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结合处变形断裂钳子”的发明人是张春玉。是ZL—2016 2031991109.9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可证明的。
张春玉,1953年生人,曾做过黑龙江省笔架山监狱农机科长,农机修造厂厂长,大连吉发机械厂技术顾问。
张春玉从16岁上班工作就在笔架山修造厂做车工,与机械打交道。后来被保送到八•一农垦大学学习农机专业。 在校学习期间就曾因学习刻苦,又有6年的修理农机经验,在大一实习组装发动机时发现了收割机发动机曲轴有立碴裂痕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机械事故,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学校的表杨。
张春玉对专业的学习也都非常认真,现在回想到那时学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还能说出老师当年讲的要点:只要有接触,就有力的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出受力点和计算出材料的应力,然后给出相应的材料。
后来在工作中看到德国雷肯公司大犁,一台机械能连续使用几年也不出现故障,而我们国产的同类机械使用不长时间就有毛病,细究原因,一是设计时就有缺陷,属胎里坏,再一条原因就是材料不过关。
在农机修造厂和农机科,就因多次对大豆精量点播机,水稻苗床人工播种机、悬挂深松进行技术革新而被上级部门和省农机管理部门评为技术革新先进标兵。
退休后依然兴趣不减,到大连定居后,一次在大连博物馆看到中国第一台高压氮气压缩机,很有感触。又勾起了他探索改进中国机械的想法。 巧合的是那些天他帮儿子修理一台机器,用钳子拧一个生锈的螺丝时,掰坏了一把钳子,也没拧动,换了把钳子,又掰断了钳口,他记起原先在工厂用钳子掐钢丝也经常断钳把,这些现象让张春玉琢磨了起来。他从钳子的断口处和两扇钳把的结合处开始分析,发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受力结构不合理,再一个是材料不过关。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在学校时教力学的王泰恩老师的教导:我们来上大学,不是要学会做某一种机械和产品,而是要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发现了钳子的问题,张春玉就开始着手进行改进。他从力学的受力角度对两扇钳把的结合角度进行了改进。又通过同学关系搞到了一块做钳子用的特殊材料。自己设计了图纸又找到个体机械加工厂亲自指导进行加工。最后经过多次试验,感觉比现在市场上的钳子耐用了几倍。
他知道,搞科学得用数据说话,于是带着他的产品找到了大连理工学院的力学研究室请他们帮助检验测试。
测试后效果非常理想,主持试测的老师告诉他,这个改进成果在国内应用工具中还属空白,可申请专利,并愿做专利申请代理。
2016年2月国家专利局审核批准了张春玉的“防止结合处变形断裂的钳子”的专利。 专利功能是这样介绍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是在不改变钳子外形和使用功能基础上,改进钳子互篏结构产生应力集中,易导致钳子变形甚至损坏缺陷,提高钳子整体强度和使用寿命。 此专利技术对企业是发展创新,并具有广泛市场前景,能产生一定社会效益。
张春玉知道,他这项发明,是他做一个更大发明的热身与铺垫,从中了解发明的程序与有关部门衔接的过程。
他正在着手准备一个更大的发明项目,这个项目如能搞成功,则是一项功在当代,受益世界的发明,通过应用他的发明成果,将从节约能源和减少大气污染两方面让人类受益。
因为这项专利正在研制过程中,笔者不能泄露商业机密。还能告诉读者的是为了这项发明,张春玉已经用半年多时间查阅了国际上有关专家的理论书籍。进行了多次的理论测算。从理论上证明了他的想法可行。他目前正在寻找能为他提供实际操作试验的伙伴。
到手的专利证书让他看到了前景与希望。
[下一篇] 青果巷里的王凤军
[上一篇] 郝连利书法作品参加《第二届澳大利亚全国美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