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创作理论 >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散文创作的几点体会
作者:张炳吉

2011年度河北省散文年会上的发言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抬爱和鼓励,将拙作《乡关路远》评为“精品奖”。

        这些年在工作之余,我写了一点东西,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两本书。但是,我自己认为还很不成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有的比较满意,有的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想修改又却没有成熟的想法。总之,在创作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时的苦恼。下面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几点浅薄的体会,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文友批评指正。

    一、关于散文创作主题的产生

       散文构思的过程式相对于动笔写作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构思阶段,我常常很痛苦,有时甚至烦躁不安,特别是有些题目就在眼前了,就是形不成写作路子,这时就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不会抽烟的我就想抽烟。文章的构思好比孕育,动笔写作好比分娩,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构思成熟了,动笔写作就如入行云流水,很是畅快。等到文章写出来了,原先的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也就化为踌躇满志、洋洋得意了。那时,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惬意。

         散文创作主题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要写这篇东西的欲望?我体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直接感悟,即触景生情。作家在外部世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时,就可能产生某种感想,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形成文章。有时,我们不仅仅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还会以看到的事物为蓝本,来延伸出历史事件、人物来创作散文,这叫做构思联想。所以,我认为作家要不断地创作作品就要不断地深入生活,多看、多听、多想,才能多写。

         二是间接感悟,即读书看报时受到启发。不光是看散文作品,其他文学作品以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方方面面的书、杂志、网络、图片等都可激发我们写作的灵感。例如,看《中国摄影》杂志上的许多精彩感人的图片,我受到启发,写成了散文《塬上孤柳》、《人市》。我觉着那2张图片本身就是一篇美文、散文。所以,我觉得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不仅要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材料,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掌握各种间接经验,并对这些间接经验加以批判地吸收。

         现在网络很发达,在网上搜集素材也可以写作。比如,游记类的散文,在网上巡游差不多等于去实地旅游一趟,甚至比去实地一次掌握的资料还多。不必到那个地方可以写出游记,主要是通过网上的资料照片来完成的。很多散文都可借助网络来写作。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精力,我们不可能为写一篇文章到某个地方亲自跑一趟,可以借船行舟啊!但是,网上也有不真实的材料需要注意,需要把网上的东西与别的资料甄别、比较后再用。

         三是无原因的感悟,即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突然产生要写某个问题的想法。说“无原因”实则有原因,那是作者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作家综合素质包括文化修养、社会经验的升华,即厚积薄发。

         在创作过程中,大家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有时想写又写不出来、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脑子里产生不了写作的主题。总的原因,我觉得是自己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太少、面窄,脑子里东西少,看别人的东西少,不能“厚积”,故不能“薄发”或者“发不出来”。我认为,作家不能怕耽搁时间天天坐在家里看书写作,还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吃喝玩乐都要去。去归去,但要带着捕捉写作主题的任务去,不能与他人一样匆匆而去,匆匆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归。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深入细致的理性思考。很多作者面对同样的素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无动于衷,觉着“没什么好些的”;而有的则慷慨激越,下笔千言;有的这样写,有的那样写。这既是人对客观世界反映上的差异性、认识的差异性,也说明能力和水平的差别性。

         第三个原因是下笔的切入点的选择有问题。同一个素材,这样梳理,就可梳理出头绪,那样梳理则不然,甚至越梳越乱,以致没的可写。这里就有一个“切入点”的技巧问题,也即从哪里下手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写作的主题思想就出来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例如,爬锦山,一般人写成单纯的游记,我也写游记但却写成了一篇歌颂家乡的散文(《到山那边去》)。

     二、关于散文的内部结构

         散文的内部结构形式很多,常见、常写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以人物为核心的形式,也就是写人的散文。如,围绕郑成功的一生写;把几个性格、影响、同时代或者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一起写,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找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巧妙地编纂成一篇文章。

        二是以事物为核心的形式,也就是写物的文章.

         1、写一件事,如,《同年的小油灯》;

         2、把看似不相干的几件事情组合到一起(横向综合),最后说明一个道理,当然,文章里面要用一根主线把这些事件串起来,如,我的散文《随分子》。

        3、把历史上的几件事综合起来(纵向综合),如,我的散文《坛山刻石的三千岁月》。

     三、  关于散文的特色

         写事件、写人物切记写平平淡淡的事情,那样就写成了流水账,小学生作文。写平淡的事可以,但要从中说明一个道理,不能写成“日记”,漫无主题的写。写人物当然不是非要写大人物,小人物可以写,但要写出它的特色、趣味。不论写人写物都要抓住一个“特”字,不论是美、丑、善、恶、残酷、痛苦、要从中挖掘出事物的“特”、“很”,与众不同,揭示的道理很博大、很深刻、很尖锐。

         出版我的散文集《乡关路远》时,在我去出版社的前一天,我又读了几篇老一代作家的散文集,与之一比,不免忐忑起来,我的书我的文章真的要面世了,这些东西能打动读者吗?过了几十年之后还会有人愿意读吗?我的写作跟不上时代,比较刻板,老套,章节句段仍然分的很清,时间地点人物仍然明晰,这样的写法显然似乎落伍于时代。现在,很多散文结构随意,意象悠然,写得仪态大方。而我则写不成那样。

         我的作文很“老气”,我30多岁时,我的第一读者妻子看了我的文章后说,看了你的的作品,如果不熟悉你的话,怎么都觉着你是一个老头-----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头。我以为她指的我文才道德,刚要接题发挥,自我炫耀一番,她却说,不是一般的老头,而是一个八九十岁的老老头!她说的是我文章的内涵方面。我的文章真那么老气横秋吗?反过来又想,假如是,那也算我的风格吧。

    四、 关于散文的“大气”问题

       在散文创作过程中,往往选择的内容大气,文章就显得大气;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名人要员的文章就显得大气;鸡零狗碎的小事就不那么大气。但是,有关伟人、名人鸡零狗碎的吃喝拉撒、花草鱼虫的小事的文章就显得大气。小事不管你怎么写都很难写得大气。如,“鸡---下蛋----孩子吃了-----长大-----身强力壮-----打仗勇敢-----国家重臣”,所以,我们就大谈养鸡的事情,怎么写也不大气。在写作时,我认为要尽量选择那些有关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大事件、大人物。

       当然,如果想挖掘感情方面的深度性散文可以写鸡零狗碎的吃喝拉撒、花草鱼虫方面的事情。

   五、关于散文的语言

      现在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家常话来写,看着很普通,没什么词藻,但很可读,很吸引人,很有味。这里有个技巧问题,老一代作家的作品好多是这样的。二是使用恰当的有深度、有特色的语言。我本人倾向后一种。

       好的词语可以增强文章的张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增强文章的质地感。华丽的词语不是不可以用,关键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同样是一座房子,贴上瓷砖就好看,露筋现骨就不美观。文章里有好词还是显得文章琅琅上口,美丽,散文又有“美文”之称吗,但是,华而不实,文章没什么内容,一味地花哨就没意义了,我们应该给实实在在的内容穿上一件华丽的衣衫,使之相得益彰,才是最佳的作品。同样,如果内容不错,文字平平板板,读来就没味道。

        当然,我也很佩服一些高手,他们的文字看起来平板,全篇都是大白话、乡土话,但细读去却很有味道,这也是一种风格和水平。所以,我认为写文章不一定非要引经据典,遣词造句,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六、关于幽默散文的创作

         我很喜欢幽默散文,想写,但是写不好。我很佩服一些作者,他们选择一些平平常常的素材,用平实的语言写作,让人看后从中受到启发,这些素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听到的,跃然纸上,看似罗嗦,读起来很有韵味,读着读着,时时发笑,读完之后品味,又觉着文章叙述的道理很深刻,有的有讽刺韵味。当然,有的纯属记录作者的一些滑稽经过的一些事情,但是,这类作品只有名作家的作品才有人看,一般作家写作这类东西吸引读者的胃口不容易,很难写。

     七、关于处理散文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问题

         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即,少写、精写还是多写、滥写的问题。时下,一介绍某个作家就说他写了几百万字、几千万字,出版了多少本书云云,不是不可以介绍,但容易误导其他作者只顾数量不顾质量,一味地多些,有的人很赞成这样的做法,他们拿出名家、大家的写作成果来佐证说,你看看他们的作品也不是篇篇精品啊!所以,我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在才思匮乏时,就想这样做,就想敷衍了事、自己欺骗自己,而更多的时候,则希望写出自己认为还过得去的东西。作家要通过作品感动别人必须首先感动自己,当然,感动了自己也未必能感动别人,但是,感动自己是前提,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关于创作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散文创作过程中,我给自己却定了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宁可少写,也要写好、写精,用一句话概括,就叫做“不求千字留一日,但求一字千日留”。

       汇报到这里。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下一篇] 宋凤洲先生的 楷 书 观

[下一篇] 书法六辨~教你欣赏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