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桌子上的电脑,在拼出的词组里都找不到“背粪工”这个词组了,可见老北京的这一行已经被时代彻底淘汰了,在现代年轻人们的眼里,根本就没见过老北京里这辛苦的“背粪工”。
那天翻到了2001年1月4日,刊登在《人民政协报》上的一篇文章。是王伟群写的《北京最后的粪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北京最后几名背粪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他们背粪工作那被人们不知、不了解的辛苦和大北京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突飞猛进的时代变迁。
手捧着这张带着时代烙印的报纸,读着《北京最后的粪桶》这篇报道。我感到:命运把樊宝发这样一大批的老知青们,推向了常人不屑一顾的职业,那会儿的掏粪工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然而他们不受人们的鄙视、不嫌职业的贵贱,他们欣慰地接受了,担当了,还真真切切的把自己闪光的青春、棒棒的身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了。
看着他们工作的照片、享受着他们人生的快乐,我想他们难道不属于支撑起社会并值得特别尊敬的一群人吗?读着这篇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的勤劳写成的文章,看着这一拨年轻人整日的背着粪桶走街串巷,给人们带来干净的感人故事时,我禁不住的泪水哗哗哗的从我那干涩的眼睛里掉出来,这是悲伤还是感动,这是兴奋还是惋惜,我都说不清。只是眼前又出现了一个个英俊的身影,出现了一个个带着臭气熏天的粪桶。这还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告别了几十年的,老北京六七十年代的岁月里。
记得刚来北京住在胡同里,时不时的就看见胡同的一头停着一辆车身后边圆圆的大粪车。四五名背粪工每人背着一个有一米多高,直径有半米左右的木制的粪桶。他们或在胡同的粪池边工作,或者走到大院里一桶桶的背出臭气熏天的大粪。靠着把木桶放在粪车上,再用手把摇着把捅里的大粪倒入车内。我说的这是汽车,那会儿进城拉粪的还竟是马车、驴车呢!
我们住的大院里,就有两处男女厕所,开始是冲水式的马桶。大家的节水意识很高,改成节水式的了。那时候粪坑都修在院子或胡同里,记得等到粪坑满了就看到背粪的工人,开着大粪车来了,由于当时的车没有抽粪的功能,只好工人们打开井盖,一勺一勺的把坑里的粪掏出来,放到粪桶里,再由工人们背出去。他们一桶桶往外背,到了停在胡同里的车侧面,见他们把桶卡在一个圆环里,然后摇动手柄,桶就被抬高,等抬到一定高度,一摇把,桶向前倾斜,哗——一桶粪倒进车里了。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项很脏、很累的力气活。我看到的现场就像《北京最后的粪桶》这篇文章里写的一样。“——能溅出来吗?”“——当然,我经常被浇得满头满脸。”
那粪便有时溅到工人们的鞋上、有时溅到头上。可他们确实是“脏了我一个,干净千万家”。
记得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住在西单的牛肉湾,离着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都不太远。星期日休息时,父亲带着我们顺着西、东绒线胡同或者是穿过后牛肉湾、安福胡同来到首都电影院的长安街上,说着笑着走上多半个小时就来到中山公园、来到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边或是城楼东侧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玩。
有好几次在文化宫的展览大厅里我都见到了那张刘少奇握着掏粪工人——时传祥大手的新闻照片,这张镶着边框大大的照片挂在展厅最显眼的部位。虽然当时我还小,但是我知道这是国家主席与一位掏粪工人站在一起,这位掏粪工人就是干了一辈子的时传祥。这时他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了。
刘少奇主席在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时,特意来到时传祥面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并且亲切的与这名掏粪工人交谈。我想这对一位普普通通的时传祥来说是多麽巨大的荣誉啊!
那是1959年10月26日这天,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接见了“群英会”的代表。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为了勉励时传祥学习文化知识,刘少奇还从自己身上掏出一支英雄牌钢笔送给他,并让其新年时给自己写封信。
会见的第二天,刘少奇与时传祥握手的照片就上了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从此,时传祥成为载誉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和那个时代工人的代表。
当时《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当时还没有电视)都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导。北京市还专门主办了老工人训练班,几千名老师傅悉心倾听了时传祥的报告。
我知道,这巨大的荣誉可是他和他的工友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啊!这里面藏着多少说不完的故事,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啊!
从此,我“认识”了掏粪工人的模范——时传祥和他的工友们。那时每当在胡同里看见他们的身影,我都觉得身边出现了时传祥。至今我都觉得,这些掏粪工人干的是世界上最脏、最累、最臭的活。当时在胡同经常看见那些高傲的小姐们,见了掏粪工人背着粪桶的场面,都捂着鼻子躲开或是绕着快步走出。
试想当时整个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那多如“牛毛”的胡同里,没有他们“脏兮兮”的身影,没有他们一桶一桶的把粪背出,胡同里能干净吗?北京城市能优美吗?
——正是他们,装扮着北京、梳理着胡同、打扫着院落。
——也正是他们,干净着人们、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我想,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更应该赞颂他们——时代的背粪工。
2022年8月20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祥子”——老北京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