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评传》有感
作者:马永欢
1
“只要是市面上能够找到的川端康成的作品,余华全都如数购得,并一次两本,一本用于珍藏,一本用来潜心研读。这种精细的研读,使余华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就慢慢地体会到了小说的关键之处。那五六年的时间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就是对细部的关注。作家就是要透过现实的表象,达到现实的彼岸,去窥探灵魂的深渊。”
阅读启示:对于名家名作,要潜心研读;对细部的关注;窥探灵魂的深渊。文学写作,其实就是写作灵魂。
2
“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汪曾祺,他们都崇尚一种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约、精致,将真正的冲突隐含在人物的内心之中,故事情节不事张扬,而在叙事话语的肌理之中,又遍布着浓浓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
阅读感悟:我虽然主要写散文,但喜欢阅读小说,因为有的小说崇尚一种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约、精致,并且,小说又遍布着浓浓的人性之美与人情之美。通过阅读小说,耳濡目染,借鉴小说的笔法写作散文,感觉不错。
3
“除了创作之外,余华在文化馆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下乡采风。获得了许多乡村生活的第一现场,以及民间传说中大量奇特怪异的文化素材。事实上,这些民间传说和乡村生活现场,都成为他笔下不可或缺的写作资源。”
阅读启示:作家采风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作家除了阅读,必须采风,获得生活的第一现场,获得文化素材,获得写作资源。
4
“他的童年记忆和拔牙经历则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也就是说,正是这种特殊的阅读经历,唤醒了余华自幼便熟悉无比的血的记忆,使他轻车熟路地选择了种种让常人觉得极为残酷的审美领域。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写作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童年记忆中的一切都是一个人最初获得的人生经验,它的新奇特征、鲜亮程度、陌生化效果,会以异常丰实的景象存留于他的内心中,并构成他的潜在的记忆资源。”
阅读启示:童年生活,构成潜在的记忆资源,后面的生活也同样如此。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潜在记忆的复活。
5
“人的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几乎是永远无法调和的。这注定了人的痛苦、失望、悲悯,永远渗透于生命的流程之中。”
阅读启示:人的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是人生的一个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也是不能回避的,因而文学写作要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
6
“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挺立起来。”
阅读启示:文学写作,从描述来说,就是描写一种精神: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和忍耐的精神。还要描写作家的一种天职:心灵的高尚,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7
“我曾经说过,我是为写作而活着,但是如果某一天上天剥夺了我写作的能力,我还是会挣扎着活着。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的这种感悟,表面了他已从这个日常语汇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所沉淀的丰实意蕴。因为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对自己的这题目非常得意。”
阅读启示:从人的目的来说,从我的人生经历来说,应该分为阶段目的与终极目的。比如,我有了儿子,因而我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儿子。有了孙女,因而我活着的目的,又改变了,为了孙女。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杨绛的人生,又阅读了以上文字,我认为,对于一个老人,活着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活着。而对于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的老人来说,比如写作,是为了写作而活着。而活着,是一种忍受,忍受不能回避的一切。所以说,现在我活着,是为了写作,我的写作是为了我更好的活着。因此,我天天写作,每一天的早上六点到八点内。
8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新作问世,便意味着他的写作生命的终结。”
阅读启示:正因如此,所以我笔耕不辍,力争一年出版一部散文集,到目前已经出版12部散文集。
9
“写作与生活,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应该是双重的。生活是规范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写作则是随心所欲,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他的全部欲望在现实中表达出来,法律和生活的常识不允许这样,因此人的无数欲望都像流星划过夜空一样,在内心转瞬即逝。然而写作伸张了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实现。”
阅读启示:我写作十六年,体会深刻,就是这样的,我的生命在我的写作与生活格局中行走,一天一天的行走。在行走中,逐步认识到“生活是规范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写作则是随心所欲,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这一矛盾,推动着我的生命的成长。
10
“一切常识性的东西都是被外在化的,它以共识性为特征,对内在个体生命内在的差异和特殊性则不可能予以认同。常识的即合理的。常识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方式规约了我们的生存。”
阅读感悟:常识性也就是共识性,普遍性,规约了我们的生存。常识性,对于一个地域性,一个地域民族,具有规约的意义。然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对于常识性与个体生命的认知,具有两种情况:相符合与不相符合。因而,在文学写作中就出现这三种的表达:一种是常识性表达,否定个体生命,让个体生命服从于常识性;另外一种是强调个体生命的认知,否定常识性;第三种是常识性与个体性相符合,是一致的,也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第三种是我追求的。
11
“余华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体恤上,表现在他对日常生活中许多温暖人性的重新发现上,表现在他对生命中善与真的敬畏上。”
阅读感悟:一个作家应该具有以上品质,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对日常生活中许多温暖人性的发现,对生命中善与真的敬畏。
12
“回到现实的底层,回到生命的存在,回到悲悯的情怀。这是余华九十年代初期创作所显示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转折。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为了形式自身的创新或者其他的标榜之词,而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将人的内心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表达内分泌。”
阅读感悟:从教育来说,我是一个普通教师,不是领导,始终站在讲台上,至今三十四年,是一个处于现实最底层的教师。从文坛来说,我也如此,与文联没有多少联系,处于文坛现实最底层的一个本土作家。因而,具有生命的存在感,具有悲悯的情怀。
13
“余华曾说,我对语言只有一个要求,准确。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像地主压迫自己的长工一样,使语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鲁迅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语言像核能一样,体积很小,可是能量无穷。作家的语言千万不要成为一堆煤,即使堆得像山一样,能量仍然有限。所以,余华的后期小说看起来非常单纯,叙述颇为简约,即同样拥有丰沛的精神内涵,关键就在于他对语言的准确把握。”
阅读感悟: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准确。这是写作的总目标,因而有一个历练的语言训练过程,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一个由不准确到准确的过程。由此看来,全国著名作家的,比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茅盾文学奖的、鲁迅文学奖的,等等的作家的获奖之作,抑或后期之作,在语言表达上,都是准确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上文两个比喻,令我愉悦,鲁迅的语言像核能一样,体积很小,可是能量无穷。作家的语言千万不要成为一堆煤,即使堆得像山一样,能量仍然有限。
14
“余华说,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阅读感悟: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的人问我,你为什么笔耕不辍,十六年如一日?我回答,为了身心健康,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项运动。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文学的,二者结构了我完整的人生。但二者时而呈现相反的状态,写作强大,现实弱小;写作丰富,现实贫乏,比如,如今我还是处于中学一级教师状态,这一职称状态已经是二十二年了,1999年6月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简介:马永欢,是永平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回族,曲硐人,供职永平职中,政治语文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永平回族》主编。《回族文学》专栏作家,《上海文艺》签约作家。在《参花》《辽河》《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公开发表223731字,出版著作《踏雪寻梅》等12部散文集,《踏雪寻梅》《笔端之梦》成为永平县部分中学的乡土教材。《神奇美丽的博南》《永平记忆》《四美如春》三部散文集荣获州委宣传部优秀图书奖。作品入选《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回族卷》,文学成就载入《中国回族文学通史》,著作被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收藏。
来源:——读洪治纲《余华评传》
点击量:2253
发表时间:2021-08-26
审核人:清风 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