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历史文化之乡_____牛牧屯村
历史文化之乡_____牛牧屯村
作者:京郊民间艺人 王安

牛牧屯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的最东南角儿,潮运引河与北运河交汇处,村庄处在三面临水的半岛之上。南面、西南面隔北运河与香河县安平镇鲁家务村接壤,东面、东北面隔潮运引河与香河县凌家吴村、郭辛庄、姚家止务为邻,西面是本镇的桥上村,村北是繁忙的的通唐(通州至唐山)路,是冀东各县陆路进京的交通要道。因元朝年间有牛姓人家在这里以放牧牛马为业,后定居形成村落,因此取村名牛牧屯。村子四周有防洪大堤环抱,东、北、西三面大堤是明朝时期,为防止漒漒河(潮白河旧称)水患,由历代村民自发修建而成,村中还有一条大堤为北运河左堤的一段儿,为清光绪年间用以工代赈方式修建而成。北运河左堤北端起点为通州,随运河走势蜿蜒南下近百公里,最后止于天津武清县,这条大堤是至今为止,保留最完好的一段北运河堤防。解放前该村属于河北香河县管辖,后划归通县管辖。一九八二年前,个别村民家里还保存有“香河县”的门牌儿。村里原有一块于民国年间立的通县与香河县界碑,残损的碑座被遗弃在一户民宅后面杂草间,刻有“通县界”的碑身断成两截被扔在街道边,后来碑座、碑身落不明。据说“通县界”碑身,被桥上村一村民拉走保存,但至今未能得到核实。

牛牧屯村属于比较大的村子,在生产队时期,为了加强生产管理,村子被分成三个生产大队,现有人口村民近千人。有李、韩、张、刘、牛、王、杜、许、徐、薛、葛、杨、陈、吴、贾、黄、丁、宁、吕、郭、孙等近三十个姓氏,是全镇姓氏最多的一个村。虽然村子里姓氏很多,但是该村村风淳朴,村民们之间和睦相处,是远近有名的文明村。村中建有全镇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陈、吴、李、葛等姓氏村民信奉天主教,现有信教群众二百余人,设常驻专职神父一名。信教群众大多数是世袭传承,在婚姻方面,按照教规,信教群众既可以与天主教人员有婚姻关系,也可以与非天主人员有婚姻关系。

牛牧屯天主教堂又名大圣诺瑟堂,归天主教北京教区管理。与当地其他教堂不同,该天主教堂只与北京王府井教堂一样,是以大圣诺瑟为主保的教堂。二零零九年之前,牛牧屯教堂还负责管理本镇王庄村的天主教祈祷所。该教堂建于十九世纪末,一九零零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后于民国初期重建。当时施工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均从天津方面购买后,用大船沿北运河运到村里,并专门从天津请来建筑工匠,历时一年时间建筑完工。当时的教堂一共占地十余亩,建筑主体高大雄伟,全高三十余米。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充满西式建筑风格的教堂,文革时期又被拆毁。一九八八年,由信教村民集资在原址上重建。教堂为罗马式建筑风格,砖石水泥结构,占地面积近二百平米。一九八九年春正式启用,天主教北京教区傅铁山主教亲临现场,为新教堂祝圣。二零一一年初,由通州区、西集镇、及本村信教群众共同出资,对教堂进行了重新维修,于同年圣诞节前投入使用。

牛牧屯村位于潮运两河之间,因此地势低洼,村中水塘随处可见。夏春夏秋三季,水塘中碧波荡漾,芦苇、蒲草、莎草密布于水中,每年都有野鸭、水鸡等水鸟在这里繁殖后代。村民在田间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梦想,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一股韭菜花的淡淡香气。劳动的人们抬头缓一口气,只见水鸟儿游荡在水面,垂柳、农舍的影子映衬在水中,眼前的家乡俨然就是一派迷人的江南水乡风光。说这里是北方有名的水乡,一点也不为夸张。

历史上的北运河、潮白河水量极其丰富,夏季又常集中出现暴雨造成内涝。尤其是村北的潮白河,上游来的洪水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威胁到村庄的安全。为根治水患,先民们齐心协力,从明朝开始在北、东、西三个方向,采取就地挖土堆积方式形成环村大堤。村庄东南面地势最为低洼,在此处设计成通向北运河的排水口,此项工程完工后,形成一条高约两米有余,上口宽三米,全长三千余米的防洪大堤。而挖土形成大大小小的土坑,日后成为一个个小型水库,在夏季用来积蓄一时排不掉的雨水,使其慢慢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大堤路面两侧及堤坡之上,人们广植榆树、柳树、小叶杨树、桑树等高大乔木,以及河柳、荆条、紫穗槐等灌木。榆树、柳树、小叶杨属于落叶乔木,其中的榆树、小叶杨属于当地最好的建筑木材,是制作房柁、檩条儿的首选木材。这些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在春天最早发芽长叶。从前农村经常因为粮食产量不足而闹春荒,此时刚刚冒出来嫩绿的榆树叶、柳树叶被人们当采集下来,与洗干净的新鲜野菜一起,放在锅里用开水焯一下。去除水分用刀剁碎,加入一些杂粮面儿,用手攥成菜团子,在大锅里蒸熟就能吃了。这些树叶、野菜做成的菜团子,虽说吃起来有些难以咽下,可它毕竟是灾荒年代,老百姓最好的救命粮。当地杨树种类有很多种,而其他的杨树嫩叶儿味道都很苦涩不能食用,只有小叶杨叶子能食用。榆树叶子、柳树芽子被人们吃完了,这时的小叶杨叶子正好长出来,继续供人们食用。

村民们种植桑树也有重要用途,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正是春末夏初,养蚕人家把保存好的蚕卵放在朝阳、温度适合的屋子里,其自动孵化成蚕的幼虫。当地从五月到八月底,大致可以养殖三季蚕。对于贫苦农民来讲,养蚕有两种最大的收益,第一蚕丝保暖性最好,穷人家没有地方种植棉花,更没钱买棉花做棉衣、棉被过冬,只有靠这勤劳的蚕宝宝织出来的蚕丝,加上粗糙的土布做成棉衣、棉被熬过漫长寒冷的冬季。

第二个收益是蚕蛹,蚕吐丝结茧后形成蚕蛹,蚕蛹呈浅褐色,其个头儿约两公分长,头部直径约一公分,上粗下细,底部成圆锥形。蚕蛹营养价值极高,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还含有大量的脂肪。那个时代穷人家很少有钱去买食用油,热锅里放上一把蚕蛹,大火之下,锅里的蚕蛹不一会儿就流出一片冒着烟的油脂,放上葱花,来个蚕蛹熬白菜,虽然口味有些清淡,可对于穷人来讲,吃起来就像过年一样的美食。养蚕最关键的是要有大量的桑树叶子当饲料,桑叶多的年份,可以多养一些蚕,反之则少养。人们在大堤上种植河柳、荆条、紫穗槐,不光有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这些树木还是农民编制筐、土篮子、簸箕、笸箩等农具的最好材料。

一九九二年冬季,北运河左堤加固工程开始了,牛牧屯村一带的工程由漷县镇负责施工。本着调弯取直、避让村庄的原则,在村南新修建一条更加笔直、宽阔的新堤。至此,牛牧屯村形成了被三条大堤环抱的美丽村庄。现存的牛牧屯村堤防,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保存完好程度,在今天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实属一绝。在村东南,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潮运引河彩虹桥,宛若一条雨后彩虹飞跨两岸,这里就是通州区绿色骑行道的东南部终点。每年春夏秋三季,大堤及平原之上绿树成荫,成群结队、身着五彩运动服的骑行者自远方飞驰而来,大家停下车,在彩虹桥上合影留念,成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今天的北运河、潮白河在历史上是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养育了北京城的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白河,又叫北运河。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夏天,白河上游山区连降暴雨,导致百年不遇特大山洪暴发,白河在顺义县苏庄决口,汹涌的山洪冲毁巨大的拦河铁闸,夺取漒漒河旧河道朝东南奔流去,形成了今天潮白河水系。牛牧屯村处在北运河、潮白河最为接近的地方,两河之间最近距离约两千米,而且两河河岸海拔高度十分接近,是建设水利工程的最佳地点。

五十年代初,为了调节北运河、潮白河水量,保护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民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村东开挖潮运引河。新河河道呈南北走向,全长近两千米,道上口宽约八十米,同时修建水利工程——滚水坝,当地人俗称-——海漫。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将军,带领水利专家到现场主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海漫工程的作用是,在主汛期调节两河的水量。两条河流中,不论哪条河流发生洪水,多余的河水可以通过海漫倒入对面的河床,以此保障下游的农田、村庄免受洪灾。海漫址旧就在村东南彩虹桥下河道中。

一九七二年为了方便两岸交通,开始修建横跨潮运引河两岸的彩虹桥,施工中将一部分海漫遗迹拆除。今天东岸的海漫遗迹保存比较完好。七十年年前修建的青砖护坡现存数十米宽,为了方便行人来往,建有一座一米宽的十四级台阶,每级台阶高约二十公分,青砖水泥结构,台阶下坚固的防洪矮墙至今依然屹立在河岸,由此可见,当年施工时的质量是何等之高。 潮运引河与海漫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张傅作义将军,与工程技术人员京郊主持设计的第一项大的水利工程,所以现存的海漫工程遗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在彩虹桥南面西岸半岛最南端,一块归香河县管辖的飞地,这数百亩良田原本属于香河县姚家止务村。一九九四年七月中旬,北运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二十四小时内降雨量超过二百毫米,导致河水猛涨,汹涌的洪水将半岛拦腰截断,形成了今天北运河中一个最大的天然岛屿,其面积约数百亩。从空中俯瞰,整个岛屿近似一枚巨大的鹅卵型,植被茂盛的碧绿色小岛四面环水,宛若蓬莱仙境一般,坐落于碧波当中。仔细观看,北运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巨大的S型弯儿,水流从东西流向,一下子改成南北流向,而且水面更宽阔。

从此向南走约两公里水路,就到达了当年京东最著名的古渡口——王家摆渡口。一九五三年以前,包括王家摆村在内的安平镇十几个村庄,都属于通县行政管辖范围。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元朝至解放战争期间,王家摆渡口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事。一九四六年八月,震惊中外的安平事件之后,这里成了国共双方军队拼命争夺的主战场。革命电影《停战以后》的激烈战斗场景,就是当年战斗场面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九四五年八月,驻香河县日军撤退时,由于准备匆忙,渡河时在这里沉没一辆坦克。直至今日,那辆坦克依旧沉睡在北运河水下。若将来京津冀联手开发北运河水上旅游项目,航运恢复之后,可将牛牧屯村、王家摆渡口组成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旅游点儿,这里一定会成为北运河上最诱人的一道景观带,而吸引无数游客前来。 

牛牧屯关帝庙始建于清朝初期,原有建筑共计大殿三间,大殿设有走廊,配殿两间,主大殿里供奉有关羽,以及周仓等三国人物彩色塑像。大殿前立有两座一人高,精美、威猛的汉白玉石狮。关羽原本是东汉末年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随刘备转战大半生,后来被孙权部将所擒杀。

据说关羽死后时常显灵救助百姓于水火之中,而深受百姓爱戴与崇敬。《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则把关羽描绘成一位集忠、勇、义于一身的英雄形象。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利用劳动人民对关羽的崇拜精神,来为其统治服务,因此对关羽大肆加以神化。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朝廷更是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当时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把关羽的崇拜达到了极点,在全国各地大规模修建关帝庙。据说全国各地的关帝庙多达几十万座!牛牧屯村关帝庙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各地兴起了拆庙宇盖学房的运动,关帝庙就在此时被拆毁。两座精美的石狮子也为弄幸免,被推倒掩埋在庙前的水塘里。

到了清末天主教开始在京郊传播开来,牛牧屯村也随之建立起教堂,并大力发展信教群众。由于在村里还有一座建立更早的土地庙,俗称小庙儿。就这样,当年一个几百口人的牛牧屯村,以拥有土地庙、关帝庙两座本土宗教庙宇,加上一座来自西方的宗教建筑——天主教堂的独特风格,而在当地成为一绝。

京津冀交界处的北运河,北起通州,南到天津三岔河口,属于世界遗产大运河最北面的一段。历史上的北运河是有名的水上交通大动脉。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春夏秋三季还能看见有纤夫拉纤的大船航行在河面上。在沿岸各村庄,每年都会听到有船只不慎沉没的消息,牛牧屯村年近八旬的韩老先生就是亲身见证者之一。

由于从小是在河边儿长大的,青少年时的韩老先生早就练就出一身好水性,经常到河里打渔摸虾。一九五九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时分,小伙伴的渔网被水下物体挂住了,找到他去帮忙下水找渔网。来到河边儿,他一个潜泳到了三米多深的水下,用手一摸,感觉到是一条很大的沉船,两个船舱里装的都是二尺见方的金属板材。为了防止走漏风声,他很利落地把渔网弄上来,让小伙伴赶快回家。

韩老先生回到家,把在水下发现沉船的事情和爸爸一说,爸爸当时就让他领着,两个人一路小跑儿到了河边。找到沉船位置,老先生又一次潜到水下沉船船舱,双手捧着两块沉重的金属板材,两脚用力一蹬沉船,身体浮出水面。他把手里的金属板材往岸上一扔,两块金属撞击在一起,居然没有发出多大的声音。当年在运河沿岸有这样一句歇后语:高丽国进铜——不响。就是说,在漫长的历史上,高丽国长期给元明清三朝进贡紫铜,就是今天说的红铜。由于紫铜与黄铜冶炼技术不同,用途也不相同。黄铜是制作铜锣、铙、钹、镲等打击乐器的主要金属,其音质清脆悦耳,所以黄铜又叫响铜。紫铜撞击则不出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说到紫铜的价格,可比黄铜高出很多。爸爸一见这情况,心里当时就明白了,儿子从水下摸上来的居然是两块十多斤重的紫铜。

韩老先生又几次下水到沉船里,一共摸上来十块紫铜,由于体力不支,他没敢再次下水。可就是眼前这十块紫铜也把父子两个高兴坏了,又怕被别人发现,赶快把这些宝贝藏在草丛里,直到太阳快要下山了,爸爸从家里推来独轮车,把伪装好的紫铜偷偷摸摸推回家。第二天天不亮推着独轮车就去香河县城集市,悄悄找来买家卖掉。就这样父子两个不定期到香河县城卖紫铜,前后一共去过八九次。后来秋季一次大水之后,韩文林再一次下水寻找紫铜,发现沉船已经被大水冲个底朝上,无法摸到紫铜了。第二年开春儿又去下水找那艘沉船,结果发现,装有大量紫铜的沉船早已被泥沙掩埋住,不知去向。

不过还好,作者最近去采访韩老先生,老人家还清楚地记得那艘沉船大概位置。老人家说,只等北运河清淤疏浚工程开始,就把沉船位置告诉大家,让文物局人员下水打捞,也让沉睡河底多年的宝贝重见天日!

作者王安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种荞麦

[上一篇] 春天来了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