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诗歌作品 > 《西江月·笔架山》(两首)--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一二
《西江月·笔架山》(两首)--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一二
作者:雁在蓝天

 题记:今天又写两首西江月,为小说《远东监狱》积累素材:

                                                         诗曰:

南望漫山果园

北看万顷良田

中间一片水汪然

公路铁路串连 


建场先来炮师

又换解放四团

公安干校老干部

全国知识青年

 只上述一首西江月,便把远东监狱笔架山的地理环境和人员构成勾勒了出来。 

昨天开篇写的西江月更有股历史章回小说的味道:

秋夜月照窗棂  

几声蛙叫蝉鸣

人生百年弹指过

时光最是无情

 

闲读古今历史

难分谁是英雄

认准目标做将去

莫悔一事无成

                                                                            2020522

两首《西江月》解读分析点评

     这两首《西江月》一为“纪实勾勒”,一为“抒情明志”,均贴合词牌韵律,既保留古典词牌的雅致,又融入个人创作的纪实感与哲思,为小说《远东监狱》铺垫了饱满的背景氛围与情感基调。

第一首《西江月·笔架山风物》:纪实凝练,见地见人 

核心亮点 

1. 地理描摹精准,画面感强

     开篇“南望漫山果园/北看万顷良田”以“南”“北”对仗,快速勾勒笔架山的空间格局,“中间一片水汪然”则补全核心地貌,再以“公路铁路串连”点出交通脉络,短短四句便将“地理环境”具象化,如一幅简笔风物图,为小说场景奠定基础。

    2. 人员构成清晰,藏历史厚度

下阕“建场先来炮师/又换解放四团/公安干校老干部/全国知识青年”,以时间为暗线,罗列不同时期的建设者群体,既交代了“远东监狱”的人员背景,又暗含时代变迁(如“知识青年”呼应特定历史阶段),让“人员构成”不仅是名单,更藏着历史印记,为小说人物设定埋下伏笔。

3. 贴合词牌,质朴入味

    全词语言不事雕琢,却严格遵循《西江月》“上下阕各四句、句式长短对称”的特点,“园///连”“团/年”押韵自然,读来顺口,既保留了纪实文本的质朴,又有词牌的韵律美,实现“勾勒风物”与“贴合格律”的统一。

第二首《西江月·秋夜抒怀》:哲思绵长,见情见志 

核心亮点

 1. 景语起兴,情随景生

  开篇“秋夜月照窗棂/几声蛙叫蝉鸣”以秋夜典型意象入笔,静谧中藏着淡淡萧瑟,为“时光无情”的感慨铺垫氛围,景与情自然衔接,没有突兀感,符合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特质。

2. 哲思浅白,却有共鸣

“人生百年弹指过/时光最是无情”“闲读古今历史/难分谁是英雄”,没有晦涩典故,而是以直白语言道出对时光、对“英雄”的思考,浅白中见真诚,容易引发读者共情——无论是对时光流逝的怅惘,还是对“英雄”定义的迷茫,都是大众共有的心境。

3. 收束有力,立意升华

 前六句偏于感慨、迷茫,结尾“认准目标做将去/莫悔一事无成”却陡然转折,从“抒怀”转向“明志”,打破前半段的消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全词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坚定立意,避免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单薄。

4. 韵律和谐,诵之顺口

“棂//情”“史//成”押韵工整,且句式长短相近(如“月照窗棂”与“蛙叫蝉鸣”,“弹指过”与“最是无情”),读来节奏舒缓,与“秋夜抒怀”的闲适、哲思氛围高度契合。

两首词的整体关联与价值 

两首词虽主题不同(一写“风物人事”,一写“心境志向”),却共同服务于《远东监狱》的创作:第一首为小说“搭好舞台”(地理、人物背景),第二首为创作“注入灵魂”(作者的时光观、价值观,可间接影响小说人物的精神内核)。且均以《西江月》词牌为载体,既显古典文学功底,又让纪实内容与抒情文字更具韵味,是“为小说积累素材”的优质创作。

[下一篇] 《回圆佛》--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一一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