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些诗歌爱好者,讨厌“格律”,认为“格律”难懂,难学,格律是对诗歌作者的一种束缚,他们主张只创作自由诗。其实格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说话用到的成语,是多少年来形成的。成语符合了人们说话的韵律要求,即说话的声调需要高高低低的变化。
如:德高望重、逆水行舟、风调雨顺、见异思迁、博古通今等成语,四个字绝大多数的声调为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因为这种声调的变化适合人们讲话的习惯,有些成语和这种格式的有差别,但是当我们使用这些成语时,会和其他字词相组合,也就让我们的话语也充满了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声调,让人们听起来就有了声调的变化。
《诗经》是我国较早的诗歌,如《汉广》诗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等作品,里面的诗句都是四个字一句。我们更知道汉语的词汇多数是有2个字组成,如:进步、奋斗,漂亮、积极、秀丽、迟疑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根据汉语的特点,古代诗人把诗歌四个字一句改为了五个字一句,这样便于创作,使诗歌的韵律更有跳跃性。那么五个字一句,他的格律应该怎样是最好的呀?不能是平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仄吧?
为了符合人们用词习惯和声调的变化,再根据汉语多是两个字为一个词组的特点,就形成了如下格式:
第一句格式: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不该重复这个格式?要变化一下才好呀!于是就产生了下面句式。
第二句格式: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也要变化吧?不能重复用这2种格式吧?于是就产生了下面的句式。
第三句格式:平平平仄仄,第四句也要变化吧?不能重复用这3种格式吧?于是第四句的句式产生了。
第四句格式:仄仄仄平平。于是五言诗的四种句式格律就形成了。
五言诗的四个基本基本句式,已经被先辈这样固定下来了,我们可以使用这基本句式,创作出不同形式的五言诗了。
以上每个句式都可以作为绝句的首句,第一句可以采用不押韵句式,第二句必须押韵的,第三句不押韵,第四句必须押韵的。
另外第一句和第二句必须平仄相对,第二句和第三句必须相粘,第三句和第四句必须相对。上面排列的四句基本格式就是符合这个相对、相粘要求的,是首句不押韵的五言绝句格式,整理如下:
五言诗的基本句式
甲句. 仄仄平平仄——甲句和乙句分别在2、4个字上的读音必须平仄相对(不同)
乙句. 平平仄仄平——
丙句. 平平平仄仄——乙句和丙句分别在2、4个字上的平仄相同(相粘)
丁句. 仄仄仄平平——丙句和丁句分别在2、4字的读音必须平仄相对(不同)
我认为,我们现在课本里看到的格律要求,不是在唐诗刚刚出现时就有的,是无数诗人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共识,后人在研究古人诗的创作规律之后,总结而成的诗的格式,要求创作者必须遵守,也就成了“律”,就是“格律”。
有了五言诗的基本句式,七言诗的基本句式就容易解决了,先哲把五言诗的每句前面加上两个字就是七言诗的基本格律句式了。为了韵律的变化,五言句式第一个字是平声的,在前面加两个仄仄,第一个字是仄声字,就加平平,这样就形成七言诗的四个基本句式了:
七言诗四个基本句式:
甲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乙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末尾字必须押韵);
丙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丁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末尾字必须押韵)。
这四种句式是七言诗平仄格式的基础,也是七言诗的四种最基本句式。
以上为五言诗、七言诗的基本句式,这是诗人写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这就好像篮球、足球运动的比赛规则一样,打篮球不能用脚踢球,足球赛场 不能用手摸球。参与的人必须遵守,不然就是违规。中华诗词学会对入会会员的基本要求,就是你的作品必须符合“格律”要求。
人们在创作格律诗时,大多数根据前面基本格式押平声韵,当然也有的诗是押仄声韵的,仄声韵的诗的格律与上面句式排列是不一样的。
我们创作格律诗,虽然有格律的束缚,但是在这种束缚下,用20个字至56个字创作出有意境,有情怀,有新意,有诗趣的格律诗,也是一种快乐。
[上一篇] 什么是采风
[上一篇] 自“写”而入从“意”而出——重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