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藁城古代:”八大景——稻陂秋色”之由来
藁城古代:”八大景——稻陂秋色”之由来
作者:百草丰

十里平畴蔼翠微,芃芃粳稻入秋肥。


香生短穗鹦堪食,影接寒塘鹭自飞。

未许黍麰专美种,应教兰荇借余辉。

江南闻说连千亩,怅望多时绿满衣。

  这是明朝正德年间户部尚书石阶回藁城老家,经过藁城与新乐交界的木刀沟,因景生情写下的《七律·稻陂秋色》诗。从此,“稻陂秋色”也成了藁城著名的“八大景”之一,开藁城文人之先河,引得后世文人写下许多同题诗篇唱和赞颂。
  从民国年间编纂的县志地域图看,藁城东北角处的“木道沟”即“木刀沟”,县志上亦作“牧道沟”:在城西北七十五里,其水四时不涸。其人借以艺稻,每遇秋成,遍地苍绿可掬。这也是中国北方鲜有的江南风景。
  牧道沟藁城段呈西北东南走向,沟对岸最北端的坚固村及东北的“牛村”原属于藁城辖域之内,是一条“斜穿”藁境几十里的“内河”,所以尚书石玠所称“十里平畴”、“闻说千亩”非但不是夸张之虚言,恰恰说明而是受目力所及,看到的仅仅是一部分“片段”。
  从地域图上看,藁城的最北端是“木刀沟”北岸一个叫“坚固”的村庄,也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军事要地。《藁城县志》:“唐景福元年,李克用会王处存攻坚固”。这是公元892年,大唐帝国唐朝已是日落西山之时,曾经镇压过黄巢起义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和割据易、定诸州的义武节度使、亲家王处存合兵攻打割据镇(正定)冀诸州的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攻克木刀沟北岸要地坚固,进而为攻克新城铺、九门、藁城站稳了脚跟。
  “木刀沟”北方平原上一条经常干涸沙土沟,除了战时还有一点利用的价值外,怎么会出现“江南稻田”飞来的奇葩事呢?
  这还得从北宋的“乾坤大挪移”高手宋太宗说起。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一直想收复北方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结果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到了不懂打仗的宋太宗时,二次北伐惨败,致使举朝谈辽而色变。这时有大臣主张,决黄河或垒长城的主张,从定州到沧州,横断河北平原,以此阻挡占据燕云十六州的辽兵南犯,宋太宗一听鼻子差点没气歪:我堂堂大宋岂能惧怕懦弱到如此程度,颜面何在?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便整日的郁闷起来。
  一天,有个叫何承矩的大臣从北方边关风尘仆仆赶来,脚下还带着泥土。宋太宗闻报立马召见,何大臣提奏以溏泊屯田御边的之策:屯兵镇(镇定)、定(定州)、瀛(沧州)、莫(任丘)之间,利用丰富的淀泊渠沟资源,自西向东“播作稻田”,“春夏课农,秋冬备寇”。宋太宗闻之大喜,慨然点头赞许,当即批准北方戍边的军队,开始实施“江南稻田”工程。
  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宋太宗以何承矩为屯田使,由熟悉稻田播种管理的福建人黄懋为屯田判官,在河北屯田种稻。次年试种成功。此后,经历潮修治,河北西起保州(保定)的沉远泺,东至沧州泥姑海口,凡八百余里,皆稻田溏水,太宗谓之“此天险也”,溏泊沟壑水田成了宋朝抵御北辽的“水长城”(参见《河北通史·宋辽金元卷》。
  同冀中其他溏泊淀渠一样,“木刀沟”当然不会被宋太宗的“江南稻田”工程所遗漏,“江南水稻”如期试种成功,从此藁城北部这条内河有了独异的一道风景——“稻陂秋色”。到了明代,藁城人、户部尚书石玠以对家乡深厚的感情,饱潐笔墨讴歌故乡,留下传世诗篇。从此“稻陂秋色”定格成为藁城”八大景”之一,而为后人津津乐道。“木刀沟”这条历史上一直荒芜的河沟在藁城有了“牧稻沟”的美称。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藁城古代“八大景”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