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获鹿丝弦
获鹿丝弦
作者:寒窗独语



       获鹿,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蕴藏了丰富的艺术珍宝,获鹿丝弦就是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孕育出的一朵艺术奇葩。 获鹿丝弦起源于明末元初,又名弦索腔、四弦、女儿红,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是流传于石家庄、鹿泉、平山、正定、赵县等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大派支脉,获鹿丝弦属于中路丝弦,是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官调与越调各成体系,其剧目主要是以越调为主。

获鹿丝弦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激越悠扬,时而如怒涛翻滚,时而如瀑布急泻直下,极具燕赵慷慨奔放的人文地方气息。获鹿丝弦通过历代丝弦艺人的演出实践,不断吸收与创新,形成了自成体系、丰富而又生动的独特唱腔。其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获鹿丝弦所独有,达到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俗称“炸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获鹿丝弦的表演风格追求热烈、奔放,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与各种台步外,丝弦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抖髯口、靴子功、耍帽翅、耍手帕、耍鞭等。生角与旦角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富有张力,粗犷豪放;丑角表演诙谐、幽默。
丝弦的乐器古称“弦索”,就是一种比柳叶琴大、比琵琶小的板胡乐器,俗称“土琵琶”,其粗弦高声,为老艺人手工制作,是丝弦独有的演奏乐器。
        根据获鹿县志记载,获鹿是丝弦的发源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从事丝弦表演的民间艺人靠撂地儿“唱饭儿”谋求生计。七七事变前,丝弦艺人刘魁显、王振全创办了“玉顺班”,戏班曾在石门镇西花园戏棚演出。1937年,班社更名为“隆顺合剧社”。 1947年,石家庄解放,获鹿丝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演员开始在戏园剧场演出。刘魁显任丝弦剧团第一任团长。1957年,剧团进京演出,享誉京城。著名演员王永春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9年,获鹿丝弦剧团的前身石家庄市丝弦二团划归获鹿县。1960年《空印盒》一剧在长影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出国演出拍电影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丝弦剧种享誉全国。

[下一篇] 李艳华儿歌:过中秋

[上一篇] 李艳华儿歌:小画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