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记得在西单十字路口东南侧的便道内侧,随着路口的拐弯有一个电影介绍橱窗。
这里经常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由于路面狭窄我感到极度拥挤,真正站下来在这个橱窗前观看电影介绍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每次路过这里,电影介绍的变化我会记着,知道电影院该演这部电影了。
1964年北京上映了由谢铁骊导演的彩色电影,《千万不要忘记》的彩色广告在这里展出了。电影表现的是青年丁少纯的思想转变。他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工作积极热情负责任,曾多次被选为先进生产者。自从他恋爱结婚后,便同做买卖的丈母娘住在一起。这位丈母娘善于钻营投机,千方百计追求吃穿,为了赚钱不惜损人利己。同时,她也常常向丁少纯灌输吃喝享乐的思想,丁少纯的思想逐渐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丁少纯开始看不惯自己家纯朴的作风,不安生工作,好朋友季友良的多次批评提醒,丁少纯都置若罔闻,以致在工作中还差点出了事故......
让我记忆比较深的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电影《秘密图纸》。这部电影是破案片,在西单的橱窗里看见介绍后,立马我就想看了!记得我还是在首都电影院看的。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电影说的是科学工作者李化思想麻痹,不遵守保密制度,随身带着秘密图纸外出开会。不料,在火车站将装有秘密图纸的公文包丢失了。公安女侦查员石云得知情况后,立即接受了破案的任务。
在雷电交加的雨夜里,女侦查员的身影不时的闪现,经艰苦细致地调查,得知在李化乘的那列火车到站前半个小时,曾有个胖胖的、有点口吃拎着画有火箭图样帆布包的人,匆匆而来;这天夜里,在来陆家的路上,有个人鬼鬼祟祟地扔掉一包东西;还有在深夜里过火车道时,坐车人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手杖,把拉他的三轮车工人打晕,......影片中这一连串的惊险镜头,把我带入到神秘莫测的世界里。
看后,很是羡慕咱们的公安人员在破案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智慧,让我开始对此产生了好感。心想什么时候能体验一把这样的生活啊!
与此同时,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由华纯导演的《打击侵略者》的海报也出来了。电影说的是在1953年夏天,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集结大批兵力,妄图发动新的进攻。
为粉碎敌人的阴谋,志愿军总部命令某部李军长率部队立即出发。天亮以前,部队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经过对附近地形的侦察,发现从我们阵地到敌人前沿三面都是雷区,只有正面800米开阔地带,无遮无挡也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命令崔凯副团长带领一个加强营先潜伏在800米开阔地,待炮火攻击开始,迅速穿插到敌人后方。
《哥俩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严寄洲导演执导,由张良主演的一部喜剧影片。陈大虎和孪生兄弟陈二虎同时参军到部队,连队领导对这哥俩可伤透了脑筋。哥俩脾气秉性截然不同,大虎诚实、稳重,二虎则活泼散漫。由于长相相同,时常让人难以分辨,哥哥做了好事安在弟弟头上,弟弟做了错事又安在哥哥身上。二虎不仅和哥哥偷换武器,还把军长当成火头军,要和军长换将军衔的领章。
在“文革”中,严寄洲的多部影片被定性为“毒草”,据说《哥俩好》也在其例。每次开严寄洲的批斗会时都要放映相应的“毒草”影片供批判,但其中却没有《哥俩好》。直到“文革”结束后,严寄洲才得知,因为该片喜剧性太强,他们都担心观众会轰堂大笑,所以不敢拿出来批判。
《红色背篓》也是1965年前后上映的片子。该片由史大千执导,黄钟、李雨农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在华北某山区,县供销社的先进工作者、共产党员王福山,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山区建设,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上一名营业员的故事。当时由于村民们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村民们要是出一趟山可是费“老鼻子”的劲了。王福山就干起了背篓商店的活。每天他都要翻山越岭的把群众需要的各种小百货送到山里的百姓手中。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奉献精神!从这部电影中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制作的一部美术动画影片。影片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两位蒙族小姑娘龙梅和玉荣冒着风雪、抢救公社羊群的真实事迹创作,真实地再现了小姐妹俩为保护集体财产与暴风雪作斗争的场面,集中表现了她们与暴风雪顽强作斗争的惊人毅力,歌颂了小英雄爱惜集体财产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这一对姐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让我感受至深还有《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记得这是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至今都没有忘记这首感人的战争歌曲是那样的欢快。这首歌有一种看似平淡、但极为深刻的苍凉之美,歌词平实但又深挚。影片歌颂的是年轻的反法西斯英雄是在微笑中牺牲的。歌曲旋律的优美让人永记心中。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北京酱菜——老北京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