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什么是采风
什么是采风
作者:张炳吉


“采风”一词最早出现在的隋朝王通所著的《中说·问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采风”一词虽然出现的较晚,但采风活动却在我国的周代就已经有记载,并出现了我国第一部通过采风得来的诗集《诗经》。不过,当时的采风活动不被称作“采风”,而被称作“采诗”。“采诗”演变成后来的“采风”是由于《诗经》共有三部分,其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叫“国风”,这部分诗歌大都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所以,“采诗”就慢慢演变成了“采风”。古代的“采诗”“采风”与现在的“采风”的含义大体相同,只不过当代“采风”比其所包含的意思更丰富、更广泛了。

一、采风的含义

采风活动在中国出现两千多年了,“采风”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千多年了,但关于“采风”的含义始终没有人给过一个明确的、肯定的解释。

从字面上看,“采风”中的“采”意为摘取、选取的意思,引申为发现、拿走“风”的原始意义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后引申为民间的议论、风俗、习惯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风”这部分所载的作品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歌谣,而歌谣体现着舆情、风俗、习惯等民风,所以,采集民歌的活动被称为“采风”。在当代,“风”的外延有所扩大,它不仅仅指民风民俗这些意识形态,还包括山川大地这些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采风活动在中国经过两千年多年的发展和沿革,其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稍有不同。我们今天所说的“采风”,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

广义的采风是指文化人探访采集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获取文化信息的行为。

狭义的采风是指文化人员以创作文艺作品、研究文化现象为目的采集有关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活动。作家到山川田野观察访问、画家写生;民俗家到民间体验生活、收集故事、风俗习惯、传说、方言、口语;音乐家到民间记录民歌、地方小曲,等等,都属于狭义的采风的范畴。

采风学研究的主要狭义的采风。对狭义采风的含义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是狭义采风主体比广义采风的主体面要窄,它指的仅仅是“文学艺术人员、民俗文化人员”。也就是说,除了作家、艺术家、民俗文化研究者之外,其他人采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活动不能被称作采风。如,记者采集社会和观察自然的活动叫“采访”;政府官员采集社会和观察自然的活动叫“调研”;游客采集社会和观察自然的活动叫“游览”;等等。把握采风主体的含义是我们把握狭义采风含义的前提和关键。那么,“文学艺术人员”指的是那部分人群?为什么不说“文学艺术家”?“文学艺术人员”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大文豪、著名作家、著名画家、著名书法家、著名摄影家、文艺理论专家等,也包括初学文艺创作的业余爱好者。由于社会上对“文学家”“艺术家”含义的理解不一致,所以,我们在确定采风主体的时候,如果说成是“文学艺术家”很可能外延太小,挫伤很多文艺创作者的感情,并且也不科学。“民俗研究人员”的含义比较明确,凡是从事民风民俗研究的人员,无论其职位大小、成就多少都属于采风学研究的对象。

二是狭义采风是指以创作文艺作品和研究民俗文化现象为目的活动。广义的采风是指文化人士无特定目的的、随意的或为拓展视野式的采风;而狭义采风则是有明确的采风目的的活动,那就是为了创作文艺作品,为了研究民俗文化现象。

三是狭义采风是指专门的实地采风活动,换一句话说就是“去了并看了、听了、嗅了、感受了、体验了。广义采风既包括实地采风也包括日常生活、阅读、交流、探访。

当然,在采风实践中,有时很难分清是狭义采风还是广义采风。我们在理解“广义采风”和“狭义采风”的时候,要用辩证的思维、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并且,在群体采风中,每个采风的个体未必都有目的,未必都是有共同的目的,大家很可能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或者无目的的随别人一起去参加采风活动。

二、“采风”与近似概念的区别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很多活动类似采风活动,在很多方面甚至与采风活动相同。但是,采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区分和辨别。

(一)采风与采访的区别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获取可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的采集活动。

采风与采访的区别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主体不同。采风的主体是文艺创作者和民俗文化研究者,采访的主体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或者业余新闻爱好者。

2、目的不同。采风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创作灵感、丰富创作素材,拓展创作思维,创作文艺作品或者是为了收集民风民俗;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线索,写出新闻稿。

3、对象不同。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而采风的对象既包括相关人员也包括山河湖泊、风雨雷电、鸟兽花虫等自然现象。

4、收获不同。采风收集来的是创作文艺作品的文艺题材、素材或者民风民俗材料;采访收集来的是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素材。

5、采集的素材新旧不同。采风时,不管东西新旧,只要有利于创作文艺作品、研究民俗就可能收集;采访时,喜新厌旧,只采集新东西。

采风与采访两种活动有时混合在一起,既是采风也是采访,不好分开。比如,一个爱好写诗歌的记者去贫困山区采访群众脱贫致富经验,结果发现当地群众生活很苦,女孩外嫁,连男孩也“倒插门”到外地。他在写了新闻报道稿之后,还可能写几首感叹群众生活之苦的诗歌。作家为了写小说在体验生活时发现了典型社会问题,他可能写成新闻稿在媒体发表。采风的主体和采访的主体有时也不好区分,比如,同一个人既是记者又是作家;也可能既是作家又是新闻撰稿人。采风与采访的客体有时也难以区分,同一个事物、同一个题材,我们可以用新闻体式去表现它,也可用散文、诗歌的体式去表现它,当我们用不同的体式去写它的时候,它的“身份”也就发生了变化。

(二)采风与调研的区别                                              

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调查方式如现场访问、问卷、电话、网络、召开座谈会等得到所需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对策的活动。

调研与采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活动的主体看,采风的主体比较单纯,即文学艺术人员包括文学艺术组织。文学艺术组织和个人都可能从事采风活动。调研的主体类型比较多,如,党政机关、社会管理层、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单位组织组织的调研活动较多,个人独自从事调研活动情况较少。

2、从活动的目的看,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文艺作品、记录文化现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3、从活动的成果看,采风活动可能得到创作文艺作品的素材,创作出文艺作品;而调研最终可能形成调研报告。

4、从思维加工过程看,采风,有时需要理性思维,更多的时候只需感性思维。调研则不,上面说过,调研是调查研究的简称,每次调查之后还要经过研究,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形成调研报告。

5、从针对的客体看,采风可以针对黎民百姓等社会现象,也可针对山川草木等自然风光;而调研针对较多的是社会问题,当然有时也针对一些自然风光开展旅游资源类的调研。

调研活动与采风活动有时参合在一起进行,比如,有的官员爱好文学创作,他对在调研过程发现的一些事情(可能与调研内容有关,也可能无关)就可能以文艺体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他的调研活动就不完全是单一的调研活动,而是以调研为主兼有采风的活动。同样,有的作家在采风过程中如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写成情况反映(调研报告),向有关部门报告,那么,他的采风活动也就不完全是采风活动,而成了一次以采风为主兼有调研的活动了。

(三)采风与旅游的区别

采风与旅游活动相似,但有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主体不同。旅游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健康人,只要身体没问题人人都可以参加旅游观光活动;而采风活动并非人人都可以参加,参加采风活动除了身体无大碍外,还要爱创作、会创作文艺作品。

2、到达的地域不完全一样。旅游一般只去旅游景点、景区,而采风除了这些地方之外,还可能去工厂、农村、学校、部队甚至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的脏、乱、差、贫穷、落后、有战乱、有瘟疫、有灾害的地方。

3、目的不同。旅游的目的是增长见识、放松身心、花钱购买快乐;采风的目的是发现和收集文艺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

4、过程不同。多数旅游是一带而过,走马观花,一般不需要仔细询问和观察,在游览过一个地方后短时间内没有再来的欲望;采风活动则需要认真询问和观察,有时对同一个地点或者同一事物需要反复采风,甚至长期蹲点。

5、收获不同。旅游的收获是眼界开阔了,新的生活体验了,身心舒畅了;而采风的收获是思路开阔了,知识增加了,创作素材丰富到了,甚至创作灵感被激发了。当然,有的游客也写写游记,拍拍照片等,但多数属于自娱自乐,他们写的游记和拍摄的照片未必发表。总之,他们不以创作文艺作品为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游客把旅途见闻和拍摄的照片放到互联网上供网民欣赏,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采风活动融入到了旅游活动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文艺人员参加专门的采风活动,但一场活动下来没有文艺方面收获,把一场采风活动变成了实质上的旅游活动。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创办人(首任会长)、采风网总编辑】

[下一篇]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 组织生活会必须严把“四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