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惭愧,在武汉东西湖居住快二十年来竟然不知道柏泉有个景德寺,在商业化利益驱动的今天,想找一个不收门票的寺庙都难,唯有柏泉景德寺是一个免费旅游不收香火门票的寺庙。该寺庙位于柏泉农场月塘角村,距集镇2公里。始建于唐代晚期,盛于明清,毁于抗日时期。曾与汉阳归元禅寺、洪山宝通禅寺并称为武汉三大名寺。说到柏泉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降龟蛇二妖于江畔,龟蛇化为山石,禹王遂植柏于龟山之巅。唐末金台寺僧淘寺前泉井,见树根于井底,状若双鲤,疑而叩之。经日忽闻龟山禹柏一株枝摇叶落,方知此泉下柏根乃禹王所植,遂名此泉为“柏泉”。明永乐诗人赵弼诗赞:“影沁空霄玉鉴光,苔封石瓷色苍苍。汲来数仞清泉水,犹带高林柏子香。”
带着好奇心于上周六闲暇之余,记者慕名游览了武汉柏泉古镇和景德寺。柏泉古镇俗称茅庙集。相传有一高僧云游至柏泉,编竹为橼,结茅成芦,故以茅庙名之。简陋的茅庙香火盛传,进而形成熙来攘往的集市。茅庙集远溯自殷商时期,兴于唐末,盛于明清。明清之际,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烟辐辏,国际直邮,佛、道、天主教汇聚于此。史载:“南有夏口,北有茅庙”,古时集市路口树有御碑一座,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抗战时期,李先念、陈少敏等革命将领于此率兵抗敌。古镇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历史名胜古迹30多处,现仅存名胜古迹13处之多:柏泉古井、钥匙墩、余家咀等处被市政府树碑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它均属东西湖区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柏泉山商贾云集,与盘龙屯兵城隔河相望。古镇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明兵部尚书张京、辛亥革命先驱孙武、曾经闻名遐迩的“地皮大王”刘歆生、有为新中国英勇奋战而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黄泽广;有学术界精英、西方黑格尔哲学研究家张世英、中国汉语言文学家李格非、现代数学家周绍濂等名人皆出生柏泉。
为了复原茅庙集昔日的辉煌,于2011年这里建成了一条全长800米的荆楚风格的诗词楹联特色文化街。有张世英书院、柏泉教堂、三江碳雕博物馆、柏泉艺术馆和家华博物馆等,是柏泉地域非遗文化聚集地。古镇背依万亩山林、面对4万亩府河湿地景观和5000亩杜公湖湿地公园。近观春花秋果、绿树红墙,远望沙鸥翔集、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柏泉茅庙集入口是一个高大的牌坊楼,牌坊入口楹联上书是:柏泉古镇千秋人物风云状,下联为:茅庙新姿百里湖山气象新;进入牌坊回身往外看到牌坊上书楹联是:“锦绣柏泉半壁湖山收眼底 下联为:神奇茅庙千秋佳话入诗中”。在入口左侧墙上有茅庙集记,往前走几步看到的是李、杨、彭、刘、张、王、黄、周、高氏九大家族的“柏泉家训”牌匾,以此警醒后人莫忘家训,修身齐家。同时在柏泉经典名人宣传栏我们了解到武昌起义元勋孙武,红色经典人物黄泽广、著名数学家周绍濂和汉语言文学家李格非等这些历史名人的生平简介。
通过刘歆生雕塑底座文字介绍,更加清楚知道他原名刘人祥生(1857--1941)柏泉刘家嘴人,天主教徒旧汉口创造者,旧中国头号慈善家。捐60万两白银修筑张公堤,填高地面2米,打造今江汉路、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在内的26条马路及“特别模范区”,刘氏财富横绝华中,却能宏济社会……1927年5月,三镇百业凋零,生灵嗷嗷待哺,刘氏一人义捐1600万银元,拯14万失业者于水火,而自己却布衣粗食……
瓠子山磷木化石佐证了柏泉历史的悠久;钥匙墩、余家嘴、龙王台遗址诉说了我们的祖先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的踪迹;狮子山系优美的森林植被回味着柏泉人民奋斗的历程;波光粼粼的杜公湖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茅庙集的老街留给人们无尽的回忆……
去景德寺路上途经景德寺路军训培训基地,在217路终点站景德寺公交车站下车就到,路边右侧进入景德寺的牌楼上书“庄严妙境”。踏在青石板上,穿过一片竹林。走入这座千年古寺,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掩藏于苍绿色的山林间,安静地走过每一座建筑,恍惚间,仿若穿越千年。
景德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月塘角。用四诗概括为“狮子山头老禅林,千年古柏郁森森。童僧汲水井台后,静坐蒲团念佛经。”
相传唐代,一得道高僧云游至柏泉,寻得一方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此地左有一夜山,右有白虎山,似两耳护卫,前方月塘似狮口,视野开阔,位置优越,状如狮脉之首。高僧便倾其多年化缘之资,于狮首上额处建起一座禅寺,定名为“金台寺”。北宋景德年间,该寺主持得朝廷之资修缮,感宋真宗弘法之德,遂更名为景德寺,寺名沿用至今。景德寺最神异的景象有二:一乃白虎山下庙旁有两块望天收的香火田,无水灌溉,只靠山沁,但年年丰收;二乃正殿屋脊上自生一株桃树,高四尺左右,枝叶繁茂,年年开花结果,称之仙桃。
2001年12月31日,由武汉市佛教协会会长、归元禅寺、宝通禅寺九十高龄的昌明法师发起,在原址扩大重建。历经三年时间,景德寺大雄宝殿、钟鼓楼、四大金刚殿等建筑顺利落成,景德寺采用“三重五纵”式传统佛教建筑风格。景德寺景区免费开园,古使千年刹景德寺重现昔日光辉,给武汉增添了一处新景点。
在景德寺门口,我遇到一位给景德寺还愿送牌匾的中年妇女善意地提醒我进寺庙用手机拍外景可以,千万不能拍佛像。在景德寺照壁前端土地庙后有一珠118年的古朴树,又称菩提树。
寺院大门外有一口柏泉古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现被定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柏泉有一百多个泉眼,景德寺高僧选了一个最大泉眼淘井,此井底的树根形如木鱼,这个“木鱼”能使柏泉井水永不枯竭。井口呈圆形井深3--4米,井水常年高于月塘水位,砖砌井壁有一大一小状如鲤鱼的木根,泉水从此涌出,正午可现“双鲤戏水”之奇观。古井神异之处亦有二:一是无论天干地旱,此井从不枯竭,并始终保持在同一水位;二是井水属于纯天然优质矿泉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饮时有淡淡的柏香味。其所在月塘村自古出长寿老人。
史料记载:民国三十年间,景德寺殿阁飞檐彩瓦,红墙朱楹,宏伟壮观。寺内通道青砖条石铺成。景德寺整体结构分上中下三进。寺的正门高大宽敞,大门顶镶嵌着“景德寺”三个大字,庄重肃穆。大门对联精警怡心。上联为“暮鼓晨钟,惊醒尘寰名利客”,下联为“经声佛号,广度世间有缘人”。第一进是东岳殿。神殿内供东岳神像,冠戴冕旒,身着朝服,手捧朝笏正色端坐。神龛上横幅为“帝出乎震”,两边柱上嵌刻黑底金字对联:“判善恶,注生休,为百灵主;禀造化,定权衡,居众岳尊。”大殿左有文昌阁,右有关帝祠。文昌、关帝神像金碧辉煌。关帝爷身着绿袍,正襟危坐,丹凤眼,卧蚕眉,赤面青髯,手抚“春秋”。关平护立其左,周仓卫立其右,威武伟岸,栩栩如生,敬香人注目礼拜顿生敬畏之感。
第二进大雄宝殿。正中为三尊佛像坐于莲台之上,顶触梁际,遍身金光闪烁,神容庄重严肃,慈祥和善。左右韦驮相对站立,金盔铁甲,手执伏主伏魔龙镖。大雄宝殿左边是观音堂。堂上联为“紫竹林中观自在”,下联为“白莲台上见如来”。堂上横匾为“救苦救难”。观音菩萨神像站立,下有莲花相托,一手握净瓶甘露杨枝,一手执拂尘,安详静谧,笑唇微启。右边为娘娘殿百子堂。堂内一百个小儿塑像姿态各异憨态可掬。堂额横匾是“来则得之”四个字。那时堂前神案上香烟缭绕,烛光熠熠。一些求嗣心切的媳妇嫂子婆婆们顶礼膜拜堂下,络绎不绝。
第三进为黄姓家庙,但同景德寺前后贯通,形成一体,添增了寺院的景观。家庙内有三尊铁佛,各高六尺有余。相传当时柏泉第一富豪黄希恺(柏泉黄姓氏族第五世祖),为了黄氏子子孙孙世代兴旺发达,富贵不衰,特邀请了孝感小有名气的堪舆术士王天裘相宅相墓地。王先生在景德寺庙后大山即狮子山上相得一块阴宅作为黄姓祖茔,并在茔地前紧接景德寺第二进兴修了黄氏家庙。王先生相基后称所相之地为狮子盘绣球宝地。周围的整体地形大致是:东北大山为狮首,左有一夜山,右有白虎山是为两狮耳,寺的所在地黄土坡为狮额,山下月塘为狮口,原有两口井为狮眼,现存其一。过山坳,紧连大山的长山(架子山)为狮身向西南伸达里许,南转罗狮冈(祁湾后茶山顶)再略东向到寺元咀为狮尾,长山东侧山坳伸出四小咀,为四狮足,四足一尾共称五龙捧圣。
一进天王殿,只见座上一位胖大和尚,袒胸露腹,箕踞而座,一个大肚子滚圆凸出,十分的醒目。他手掐串珠,喜眉乐目,笑口常开。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形容他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他就是弥勒佛,在佛法教育中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也有人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在弥勒佛左右供奉着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的是韦驮天尊塑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执琵琶担负护持国土,安抚众生的重任,佛法中告诫人们修行、工作、生活如琴弦,调的太紧会断,太松琴无声,当行不落两边的中道之法;南方增长天王担负折服众生邪恶,增长善根、护持佛法的重任,他手中宝剑代表斩断众生烦恼,增长善根福德;西方广目天王;手上缠绕着一条龙,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以蛇来譬喻世间的一切人事物皆是无常变化的,一旦执著就有痛苦,放下执著,才能得大自在;北方多闻天王其广学多闻,智慧深广、护持佛法、护佑众生而得名。他手持雨伞是为了提醒众生,当严持戒律保护自心,莫被外在六尘境界所染,心不随境转,方能断除烦恼。
穿过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它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正中端坐的是释迦牟尼,主宰娑婆世界;坐在东首的是药师佛,主宰东方净琉璃世界;坐在西首的是阿弥陀佛,主宰西方极乐世界。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中的宝字指的是佛、法、僧三宝。藏经阁是在大雄宝殿后面,里面不同的塑像。
出得门来,回望整个新修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树,沐浴在初秋柔和的光线里,幽静肃穆。心中不由我感慨万千:在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的寺庙道观,又有哪一座不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时兴时废、劫后重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