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东麓)
元氏县有记载的七通汉碑,其中三通与三公有关,分别为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三公山神碑》、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祀三公山碑》、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三公之碑》。这三通汉碑皆有拓片传世,且《祀三公山碑》碑体尚存。元氏县怎么会有这么多三公山碑?据说与封龙山一个古庙有关——天台三公庙。
除元氏汉碑有三公记载外,最早的天台三公庙记载在曹魏时期,当时的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孙该(今山东济宁人)曾到访过三公山神祠,撰有《三公山下神祠赋并序》。序文写道:“赵国元氏县西界有六神祠,吾观其一焉,在陉山之阳,即三公祠焉。崇堂既峻,危阁造云,檽轩临万仞之壑,土木被丹藻之华。是时寓目永日,夕宿东序,召彼故老,讯之旧典。云:栋宇初兴七十载,三台耀灵,实降甘雨。夫山以有形为神,神以无形为主。若乃歊烝于上,雷动于下。公田禳于多黍,嫠妇利其滞穗,亦兹邦之所以报历叶不辍也。于是援笔作赋,昭神灵之有凭,壮夏屋之弘丽。”
从序文可知,三公神祠位于元氏县西部,规模宏大,据孙该公元261年去世,估计孙该到三公神祠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1年前后。又据神祠内老者讲神祠建立七十多年,推算三公神祠大规模兴建于公元170年左右,比祀三公山碑刻立年代晚五十年左右。神祠修建的原因可能在于“三台耀灵,实降甘雨”。
(三台星宿)
三台是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根据天地相应,天上有三台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台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
三台又称泰阶,分为上中下三阶,每阶的上下两星又各有所主,上阶上星象征天子,下星为皇后;中阶上星指诸侯三公,下星指卿大夫;下阶上星代表士,下星是庶民百姓。自建神祠以来,三台星每每显灵,实实在在为降甘雨。
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亦提到此庙:“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元氏县)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
根据纳新记载可知,封龙山是龙山,是轩辕黄帝的化身。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天台三公之庙在封龙山下,立有两通汉碑。
元代米惠迪《重修三公神庙之碑》又名“大元真定府元氏县封龙山龙泉乡姬村郭得成等重修神庙碑”,此碑由清代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同时发现的还有《封龙山颂碑》,此碑发现过程被刘宝楠之子刘恭冕记载在《广经室文抄》。
《广经室文抄》卷《汉延憙封龙山碑考》载:“家君宰元氏之明年,岁在丁未冬十有一月,访得此碑。在今县治西北四十五里王村(今王家庄),其地有三公废祠。元米惠迪撰此祠碑云:《魏·孙该神祠赋》:元氏西界有六神祠,吴观其一,然皆以三公提额焉是也(元碑亦家君所得)。既命工人迁至城庋,置薛文清祠之东箱。碑石故厚,工人恶其重,乃剥其碑阴,中分之碑,上截断裂为三段。家君为之恨惜,累日爰命嵌合,增置石座,而命冕考释其文……”
从孙该《三公山下神祠赋并序》知道三公神祠在元氏西界,到元纳新《河朔访古记》知道天台三公庙在封龙山,到元米惠迪《重修三公神庙之碑》,到清刘恭冕记载在《广经室文抄》知道在今县治西北四十五里王村(今王家庄),其地有三公废祠。一步步将天台三公庙准确位置缩小。为更准确的寻访到古迹遗址,我们又随从王家庄村民进山寻访,将天台三公庙遗址准确位置定位在了王家庄村西里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