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城市的另一角
城市的另一角
作者: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没照亮大街小巷,在和平路与东环路交叉口的立交桥下,那些寻找临时活的人们就早早的不约而同聚集到这里了。

这里没有华丽的招牌,没有固定的摊位,只有一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寻干活的人,他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询问着对方各种好奇的问题。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街道两旁占满了人,有的站在护栏边,有的坐在大树下,有的坐在门面房的台阶上。有的来来回回走动着,他们还不时地寻找着和自己一样工种的人交谈,还有几个人闲着没事,就席地而坐下着什么棋或在拿着一幅很破旧的扑克在斗地主,周围一大圈人在围观,并不断在大声嚷嚷着指指点点。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求职者,有年迈的老人,他们或许不再拥有年轻时的体力,为了自己,或者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到这里寻找新的价值。用他们的双手和技能,书写着生活的不易。

在这里,有刚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他们满怀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生活插上梦想的翅膀。还有那些比较年轻的家庭妇女,他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想在这里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小的事业。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温暖。因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拒绝和挫折,或许被同行排斥而屡屡碰壁,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他们知道每一次的碰壁,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垫脚石。都是成长的催化剂。他们坚信,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随着城市开发的步伐加快,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东环桥下的劳务市场逐渐壮大。大概每天有好几百人在这找活,广平、肥乡、永年还有周边郊区的,还有因路远在这里暂时租住房子的等许多人慕名过来。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新的故事,也有旧的故事落幕。但无论如何,劳务市场的求职者都将继续前行。也可以看到任性的光辉和力量。

伴随市场的不断繁荣,自然的,一些小商小贩也找到了一条生路,出现了一条卖饭的小早市。打工的人们来到这里,喝碗豆浆吃几根油条,喝碗粥吃上几个包子,或者喝上碗拉面暖暖肚子,更有甚者他们自己带个馒头一杯凉白开将就着,吃完了用那只不干净的手在嘴上随便一抹,起身,原地转几圈,实在无聊了,要不去找一些同乡聊天,要不继续蹲在地上点上一支劣质香烟,继续等活。

市场上有许多夫妻档,男人不爱说话,女人给找活,找好了男人干大工,女人打下手,或者打扫卫生什么的。也有女人手脚麻利,干活利索,刷大白、铺地砖一点不输男人。还有专门给找活的工头,这些多是身强力壮,头脑灵活会开车的男人,他们给老板找一个人提十块,一天找上三十二十,不干活就能挣几百块钱。顺便去工地来回接送工人,一年下来能挣二三十万。

来了几辆开车找活的老板,车门还没打开,瞬间一窝蜂的围上去,有的趴在门上,有的直接坐到车里去:“啥活啥活?走走走,我能干。”弄得找活的人哭笑不得,甚至是大发脾气,骂奶奶骂娘,这些人也不在乎,只要肯出钱就跟着老板走。经过轮番要价还价,七点多人如潮水退去,很快走了大半。剩下的这些要么是年老体衰,不好找活,也有些是老油条,专挑不累也不费时的巧活干。他们不急,站在墙根儿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是打打扑克吹吹牛,等待着下一位雇主的到来。随着出车越来越多,她知道了很多事情。

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打工者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没有人会替你承受那份疲惫和艰辛。他们知道,在打工的路上,没有结晶可走,只有靠自己不断吃苦奋斗,才能勉强维持生活。他们是生活在重压下,不得不再次踏入求职大军的中年人。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岁月的痕迹,也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他们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但是为了家庭的生计和孩子的未来,必须走进真个充满挑战的艰辛之路。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换取生活的温饱与未来的希望。

在劳务市场的求职者中,为了直观的告诉挑选人,便在他们的面前竖立者一个牌子写着“专业瓦工、”“木工、”、“专业水电工”、“刷墙、刮腻子”等等专业性较强的工种。一类是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没有技术特长、纯靠体力挣钱。这类人居多,也比较本分。总是每天起的特早,是第一批赶到市场的,只要包工头来找人,见车就上,一般不讨价还价,不管脏活累活,只要每天能挣到钱便心满义足。如果八点左右找不到活就回去休息,一般不全天候等候。第二类是拥有技术特长的,靠手艺和技术吃饭,每天到市场在八点以前,有人来找所对口的工种时,谈好价格后,便携带工具去干。第三类是体力一般又没有技术的,但脑子灵活,会说话办事,靠智力挣钱,主要帮老板找工人吃佣金,或自己承包一些小活再找人去干,这类人一般是八点以后出来,全天候呆在市场寻找机会。第四类就是混天度日的人,比如酒鬼、赌徒以及不走正道的。手头紧的时候,抓紧干几天,有钱了就干自己的喜好。

在这些求职大军中,看似他们平平凡凡或者很不起眼,却不知道他们都像武林高手似得,身怀绝技。不论这一天他们能否找到雇主,但他们都有一颗勇敢的心,一颗追求梦想的心。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泪水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也在用自己的坚韧诠释着生活的真谛。

有雇主来啦,那位雇主胳膊下夹着一个公文包,摇摇晃晃的从车上下来,走到人群中,这些等的着急的人群,便迫不及待地用上前去,问道“老板老板,今天有什么工程活?”这位老板摸样的人不慌不忙的扭头四处打扫一遍,大声喊道“给工地装卸水泥,有去得的没有?管饭啊,工钱看你干的活多少,多劳多得啊”

几个年轻点的往前凑凑,询问什么工种,可以就干,不划算就散,显出一种对这份工作无所谓的样子。

一天,我走进劳务市场想了解一下这些打工人的情况,便走到一位看似上了年纪的男人跟前,只见这位男人半挽着裤腿,一个人坐在广告牌下啃着剩下的半个馒头,杯子里的水也还剩下半瓶。“老师傅你好!”男人咽下嘴里的馒头瞪着眼睛看着我,“你是?”“啊,别误会,我只是想了解一点情况,请问你贵姓?多大了?”这位男人毕恭毕敬的直起腰板回答说“啊,我姓蒋,蒋介石的蒋,57,属鼠”老蒋还以为我是来照顾工的,没想到我只是随便问问。看着满脸皱纹的老蒋一脸失望,一旁的工友开始起哄:“老蒋,你前年就57了,今年还57啊?”老蒋憨憨一笑……对于像老蒋这样的老年农民工来说,年龄已成了他们找工作时最敏感的字眼,隐瞒年龄是他们常用的做法。“好工作有很多,可人家一看你年龄太大,怕出现意外什么的,所以就不要了”,老蒋无奈地说。老蒋年轻时身强力壮由于没文化只能干些力气活。40岁开始出门打工,在火车站扛过包、在小区做过保安队长、在工地上搭过脚手架……在将近30年的打工生涯里,老蒋把能干的都干了个遍。

这些民工们大都是抱着来城市淘金的梦想,为了省下住宿的费用,不讲究环境,不讲究方便与否,宁愿把这里作为栖息地。他们的生存方式,点缀着社会的多元化,展示着贫穷者的无奈。在他们眼里,这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春夏秋冬,有的只是利用自己的一双手,一颗对改善生活的渴望。

在寒冷的冬天,这些民工三三两两的凑在桥下背风的地方,铺在地上一张破席片或者捡几张旧报纸,聪明一点的知道到医院的候诊大厅的长椅上去过夜,然后再把从家里带的褥子铺上,盖上被子一躺,就成了自己的安身之处。如果一条被子不够遮挡风寒,大都是再把自己的棉大衣加盖在上面。至于卫生情况,也没什么可以讲究的,夜里方便不用说肯定就是在临近的地面了,这样的条件能维持下去就已经很知足了。

冬天的早晨来得有些迟,人们赶公交车的时候,他们还不一定起来呢。起来之后,也许就在临近,聚成一堆儿,抄着手站立着或来回走动着,还一面闲聊着,又干又皴的脸上,两只眼睛里透出期盼的目光,期盼着各种各样的雇主的到来。能被临时的或时间长些的雇主雇佣,他们就可以取得所希望的收获了。有时没有雇主的雇佣,一天的光景也就白白的浪费了。到了晚上,当然还是要回到这里——他们的栖息之地。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用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的生长提供养分,但是他们很难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这就是自发劳务市场目前的现状,一个简单而由充满活力的地方,他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社会各个生活角落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这个市场,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成长,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梦想。

[上一篇] 我是画家 (87——89)

[上一篇] 静默的丰碑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