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是村头儿的大口井,洗衣、做饭等生活用水全依赖于它。随着水位的下降,水井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八十年代,有条件的人家在自家院子里打井,用压水的装置来取水,这就是盛行了十几年的压水井。
这种井往往需要请有经验的打井师傅来完成,在机器的辅助下,打到十多米深,再深也就压不上水来了。打完后,将一节节一米二左右的水泥管子用树粽和竹片绑结实下进去,一直到最后一节稍微露出地面为止;接着往井里下铁管,两节铁管之间用螺丝固定,用胶皮垫密封严实,不能漏气,否则是上不来水的。把最上边的铁管与压水装置连接起来,用铁箍固定好,就可以使用了。
这种压水装置有一个三四十公分长的手柄和一个大约十几公分直径的铁筒,中间用螺丝杆固定,可以上下活动。利用杠杆的原理,通过手柄提动圆铁筒里的活塞装置,圆筒与井里的铁管连接处有一个阀门。这个活塞和阀门都是一个单向阀,使空气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活塞往上走时,阀门开启,可以将下面管子里的空气抽到上面空腔来;活塞往下走时,阀门关闭,空气从活塞边上冒出来,如此循环将下面管子里抽成真空,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上来了。但有时密封不好,活塞往上走时外面的空气会漏进去,活塞往下走时,空腔的空气也可能从阀门处漏进下面的管子里,这样就很难将水抽上来。这时候需要用一瓢水倒进去增强密封性,由于密封效果提高,很快就能抽上水来。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只能抽上来十多米,再深就抽不上水来了。
到了夏天,和小伙伴们疯耍得汗流浃背的时候,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晌午。到水井前压动压把儿,井里就流出清澈的水。喝上一口,顿时清清凉凉,如同刚刚冰镇过一样,所有的热意都消失不见。但如果密封效果不好,水漏了下去,就要重新引水上来。这个过程需要一瓢逗引水,并且要快节奏的提压;如果操作不当,压把儿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可能反弹起来,由此打到身上或是脸上的情况时有发生,火辣辣的相当难受!
过了几年,村子里安装了自来水,用水条件大大改善。由于是定点儿放水,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压水井还是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这东西不花钱,还不用电,只要有力气就行,可以随时使用。随着地下水位不断加深,这样的浅水井在很多地方已经打不出水来了。况且受环境影响,水质也不如深水的机井好。慢慢的压水井逐渐淘汰,这些设备都已经闲置起来,慢慢都生锈了。
如今,压水井早已成为了历史,它曾默默陪伴着我们走过快乐的童年。现在除了一些景区或是教育基地,还存有一些模型或是摆设供游客取乐,其余早已荡然无存。再下去几十年,还有几人依然能记得压水井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