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当代书法家崔春奇——不断扬弃 日日新
当代书法家崔春奇——不断扬弃 日日新
作者:李曼一

太阳之所以每天都是新的,因其自身不断进行裂变和聚变。金蝉脱壳、老鹰换毛,使自己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书法家欲使艺术获得新生,须效法老鹰、金蝉、太阳,在书法实践中脱胎换骨,毫不留情地解剖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吐故纳新。今年68岁的崔春奇就是这样一类人。

崔春奇,河北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法定代表人,日前受聘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1951年出生于”三苏”祖籍河北栾城苏邱村,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家中书协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导师工作室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书法注册教师、中书协河北省书法考级中心副秘书长、中华《诗词月刊》石家庄工作站站长、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国学学会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省诚信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省“毛体”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省书协、省诗协、省摄协会员。栾城区书协顾问、苏丘书画学会会长,“三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书画院副院长、秦皇岛市大学生诗书画联谊会名誉会长。长期以来,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入编、刊印。刻入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点和“三苏祖籍”碑林,被国内外的大学、图书馆、文化研究机构、企业家、学者、书画家珍藏,赢得了社会名流和各界有识之士广泛赞誉。

书法路上的三个启蒙者

谈起自己与书法结缘,崔春奇先生表示,爷爷崔孟祥深谙作为农民的辛苦,于是从小对崔春奇先生厚爱和严管并举,正是在爷爷的“逼迫”和强有力的监督下,写春联的事儿落到了二年级学生崔春奇的身上,也因爷爷的此番“逼迫”成就了崔春奇先生最早与书法结缘,爷爷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崔先生的第一位启蒙者;第二位启蒙者则是上小学时,遇到了写的一手好字的班主任林荫英,他让崔先生对习字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再者就是崔先生的父亲崔树人,父亲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地道的文人,写一手好字,注重书法学习,因此便潜移默化的要求崔春奇写好书法。就这样,在校内林老师的鼓励下,家里父亲爷爷的有意识引导下,书法便成了少年崔春奇最大的兴趣爱好。

谨记恩师教诲

1975年中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下乡来到苏邱村,崔春奇先生有幸拜炳森先生为师。长于笔墨,精通书法的刘炳森先生,便成了崔先生书法路上的重要引路人。炳森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教导崔春奇,除了掌握用笔、结体和章法,坚持天天认真写30个字是关键。因此崔春奇认真读帖,刻苦临帖,熔碑铸帖,师古不辍,坚信“师古自出新”。先后有计划地临摹曹全、华山庙、鲜于璜、乙瑛、张迁、朝候小子等隶书和王羲之、王献之、杨凝式、柳公权、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还长期下工夫临摹毛泽东诗词手迹。从秦汉魏晋碑拓到唐宋楷行草、明清手卷壁挂,无不涉猎,因而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底。博观约取,积累了厚实的经典书学基础。

如今谈起往昔日日临帖的经历和当下仍然间或进行的临帖感悟,崔先生仍对临帖情有独钟:临帖才能上道,入古才可出新。这正是:字,从碑上来;法,从帖中悟;坚持数年,日渐有进。临帖是积累的过程,读帖是理解的过程,有道是“碑宜熟读,不宜生临。心得其妙,笔始通神”,就像看书一样,读得多了,自然就熟了,能更好的理解运用了。几番“熔碑铸帖”、取法化法,由技入道。

坚持拜师学艺

崔春奇先生坚守写古人,做学问的师训不动摇,长期坚持到北京中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深造,在该中心中国著名书法教育家刘文华主任导师班研修三年。在北京中书协参训五年里,他逐渐完善着自我对书法的认知。通过精临深悟,全面把握书法艺术的实质;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扬弃自我;

扬,扬什么?扬传统,扬优秀传统;扬经典、扬真正的经典。

弃,弃什么?弃槽粕,弃歪门邪道,弃丑书、怪书、俗书。同时还弃自己身上的习气,俗气;弃那些离开了传统经典的所谓“个性”。

新,如何新?四个字,与时俱进:即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者缺一不可。

坚持文化滋养

在崔先生眼中书法与文化是流和源的关系,鱼和水的关系,书法在本质上是文化的。

书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的涵养,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书法才能呈现其艺术魅力。崔先生认为,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果,审美决定层次,技法和理念缺一不可。因此崔先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了许多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军事的、哲学的、文学的、书法绘画的等等皆有涉猎。

书法与哲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书法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它是具象与抽象统一。1975年刘炳森告诉崔春奇:“你要知道,书法比绘画难”。外国人评论说,中国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而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像太阳照耀大地那样是普照之光。书法离不开哲学。搞书法绕不开哲学。崔先生酷爱读书,特别对于中外知名的哲学名著,如《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无一不是认真读,反复读,有的重点章节甚至读过几十遍,深入研究,细细体味。读哲学,起初是为解决好当年炳森先生提出的书法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长期研读,始觉哲学对书法的学习、创作、讲授,皆有重大反作用,对立统一、矛盾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诸多范畴如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数量和质量,局部和全局,自由和必然,动机和效果等重要哲学观点的注入,寓于书法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深度与思辩。因此崔先生常跟学生讲“哲学是普照之光。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书品与人品同等重要。崔先生说书法家是文化人,崔先生一贯践行恩师刘炳森的教诲,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在书法研修中树立并坚守精品意识。若出精品,必要精临深悟、吃透古人,在临摹中精准重复传统,再现经典精神。若出精品,必要立足现有,挖掘应有;依帖创作,反复调试;汲古图新,适度抒情。若出精品,必要耐得寂寞,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推陈出新,借古开今。同时,书为心画,文如其人;德艺双馨、为人楷模,才能使得书品和人品相得益彰。再者,良好的担当意识,主持正义,无私无畏,也是一个好书家应有的品质。崔春奇先生在工作上两度被中共中央、国家教育部、广电总局、全国老龄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六部委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在艺术上,延续和继承了恩师刘炳森的书法精神,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眼光、格局、境界,正是崔春奇书法作品区别于他人之处。

五十多年来崔春奇先生一边写古人,一边做学问;以哲学为指引,以文化为滋养,以阅历为积淀,笔耕不辍,严谨治学,法古效今,闻过则喜,故步而不自封,坚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视昨天为落后,不断扬弃,日日超越,徜徉在书法的海洋里。

[上一篇] 画坛才女刘兰亭

[上一篇] 书家绘事 ——老墙的艺术成色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