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之打鸟捉蛙
早期记忆之打鸟捉蛙
作者:徐树仁
       闲不住的年龄,自然要干出一些“人不喜欢、狗不爱”的淘气勾当。
       弹弓是男孩子的爱物,由于威力较大,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是禁止携带的,只能在家里偷偷地玩儿。制作弹弓需要大人的帮忙,把树木的枝桠用镰刀修理成“丫”字形,或是用粗铁丝拧成一个“U”形,下边加一个“把手”,再用细铁丝缠绕得比较容易把握。两头上边分别绑上两根皮筋,皮筋另一端系上一块包裹弹丸的皮块。弹弓威力在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如果能讨要到医生输液用的胶皮管,那是最佳的材料;不然就找弹性较好的自行车废旧内胎,剪成长条,效果也不可以。
        找一些黏土搓成泥丸,晾干后是最好的弹药;不然就去别人家准备盖房的石渣堆里,寻找圆鼓囵囤的小石渣。装满半口袋,拎着弹弓寻找麻雀的踪迹。听见叫声,蹑手蹑脚地走到树下,找好位置瞄准。左臂前伸,右手捏住装着弹丸的皮袋,把皮筋拉到最长,看准了一松。弹丸“嗖”的一声飞出去,打准了麻雀应声落地,打不住麻雀惊吓飞走。
        晚上的时候去“照家雀儿”。拿着一只大号手电筒,到屋檐下或是荒弃的老屋,寻找麻雀的栖身地。用手电筒一照,麻雀眼睛被晃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好一动不动,可以用网子罩起来或是用弹弓射杀。有时一晚上能收获几十个,回家烧着吃或是剥皮后腌起来炸着吃。
        “串蛤蟆”是在夏天的雨后。经过一天的暴雨,大坑里蓄满了水。那些被称为“蛤蟆”的青蛙异常活跃,尤其在夜幕降临时“咕呱”乱叫不停。找一根粗铁丝,前端用锤子砸扁磨尖,有的还做出“倒刺”。后端插在高粱秸秆上,或是绑在长长的细木棍上。站在浅水里,把“串子”漂浮在水面上,待蛤蟆露出水面换气,悄悄将“串子”伸过去。靠近了突然一用力,蛤蟆便只能在“串子”上挣扎。拿过来用镰刀割断后腿,任凭前半截青蛙痛苦中死去……高手一傍晚可以收获几十条“蛤蟆腿”,回家剥皮用油一炸,据说非常美味。
       有时候在路上或庄稼地里,会看到学名叫“蟾蜍”的“老蚧”爬行,又叫“癞蛤蟆”。长着一身疙瘩,看起来很不舒服。身上的疙瘩一挤就会出白色的汁液据说有毒,可以制作药材。听说会运气,于是便用木棍敲击它的背部。果然肚皮一会儿就鼓起来,用脚一踩竟然打滑。用石头砸它,看看到底有多厉害,最后被活活砸死,弃尸荒野。
       那时候缺少环境意识,什么害虫、益虫,只管满足一时的口福之乐而已。尤其是那些被割断后腿等待死亡的青蛙,想起来就觉得相当的残忍。现在随着环境的恶化,青蛙已很少见,很难再见到“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好在国家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已将麻雀、青蛙等列为了国家保护动物,谁再捕捉就是违法行为,心底才感受到一丝欣慰!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早期记忆之捉虱子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