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采风,这一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活动方,绝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走马观花,而是一门蕴含着深厚智慧与技巧的学问。它是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桥梁,是从现实土壤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的关键途径,更是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作品的重要前提。要完成一次成功的采风活动,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预”。“预”就是事先、准备,也就是采风之前的准备工作。采风人在采风之前需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了解采风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若前往少数民族聚居地采风,需提前学习其独特的风俗、语言、服饰、节日等知识,以便在采风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同时,通过查阅地方志、相关文献资料,观看纪录片,与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交流等方式,构建起对采风地的初步认知框架,可让我们在实地采风中更具针对性,快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就像考古学家在挖掘遗址前,需熟读历史文献,掌握考古理论和方法,才能在现场准确判断遗迹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事先预习有关知识也有弊端,那就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可能干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尤其是我们自己独特的认识。
二是“感”。感就是感觉、感受、感悟。实地采风时,采风人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感知、去体验采风客体。用眼睛观察当地的自然景观、建筑风貌、人们的生活场景;用耳朵聆听方言俚语、民间故事、传统歌谣;用鼻子嗅闻独特的地域气息,是山间清新的草木香,还是老街巷里食物的烟火味;用嘴巴品尝特色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记忆;用双手触摸古老的器物、粗糙的砖墙,获取直观的触觉感受。同时,放下固有观念和偏见,融入当地生活,与居民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深入到陕北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亲身参与劳动,正是这种沉浸式的采风体验,让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真实可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三是“记”。记,就是记录。在采风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准确地记录。采风人要随身携带手机、笔记本、录音设备、相机等工具,将观察到的细节、听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随时记下来,录下来,拍下来,以便日后整理、体悟。当然,记录要注意当时的环境,如果当场记录可能影响被访者情绪和发挥时,可改为“心记”,过后再整理为“笔记”。画家吴冠中每次采风都画大量速写,记录下瞬间的灵感和生动的画面,这些速写成为他后期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源泉。
四是“思”。思,就是思考。采风不能仅仅满足于感官的刺激和信息的收集,更要深入思考,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如,看到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要思考其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冲击,还是传承方式的局限;听到一个感人的民间传说,要思考它反映了当地人民怎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采风归来,并非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采风人要对采风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零散的信息串联成有逻辑、有价值的内容,这是采风学问的最后一环。在这个基础上,采风人可结合创作目的和主题,将素材巧妙融入作品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采风这门学问涵盖了知识储备、实地体验、思考记录、素材整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作者用心去把握。唯有真正掌握这门学问,才能在采风之旅中收获满满,为创作注入鲜活的力量,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创始人、首任会长)
[下一篇] 传承翰墨香 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10周年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