非礼地。事母至孝,母吕年七十,感染恙疾,焚香自祷,五夜而愈。教二弟洪, 泽以明经为县尹。泽先卒,以已生圹葬之,而自改卜。与乡人言, 无大小皆以礼接。建祠堂,举时祭,一以文公家礼而力行之。族人婚丧有不能举者,随力济之。尝训子弟以戒贪,戒淫,易箦时犹谆谆不置。后进每称道学而传其绪言云。
郭九贡(公元 1547 年—1608 年):男,字献夫,号钦斋, 南关人,明代贡生。建宗学,供宗族亲戚中有志好学者讲学会文, 并为他们备有早餐。宗族中有一个叫梦雄的人,自幼父母双亡, 九贡把他收下抚养成人,为他娶妻成家。阜平有一男子,带家眷从城内经过,其母病死途中。九贡发现后,出钱为其置棺安葬。办了这样的好事,他竟连那个男子的名字都没问。本乡人王国周避吏外逃,妻子被抓进监狱,九贡请县官放了他的妻子。类似事情, 九贡做了很多。
郭九贡后来担任两淮盐运司经历,这个职务是个肥差,九贡却廉洁清正,一尘不染。后因病辞官回乡,终年 62 岁。
郭实:男,南关人,郭氏八世祖,明万历十年(公元 1582 年) 举于乡。万历十一年(1583 年)进士,授陕西朝邑县知县后升任广西道御史,补河南道,起刑部主事,晋尚宝司少卿,再晋大理寺丞。
因性格刚直,上奏多激皇帝恼怒,再加上朝中小人嫉妒,仕途不顺,被削籍在乡闲居 15 年之久。因为官清廉,当时曾诗一首云:“日出三竿借米钱,厨中喧嘈实无烟。”真实反映了家中情况,在家闲居 20 年,朝廷重新起用为刑部主事,升任尚室司少卿, 再晋升大理寺丞,比推左佥都御史。辞官后闭门谢客,种田养花, 或对子辈讲书赋诗。东林党祸起因与赵南星是儿女亲家,谨慎小心, 隐居在家,不问世事,故未受株连。
李核:男,字汝实,南关人,是内阁首辅李标的弟弟。他从小不喜欢考取功名,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吾非求名利者,学此何为?”虽然李核不喜欢为官,但才华横溢,古文和诗词写得很好,风格丽然出众。他生平好客,喜欢饮酒,高兴时舞笔弄墨, 吟风弄月。赵南星曾写《赠李核》诗称赞他:唐代诗人属李家,君今兄弟复才华。琢成一字千金贱,连玺庭前未足夸。
李士劭:男,南关人,李氏八世祖庠生。历官奉议大夫,江南按察司佥事(明清时按察司下设佥事,分领各道)淮海兵备道, 长子僎顺治戊子举人拣选知县,次子伸顺治甲午进士,永宁县知县。
李兆莲:男,字亭少,南关人,李僎第三子。李兆莲“生而质厚质直,不事边幅”曾于康熙五十六丁酉(1717 年)乡试中取得佳绩,却因看淡仕途,而不赴京考。他乐善好施,慷慨好义举。高邑修建二贤祠,义学等公益事项,他都当作自己应为之事,悉以属之,一力肩任,倾囊而继之不惜。对于邻里,他也排难解急, 时常周济,他认为:做善事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行善的才是幸福的。
李云丽:男,字省华,一字静怡,南关人,李僎四子。父丧幼孤,天性孝顺,母亲生病数年,云丽百般尽心照顾,从不懈慢, 邻里都十分称赞他。
柏乡县魏阁老妻之以季女,至柏乡读书。当时魏裔介已告老居家,魏家为柏乡一大望族,诸兄弟皆为显赫官宦,只有云丽日穿布衣粗服,行走其间,而不在意。文毅公看中云丽的品行与潜质,供他读书。康熙二十四年,云丽中拔贡生,后任成安县教谕。在任修学堂、整饬重教,让人懂得读书育人之必要。
云丽清廉正直,主持公道,有位姓杨的人,因家事被人所诬,为说白其冤,杨生以贺寿为名,送云丽白银百两以求帮助,云丽正色道:“你不了解我的人品”,拒之不收,杨生惭愧而退。后来云丽面见县令,说明了冤情,使杨生之案及以公正处理。
云丽任职数年后,以乡试为由归里回乡,不再为官。回家后置祭田,修祠堂,甘愿做田间农夫,其乐天知命,泰然自行。其子李湛雍正甲辰考中举人。
李兆龄(1667 年—1737 年),男,字仁遐,号同岩,南关人, 永宁知县李伸子。自幼聪敏英豁,勤奋好学。以诸生输云南、贵州兵饷,按例应选为知县。兆龄没有去赴任,在家潜心研究学问达 20 年。后出任福建闽清县令。闽清刁悍,好打官司或纠众械斗, 官员屡训教禁止不能根除。兆龄经考查走访,将其扰乱社会的首要分子抓起来,并依法除治,境内才得平安。在任浦田县令时有一诸生叫游添,以奸杀人被抓起来,兆龄查其为冤案,立即放了出来。当时这个县多年积案有 10 余起,兆龄一一审理结案。上级知道兆龄是人才,为官清正,不阿谀奉承,对自己的上司也不曲意相从,因此在闽 7 年,虽有才干,未被上级举荐。兆龄看破了旧时官场的腐败,即辞官还乡,以教子读书为乐,并著有《舒啸阁诗集》。有子 5 人,即李渭、李淮、李汤、李浤、李冲。
李兆龄弃官课子,五子登科,传为佳话。李渭自幼聪明异常, 博闻强记,常以治国之才自负。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任岳阳知府。后授武昌府同知,因母丧未赴任,丁忧期满,授四川嘉定(乐山)知府。后因父丧归家,在家守孝 3 年,后补任河南彰德(安阳)府郡。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李渭因政绩卓著,升山东盐运使。
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升山东按察使,继擢安徽布政使。
李渭(公元 1685 年—1754 年):男,南关人,兆龄长子。康熙五十六年(公元 1717 年),中举,康熙六十年(公元 1721 年), 进士,初任中书舍人,后任刑部主事,雍正二年任岳州知府,四川嘉定(今乐山)知府。丁父忧后任河南彰德府郡,修万金渠解民忧,捐薪俸修丰乐桥。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升山东盐运使。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 年),升山东按察使,继擢安徽布政使。李渭一生识大体遇事敢当,不避嫌疑。也绝不姑息。对自己严格要求,亲政爱民,不置田产,居住的房屋不蔽风雨,他从不在意。李渭不好声色,妻没时年未 50,不再娶,也没纳妾。独自住在官署旁的屋内,藏书万卷,闲时以读书自乐。乾隆十九年(公元 1754 年),卒于儿子任上,终年 69 岁。子经芳乾隆庚午举人, 历任朝仪大夫,湖北施南府知府。
李淮:男,南关人,兆龄次子。非常爱好学习,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 年),举于乡,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中进士, 后改任庶吉士,其《救荒十策》为传诵。
皇清诰赠儒人傅氏,翰林庶吉士李淮妻也,素娴内则言笑不苟,年 25 归淮。事姑嫜①,接妯娌,动中礼语得其欢心。姑项发疽,
医不治,儒人为吮其毒额,姑竞获痊。相夫读书午夜,分光织读,未尝有厌意淮。以康熙癸卯甲科授馆职于京,邸家,人素知儒人志节,戒勿以闻。儒人观意色,诱小婢,漏其事,即投缳②自尽。史传“吮毒侍姑”。
注:①姑嫜(zhàng)旧时称公婆。姑、婆、嫜、公
②缳(huán)绳套子。
李汤:男,南关人,兆龄三子,候选知县。
李浤:男,南关人,兆龄四子。雍正二年(公元 1724 年), 举于乡,被选为知县。开始任齐东县令,后调历城。
李冲:男,南关人,兆龄五子,双流县知县。
李绩芳:男,南关人,字俊功,乾隆乙酉拨贡,望都县教谕。
李经芳:男,南关人,字宁纶,号棣亭,布政史李渭之子。史称他为人貌严性慈,品貌端正。幼失母,随父在任。虽贵为公子, 却深恶纨绔习气,好读书吟诗,乾隆庚午年中举人,甲申年父病故于任所,经芳扶灵回乡,安葬了父亲。后来他任了永春州同知。后升任陕西陇州知州。时陕西大旱,人民缺粮,因乡官发放库粮不均,引起饥民闹事。经芳调查了此事 ,严惩了乡官,按户口开仓救济灾民,救活了无数将要饿死的人。在任湖北施南知州期间, 对教育非常重视。施南山路崎岖,去省会要走一千多里路,这里地瘠民贫,没有校上。经芳到任后,抓教育,振兴学校,使素无选贡的施南首次中选二名。有一年,湖北大旱,因救灾工作失误, 九府民众纷纷上告,上级派经芳审理,不数日公平结案。在兼任汉黄德巡道时,各府积案多变托经芳审理,他审理公平、办事廉洁公正,很受人民的欢迎。当时的原告、被告都以能得到经芳审理为幸。
晚年调任云南提举司用,行至昆明病死。经芳一生为官清正, 不置田产。家中数间不避风雨的房屋和为官前一样。死后无钱安葬, 一同为官的僚友为他归丧,经管料理了他的后事。
李绵芳:男,字葆芬,号雪野,南关人,李湛之子,李氏家族第十二世祖。曾任成安教谕。其性纯孝,因自幼父母双丧,每以不获事父母为恨。祖父又殁,即将全部孝爱施于祖母。因读书刻苦,补弟子员,乾隆癸酉(公元 1753 年),得拔贡。祖母得病后,
他舍弃庭试,日夕待汤药茶饭于祖母左右,历 3 年如一日。他疏淡功名,视家兴业安为大,于兄弟宗族间属以忍让为先,于子侄则训以勤俭读书为重。李绵芳谨慎修学,兼通歧黄医道救治穷人, 从不厌倦。虽然家族显耀,他却从不因私事为难官府。李绵芳品学俱隆,平易近人,乡亲们如有事咨访,每籍一言为重,无不心折乐从。乾隆戊戌(公元 1778 年),重修儒学及县志,李绵芳慷慨解囊,倾心尽力,为世人所称道。
李国治:男,字啸云,别号白修居士,南关人,同治十二年拔贡。国治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不倦。能文章、善诗歌,尤工书法。生活淡泊,品性端方不苟,一生勤慎俭朴,屏黜奢华,性情纯孝, 从来不惹父母生气。父亡国治悲痛异常,7 日 7 夜勺水不入口。其母再三劝告,才开始少量饮食。父丧后居家守孝,哀敬尽礼, 闭户读书教子,不问世事,守孝期满,授河南陕州直隶州判。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案无积压,为官多年,家无余资。有子 3 人, 长子从正,光绪二十三年拔贡;次子从直入邑庠;3 子从恭山西侯补县丞。国治常说:“教子孙读书为爱子孙,给子孙钱财是害子孙。”遭母丧,哀痛几绝,在墓侧建一小屋,守孝 3 年,以练书法自慰。旁及金石刻印,绘画等事,特别喜欢写隶书,并自成一家。当时有人得国治片纸只字,视为珍宝。将死前数日,饮食俱废,惟用清水漱口,求其书画者络绎不绝,国治均能挥笔立就, 写得一点也不比平时差,并自撰挽联,从容书写完毕而终。
原李家坟圆头碑乃李国治为其父镃所立。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下一篇] 高邑县南星祠堂太湖石的来历
[上一篇] 故乡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