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安徽省无为县历史上就人杰地灵,从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主政无为县后,更是带动了这里书法的盛行。
如今,从无为县走出的军人书法家倪进祥又一次再现了无为县曾经有过的辉煌。
倪进祥1972年出生于安徽无为。1991年入伍,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工作局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性大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第六、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五、第六连续两届获奖);《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第六、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五、第六连续两届获奖);《全国第一、第二、第三届楹联书法展》(第三届获奖);《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成就展》等。人民美术出版社两次为他出版《倪进祥自作诗联书法集》。在部队,他三次荣立二等功,二次荣立三等功,先后受到中央军委 8 位上将的亲切接见。
曾应邀到意大利、埃及、坦桑尼亚、日本访问交流。他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导。
早年师从杨尚模
倪进祥的成功背后也附着感人的辛酸。倪进祥出身贫农之家,幼年喜好书法,苦无纸笔,曾在夜间从坟地里,抬回大墓碑当纸,用手指蘸水在墓碑上练习写字。
还曾为私塾先生劈柴担水,研墨抻纸,以便学习先生写字时的运笔方法。同时从先生处借阅国学诗书,回家颂读。开始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待私塾先生作古,倪进祥想投拜当地名家杨尚模时,不想杨尚模选徒甚严,首次见面便给倪进祥说:学书法不光是需要练习笔法用墨,更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我出一联,看你文化基础怎样,你若对上便收你为学生,对不出,就请回。
联曰:“一撇如刀,劈开金山分白玉”
倪进祥当时未能答出,默默骑车返家,一路郁闷,车轮将一颗小石头蹦入路旁水中,溅起朵朵浪花。倪进祥顿觉眼前一亮,脑海中跳出“三点似石,击起艺海卷狂涛”的下联。当下就转头回去,向杨老先生答出对联时,老先生开心地笑了,道了一句:孺子可教。
杨尚模早年入安徽大学,攻读教育,早期兴办私学,后长期在安徽无为师范学校从事文史教学。工诗,擅书画。诗宗清代渔洋、随园;书宗魏晋诸家和近代于右任;画致力于山水,始法清代“四王”,上溯宋、元、明诸家,后师近代大师黄宾虹。
他的诗、书、画每每溶为一体,风骨老健,逸韵天成。江淮一带,誉为“江淮诗书画三绝”。
杨尚模教导倪进祥对古人法度的学习,既要重视又不可拘泥,应有规矩而不为规矩所囿。他训练倪进祥练字要“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来强调用笔的重要性和灵活性,最终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有如此大师的悉心教诲,加上倪进祥的聪悟好学,最终使之脱颖而出。
杨尚模先生在给《倪进祥自作诗联书法集》作跋中曾回忆起倪进祥当年学习书法时的刻苦和谦虚心态:“忆进祥于志学之年,曾从余游。日奔四十里,登门问艺,值余有客在座,或读书未意,或卧未起之时,则悄立门外以俟。饥饿,不去。夏日触炎热,冬日冒严寒,遭颠风暴雨之凌袭,不悔。”
在倪进祥的学书过程中,让他最终把章草作为主要研习目标的是安徽芜湖书画院院长倪肇鹏。一次倪进祥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倪肇鹏看后告诉他:写得太甜,属通俗唱法。如果想在中国书坛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走常人不敢走的路,因此建议他学章草。
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章草是很具文人气的一种书体。它从隶书发展而来,是早期的草书,但不同于今天的草书。章草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写法,可谓是隶书的草写。清段玉裁说:“其各字不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章草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发展到隋唐,已逐渐退出书坛,几成绝响。
章草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是极具品位的一种书体,文人书家最为向往学习之。历代以来,传世的书家章草作品有:汉魏时的史游、皇象所作《急就篇》;后有索靖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相传汉章帝、蔡琰、张芝、曹植、司马懿、王羲之、王献之都擅书章草,但作品真正传世寥寥无几。以后倪进祥就把章草作为主要目标专心研习。传承创新,发展变化,最后终于一枝独秀,绽放于中国书坛。
独僻蹊径有传承
1993年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中倪进祥就是全军唯一获奖者。时隔2年,他又连续在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中获奖。
以后,在全国各种书法展赛上,倪进祥独特风格的作品便不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期间对他的作品评价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有些另类,结字偏扁,线条无力。缺少历史传承。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倪进祥的学书成长之路后发现倪进祥的最初导师是传统科班出身的杨尚模大师,又在安徽师大艺术系进修过,有深厚的诗词楹联国学基础,特别是有不囿旧规敢于创新的胆识,才能形成“大巧若拙“的独特风格。
图3
在当代的专业书法界的同仁中,也有独具慧眼的专家学者评论倪进祥的书法风格。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克年评价说:倪进祥是当代书坛最具有探索精神的书家之一,他在章草书法的学习研究上,摆脱了简单意义上的复古与借鉴,而是以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大胆探索,“学古知新,随机应变;开宗立异,融会贯通。”因而他能在当代书坛大片貌似的风景中特别醒目地让人欣赏与批评,这是十分幸运的!虽然,也有过一些持批判意见的说法,认为有一点过早地结壳。其实,从风格的角度来说,风格就是一种壳,关键是看壳里包裹的东西是否有品位与价值,越是大家名家,往往个性的东西也越强烈,只是我们的社会习惯于人书俱老的传统,其实,我们的社会从来也不乏少年英才,比如王勃、王希孟,王献之也是少即有书名。
浙江省女书法家沈浪泳评论倪进祥的作品很是到位:他广泛涉猎今草和晋唐行楷,以求韵味高雅与气势潇洒,并借鉴当代草书大家于右任、林散之、沈鹏的笔意……倪进祥的章草有 4 个基本特点①用笔简约,线质瘦挺,他的中锋行笔提多按少,如锥画沙。②结构趋扁,这一扁方结构使他的章草有一种高古、拙朴的韵味。③将今草的潇洒与情趣溶入章草,以增加气势与灵动。畅而不滑,涩而不滞……既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有鲜明个性而独树一帜。④在书法审美与艺术思想上不随风使舵,不追逐流行。
图4
倪进祥在部队时,曾和他一起练习书法的战友最后也成了军旅书法家的张君亮,就曾说过,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家大致有这样的四种人:官家,像二王,颜真卿,宋徽宗,郑板桥等。第二种是文人墨客,如玄永,米芾,黄山谷,齐白石,吴昌硕等。第三种是僧侣道士,像怀素,智永,弘一法师等。第四种是民间的无名氏,从汉简帛书到石鼓碑刻。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不竭源头。以倪进祥的国学修养应属于文人墨客那种。
如今张君亮先生英年早逝。然而他对倪进祥的评论早已应验。
倪进祥与张君亮当时各练一派,张君亮喜欢“书贵瘦硬方有神”,追求书法线条的刚键之美,倪进祥则注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倪进祥的书法线条是以阴柔为主,柔中寓刚。
当代著名书法家、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李铎评价倪进祥时说:
他的章草写的不错,在第八届全国书展上,他的作品“以古为师随机而变,潜心悟道得意忘言”,既是他的自撰联,也是他的参赛获奖作品,确实写得不错。不错在什么地方呢,章草和行书、行草是不一样的,用笔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结构也是不一样的。他学了章草,他又从章草里面冒出来。他入进去、能冒出来。这是学帖的人,必须做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他写出来的章草既有章草的味道,又出于章草的范围、特点。有自家的面貌和特点。
其实,细查倪进祥的书法渊源,也不是没有来历。明晚期书画大家倪元璐就提倡,“尚奇与重势”的“新理异态” 与倪元璐同时代的书法评论家倪后瞻评价:倪元璐与黄道周书 法时说:世以夫子与先公并称,先公遒过于媚,夫子媚过于遒,同能之中各有独胜。
倪元璐书法之所以“遒过于媚,关键在得力于颜真卿犹多。他以中锋造势,其书深得鲁公厚实劲键之笔意,兼用边锋侧锋,而更为劲峭。其实劲峭之处,又在结构,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
倪元璐行笔过程中的“缓“”停“”留“”徐“之法,在他的作品中亦是常见。
倪后瞻说: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油滑也,此等自是不传之秘,岂可忽过?无限运用皆从此出,即停法也。轻、重、疾、徐四法惟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
图5
图6
明朝书法理论家倪后瞻评价倪元璐:“有的作品,用笔极其迅捷,又酣畅洒脱,在结体上多取斜姿,以追求奇险之势,加上用墨凝涩厚重,有种古朴拙纳之感。这些感觉,在四百年后的倪进祥作品中又一次体现了出来。看倪进祥的艺术精品大都是取法高古,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章法新颖。细心察看一下原作,往往是起笔藏锋强化法度,线条稳健老成展示功力,收笔加速并有出锋以表现神采,与倪元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善于书写自作诗联,增强书卷气。倪进祥自己曾说:我用杂交创新法,取古代大家之长,取现代名家之技,融自己奇思妙想,熔古铸今,标新立异,突出原创性,努力达到线不惊人不出手,神不出彩不示人。
如今把倪进祥的书法作品与倪元璐的作品进行下比对,他们的不追求时尚,独僻蹊径的风格还真的相像。而倪进祥的作品比倪元璐的在“尚奇与重势”方面更为夸张,以至于很多书法同仁都不能理解。其实,四百年前的倪元璐的书法在当时也有争议,四百年后重看倪元璐的作品,他的不囿古人的风格,引领书风的个性越来越被书家看重,相信若干年后,中国的书法史上倪进祥的书法作品风格也能归为倪氏一派。倪进祥自作书法感悟诗中也说:
简繁混杂要送命,收笔出锋为写神。
草法有宗求变化,前非痛改自扬名。
愿为华夏颂吉祥
倪进祥的成功,不仅是书法上的风格独特,更得益于他的深厚的国学基础和与现场创作楹联功夫。
在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他书写的是“以古为师应时而变,澄怀味象入境忘言,”即是以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词工句稳,笔墨峥嵘,气象勃勃,因而获得评委的一致肯定而获奖。在当今多以抄录前贤格言,古诗名句 创作书法作品的书坛,倪进祥能熟用经典,得心应手地发挥创作可谓自成一家。
图7
倪进祥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 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中获奖者之后,就引起了国内书法界特别是军队高层领导的重视,
为考验倪进祥的真才实学,中央军委的几个领导都分别在接见倪 […]
中央军委的几个领导都分别在接见倪进祥时当场考验他的撰联能力,倪进祥凭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和诗人般豪迈情怀,片刻时间一挥而就。
图8
他给张震将军撰联:“弘张襟韵储浩气,大震军威壮雄风”;
给刘华清将军撰联“华夏千秋扬正气,清风万丈贯钧天”;
给于永波上将撰联“永爱贤才谋善略,波翻巨浪化新潮”;
给吴玉谦军长撰联为“玉案决戎机,春生细柳;
谦怀帅甲士,铁铸边关。”……
联句用典含蓄、气势恢宏,展军人襟怀与风骨,契合主人身份,深受各位将军的好评与推崇。
这些年,倪进祥为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弘扬华夏文化,创作书写的楹联辞赋二千多幅。其中最恢弘大气的的为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后,所精心创作一副80字长联:
“展五千年画卷,气势恢宏,规模盛大,赏万缶鸣雷、万焰呈祥、万象沸腾,显国力,振国威,奥运雄风惊世界;
撼六十亿人心,构思独特,演绎神奇,望九天焕彩、九龙献瑞、九州崛起,铸民魂、长民志,鸟巢圣火耀苍穹。”
图9
利用网络办学 感恩回馈社会
倪进祥成名之后时刻不忘 “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的责任,不断在“德 ”字在反省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能为百姓做些什么。
几年来,倪进祥利用自己的国学知识和书法这门中国传统的艺术,不仅为华夏唱赞歌颂吉祥,还为全国有需求的楼、堂、馆、所,庙宇道观题写匾额。
有媒体统计,他先后义务辅导军内外3000余人练习书法,其中有200余人在全国展中入展获奖,加入中国书协走上了书法成才之路。他还个人出资20余万元为他故乡的启蒙老师杨尚模出版了书画集;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为家乡修桥筑路;奖励故乡的书法人才;向革命老区捐款捐物…
图10
带学生是传播书法火种,弘扬民族艺术的光荣使命。倪进祥当年在佳木斯81036部队当兵时,就先后培训3000多名战士学书法,其中已有8人加入中国书协、100多人加入省级书协,使该部队赢得了“北疆书法劲旅”的美誉。2000年6月调入总后勤部,也不断发动身边的战友学书法。2016年年初开办了倪进祥书法公益大讲堂,利用微信建群,视频教学,群内点评辅导,广泛义务普及书法、诗联。
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设218个分校群。累计培训全国基层书法、诗联爱好者3万余人。聘请了300名有公益心的中国书协会员义务支教,分布在各地分校群免费为学员点评作业。学书法和学诗联同时推进,确保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完美统一,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养。公益教学活动不仅不收任何学费,还自费为边远贫困地区的爱好者寄送书法资料、工具等,几年来,累计有12吨图书资料,耗资已达20多万元。感动着广大学员。
佳木斯雪松书画院院长孙艳玲女士当年在佳木斯二十八小学读书时,就受到当时刚在全国书坛崭露头角的倪进祥的书法指导,后来因故荒废了几年。从倪进祥办起了“网络书法公益大讲堂”后,孙艳玲又重新报名,参加书法与楹联的函授学习。两年多来,她感觉自己在楹联和书法创作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然也没有底气接手管理这若大的“雪松画院”。
图11
倪进祥当年部队首长王首堂回忆说:倪进祥在部队时就有创新思想,刚当兵一年多,就向部队首长建议搞战士书法培训。,在沈阳军区司令员梁光烈上将来视察部队工作时,组织起“千人书法笔会”向梁光烈将军汇报。当时就轰动了全军和地方书坛。所以倪进祥还是战士的时候,就有策划和掌控大型活动的能力,倪进祥当年和他们一起讨论管理学时就知道《孙子兵法》“治众如治寡”组织思想。
如今知道他利用微信创办“倪进祥公益书法大讲堂”一点也不觉惊讶,他知道倪进祥有这个能力。
“铁砚磨穿书坛争一席,浮华删尽气象蕴千姿。书法最高层次的较量,不是比作品的功力,而是比格调、品位和内涵, 一个书法家更不能忘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倪进祥曾对采访记者这样说。
[下一篇] 我有三友:李勇、建新和冯婕,他们分别是诗人书家和画家。
[上一篇] 认识了田书翰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