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香椿树》读后感——四平八稳的救赎
《香椿树》读后感——四平八稳的救赎
作者:佚名
    第一次读红孩老师的文章,是在十九年前。那是1999年《运河》的第4期,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中的一篇纪实文学,文章名字叫《秋天的目光》,和我的小说《红太阳,绿太阳》正好是同期。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缘分使然。
    值得一提的是,《秋天的目光》这篇纪实文学,是中国文学以反贪为题材“打老虎的最早的作品,是向腐败现象射出的第一枝利箭!这点很重要,可以证明作家思想的敏锐以及反腐的历史。
    现在,我们又同在北京作家园地网络群,怎一个巧字了得?岁月荏苒,儿孙的呼唤声让我们平添了满头白发,不变的是那颗童心,那个追求文学之梦的激情……
    红孩,著名作家、学者,男,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 。
    20世纪60年代生于北京。现供职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报社,兼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红孩老师的作品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行文流畅,感情细腻,让人读来,总有一种四平八稳的神态,有一种任凭风浪起,我自稳行船的坦然。从《香椿树》这篇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家的这种风格。从结构上看,文章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安排的。用很少的篇幅介绍了香椿树在他生活中的感知,然后通过同事的一番话,引出了文章的主人公王老师。作家用香椿树做为一种道具,用它来串联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自然又贴切。当我们在王老师家遇到工人种香椿树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突兀。后来通过情节的进展,故事的主人公王老师,仍然生活在她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尽管她的内心受到了伤害,用宗教的方法来缓解感情上的煎熬。也许她生活的并不幸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留住他宝贵生命的那颗香椿树,无疑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对她的救赎虽然只是一个支点,或者是个道具,但背后那个人,更准确的说是那个人的善念,才是王老师的真正恩人。
    那么救赎是怎么回事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已经收录“救赎”这个词。在国内外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常出现过这个词。代表的有美国著名惊悚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励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该小说被改拍成电影后曾被美国影评协会评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电影。
    另一部小说是中国当代80后作家廖毅的《华夏救赎》:写的是30年代上海大实业家枭龙从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走向一个抗日救亡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故事。
    今年3月16日,是我国慈善法公布三周年的日子,《香椿树》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正好契合了慈善法的内容。正如作者暗示我们的那样:在北京城,或者说在北京郊区,种香椿并不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香椿也真算不得什么大众树种。但是,反过来讲,香椿在普通百姓的心中是不能缺少的。在文中它是一种善良的暗示,它是作家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善良的化身。它是作家弘扬大爱理念广而告之的传声筒,也是救赎弱势群体的一颗仙草。
    读罢作品以后,你会有一种被稳稳当当四平八稳驾驭了的感觉,这种感觉,似乎很奇妙——仿佛多么大的事,在作者的叙述中都是那么和风细雨,不紧不慢。我们在他的文章中,很少见到激情四射的词语,更看不到文中的血雨腥风。在人命关天的故事里,四平八稳的氛围始终让读者置身其中……这就和作家渊博的学识分不开了,更和他的师承有紧密的关系。
    一代散文大家余光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无疑,从红孩老师的散文中,你可以感受到大家的风范,而且是一种从容的寄托。让我们回顾一段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我对王芳老师说,我有个建议,那几棵香椿树咱自己栽吧。我和你做个游戏,也算一种承诺,如果那几棵树苗明年春天成活发芽了,你从此就要好好地活下来,再也不要寻死腻活的了,行不行?王芳老师看了看我,她也许觉得我在和她开玩笑,就说,我就信你一回,咱们试试。
    作家的这种从容不是天生就有的。一定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多年的积累,艺术的实践。是从前辈大师中汲取的……
    朱自清,余光中,沈从文,或者是鲁迅,钱钟书……仿佛有他们的味道,但又不是……其实,作家就是作家本人,那种恬淡的文风,就是他的书香,那种高瞻远瞩的深刻,就是作家的目光,那种稳如泰山的叙述风格,就是作家坚定的步伐,那种行文的严谨逻辑,就是作家的人格。那种低调做人的追求,就是作家的品德。
    我们衷心地期待红孩老师,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与众多有责任心的作家团结在一起,救赎追梦路上的那些浮夸的文风,让文学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祝愿红孩儿老师像他的名字一样——艺术上永远朝气蓬勃,青春永驻!

2018.6.19于敲语草堂

[上一篇] 红军姨母的追求

[上一篇] 22人评张炳吉散文集《乡关路远》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