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国学 > 藁城古“九门”城与“三孔布”
藁城古“九门”城与“三孔布”
作者:百草丰


        泉家(钱币收藏家)有言:只要能拥有一枚“三孔布”,那你足可成为泉界的大佬。在春秋时期,赵国讨伐中山国的战争中,最后以中上国的灭亡而告终。赵国收复了滹沱河九门城后,赵国境内同时拥有了滹沱河南巨鹿新河的“九门”和滹沱河北岸的“九门”两座城池,因此滹沱河以北的“九门”也就有了“北九门城”的称呼,并成为赵国在滹沱北岸的重要军事、经济和贸易中心,“北九门”铸造发行用于交易流通的“三孔布”也应运而生。

        《藁城县志》、《正定县志》所引用:“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这句话出实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现在,经过人们长久以来对史料反复研究考证认为:《史记》中所说的“九门”指的并不是藁城区历史上的那个古“九门”,而是邢台市新河县历史上的“古九门”(如今仍称“九门村”),时间、方向及位置都搞错了,纯属张冠李戴。

战国时期,赵国铸造发行的著名货币——三孔布有“北九门”城邑之名。而这个“北九门”其实才是指的藁城历史上的“九门”。

有“北九门”就有“南九门”,而赵武灵王所筑的“野台”就在“南九门”——其原址位于今天的邢台市新河县九门村。不管是“南九门”还是“北九门”,历史上都与赵国与中山国的恩恩怨怨纠结在一起。

        据《石家庄城市史》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81年,历史上曾被晋国攻伐几乎亡国的中山国,到中山桓公时在齐国大力支持下,重新恢复了自己的邦国,建都灵寿(今平山三汲),再次开启了中山国辉煌的历史。到公元前334年,中山国君与韩、燕、宋等一起称王,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疆域范围几乎囊括了今天的保定、石家庄的大部及衡水以西,史书中号称“方五百里”。

        从地理位置看,国都虽处在太行深处的中山国,向东不仅越过了太行山,而且几乎占据了赵国从邯郸到北部代郡的整个腹部地区,几近齐国边界,把赵国西部和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成为赵国心腹之患,这就必然导致了与赵国之间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局面。

        赵国到了赵武灵王时,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明显增强,开始积极准备夺回被中山国占去的土地。公元前309年即赵武灵王十七年,赵武灵王东巡,到齐、中山国相邻边境视察战备情况,决定在与中山国东南边境相邻的新河“九门”修筑起军事设施“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即随时瞭望侦察齐国和中山国的军事动态。

        了解了中山国的复国历史及疆域范围,对于:“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的理解,自然就了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和逻辑的清醒判断:此九门乃巨鹿之九门,而非常山之九门也。因此,“野台”当然不是新乐的“仪台”更非“伏羲台”也!赵武灵王在“南九门”筑“野台”以“北望”中山,东望齐国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藁城和正定县志的编纂者们,因为这是太史公司马迁留下的一个谜题,他在《史记》中也没有对南北二个“九门”有明确区分。而且更颠覆县志几百年来留给后人的历史常识的是:“北九门”即藁城境内的“古九门城邑”并非是赵武灵王所修,而是中山国最初修建——在中山桓公复国后,同历史上的“东垣古城”修于同一时期。

        达到鼎盛时期的中山国,形成了以都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镇灵寿古城遗址)为核心的几十座城邑群落,其中不仅有“东垣”、“封龙”、“宋子”等古名城邑,还有藁城地面上的“肥垒”、“昔阳”、“宜安”、“新市”、“九门”等多座城邑。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以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牛翦率车骑,赵希率代兵和胡军从南北对中山发起猛攻,“中山献四邑请和”。当时,公子章不过十五岁,年少有为,本是太子,在公元前301年,因为赵武灵王宠爱的第二任王后去世,临死提出要自己的儿子何做“太子”,赵武灵王为了实现王后遗愿,废去“太子”章而立二子“何”为“太子”。

公元前299年,赵国又重兵对中山国进行展开了进攻,进占了中山国都城灵寿,中山王逃亡齐国后死亡。虽然滹沱河以南,中山国的大片土地都回到了赵国手中,赵国还是保持了中山国名誉,扶持了一个傀儡国君,中山国已完全成为赵国的囊中之物。

        这时,正值盛年的赵武灵王却突发奇想,做出了一个“禅让”的奇葩决定:让位于新太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类似后世的“太上皇”。结果引发自己两个儿子——前太子章和赵惠文王之间愈演愈烈的内斗。为了彻底消除隐患,赵惠文王派兵包围了公子章藏匿的——赵武灵王住所“沙丘行宫”。在消灭了公子章及所以残余势力后,将赵武灵王围困在行宫。三个月后,名垂青史的一代英主——赵武灵王竟被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

        公元前296年即在赵武灵王去世后的第三年——赵惠文王三年,赵国废掉了中山国傀儡,收回滹沱河以北至代地的所有土地。藁城历史上由中山国修筑的“九门城”,就是在这个时候归属赵国的,因此也有了“北九门”的称呼。中山国从复国到战国“第八雄”再到灭亡,在历史上存续了八十五年。

赵国灭掉中山国后,在原中山国地域内开始铸行“三孔布”——对布首和双足各有一孔的布币的简称,布币正面铸有城邑名称。

        《石家庄城市史》(上卷)在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中这样写道:九门县(遗址位于今藁城区九门乡,笔者注),原战国中山国城邑,赵灭中山,名北九门。赵国有“北九门”三孔布货币。秦灭赵,置九门县,在今藁城九门村。

这怕是迄今最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和时空演变逻辑的,对古“九门县”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概述吧。


[上一篇] 赵良弼兴学诗刻

[上一篇] 藁城的古二“井”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