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柜子里翻出了家中的《北京市居民粮食供应证》和一大把没舍得用完的粮票,这可让我思绪万千了。
在北京取消粮票之前,粮店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一块宝地。因为那里是每一个市民时刻关注的地方,那里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太多的梦想和希望!
那时家里买粮食的粮店就是位于西绒线胡同西口西北角边上。它坐北朝南,赭红色的窗户框和转轴门,天天“吸引”着附近的居民,他们来时拿着空空的粮袋;回去时背着还是那大小不一,却装的满满的粮食袋。在我的眼中,这里就是救命的菩萨。
进了粮店,首先看到的是挂在柱子上一块一尺见方的小黑版里。上面写满了草草的粉笔字,向人们报告着日常供应白面、积米(那候的北京人吃的都是陈旧的大米,所以叫积米)和玉米面的价格。在特殊的假日里每人定量供应的二号大米、富强粉和花生油等粮油的数量和价格。
粮店里对着门口是一拉溜盛粮食的柜台。
靠外侧的是米、面的柜台;靠里侧的是杂粮的柜台。中间摆放着称盘。各个盛粮食的柜台外侧都装着接粮食的漏斗。粮店靠最里边是交钱、交粮票的收银台。设有专职人员负责收钱并清点购买米、面的粮票。
过节前,在粮店的后侧你会发现摆放着几个黑乎乎的、让人看着不太舒服的大油桶,别看那黒油桶的“相貌”不雅,它“肚子”里边装的可是只有在特殊节日里供应咱们的珍贵补助油啊!油桶上面那个小小的开口处,始终插着一个长长的抽油器,那个不大的小嘴里似乎随时喷发出咱准备买的油。
在粮店后山墙边,堆着码放整齐的,装满米面的粮袋和麻袋。当阳光透过硕大的玻璃窗投射进店铺时,你会看到店内粮面的粉尘轻轻的漂浮在光线之中。忙碌的称粮员眉毛和鼻孔上,日日都沾满了白色的面粉尘,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愿意戴上口罩来遮挡这散发着米面香气的漂浮物。
那会儿我放了学,经常到这个粮店里去看看。这好像是一种期盼、又好像是一种奢望。期盼和奢望都是哪个年代给我留下来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期盼的是有一天来到这里会出现让我、让家里人都意想不到的那种惊喜!
——奢望的是有一日这里会让我心满意足,不仅只有特殊节日里每人限量供应几斤好大米和富强粉,或只有春节凭本才能买到的每个人才能买到的半斤花生、葵花籽。我想是啥时间买都能不受限制随便买!
那会儿这粮店也是最热闹的场所了。它因为掌管着城市百姓粮食的命脉。
记得那时每逢周末或是月底,这个小小的粮店,就会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按月要花完这个月的所有粮票,不然当月的粮票过期就会作废的,这会让还吃不饱肚子的大人们后悔不已。
当交了钱和粮票后在称粮食时,我知道人们总要睁大自己的眼睛,使劲盯准称上的准星,生怕卖给自己的粮食会缺斤短两的。
那时人们对粮食的认真和仔细,真的比生命更重要!
现在想起来,它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人们对饥饿的恐慌和节约的传统习惯;二是来自国家对粮食的控制和限购。在那个年代,人们只能通过粮票才能换来定量的粮食,您敢说它不珍贵吗?
如今这种用粮票购买粮食的场面看不到了,可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我想用这篇短文告诉没有挨过饿的人,请您珍惜粮食吧!
2020年1月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参加大队日——老北京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