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八零后笔下的赵州
八零后笔下的赵州
作者:依墨
 

依墨,本名赵婷婷,出生于19808, 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石家庄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旅游工作,作品以文物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体裁居多,以写散文、诗歌为主,作品多在《石家庄旅游》刊物发表。《赵州禅关君度否》散文曾被河北新闻网、内蒙古看草原网、中国台湾网、河南商都网、指途旅游网、福建东南网、四川新闻网及湖北荆楚网等十余家网络媒体转载;曾被北京刊物《物流时代》特邀为茶文化主题创作散文《这杯赵州茶》。

 

或许您去过扬州个园,知道那个清新雅致的园子里有一座“竹语”,那您知道在赵州桥畔有一座白墙灰瓦的博物馆“桥语”吗?它把赵州桥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桥文化的博大精深汇集一体,从桥梁的发展史到由桥所蕴含的哲理禅味一一展现,在这里和您一起体会“桥”文化的精髓。

桥语展厅引进国内先进的展馆策划理念,借鉴了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思想,从桥记、桥史、桥典、桥景、桥名、桥文几大方面展现赵州桥文化,并扩展到世界桥文化,休现了“桥度万物,万物即桥”的禅机。

走进这座桥语展厅,首先一面实木雕刻的大屏风出现在眼前,上面的一幅画现再了赵州桥畔昔日繁华场景,有小商贩挑担叫卖,有街头卖艺的,抬轿的,骑马赶集的......,桥畔码头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屏风前是一座微型的山水实景,小桥流水,经幢亭台,诗意盎然。将桥语展厅静与动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古朴中透着典雅,宁静中透着灵性。

进门两边分别是禅茶展区和诗文书画展区,重现“赵州桥头纳凉来,柏林禅寺吃茶去”的赵州禅语,书画区墙面是一幅百字桥的雕塑,集中展示了桥的各种字体,让游客在了解桥文化的同时,欣赏中国的书画艺术。在这里设有书案笔墨,可以让游人在此题字饮茶,更好的参悟桥文化和禅茶文化。

屏头后面是桥语第一展厅,这个展厅以“万物即桥”为贯穿线索,从诗情,画意,书香和桥思四大版块阐释了“以桥为媒,上可观国史,下可察民风。宗桥意象,文纳天地乾坤,以至于万事万物皆可为桥”的理念。从诗情版块那些精美的诗篇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围绕“桥”所做的精美诗篇数不胜数,桥总是被那些文人墨客所喜爱,他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恨离别,让桥成为了离别和爱情的代名词,与清风明月相伴,永远地镌刻在赵州桥畔桥语展厅诗情这面墙上,千古流传。

那面体现赵州古代民风的画面,就是画意主题墙了。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关于桥的风景所体现的诗情画意。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美的一首诗呀!桥从来是诗人、画家眼中的美景,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美景,工匠把桥建成风景,百姓把桥演绎成民俗。一座桥能架起一条生活的路,一座桥亦能穿越千年时光将历史延续。它经历风雨洗礼,见证着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和历史。

整个展厅在光与影的折射下,古典、静谧、有着历史的神秘与厚重,将桥的诗情画意表现的深刻而凝重。

桥语第二个展厅,是以“桥渡万物”为线索,体现了“渡”的功能。表现桥度万物,桥通古今,桥达彼岸,桥踞险而建,成就千年大计,泽惠四海五洲;桥更寓禅机,有普渡万民众生的理念。让游客徜徉在桥的历史中,深入了解桥的起源、发展,从中体悟到桥的伟大作用。

桥度万物版块,意在道禅机,桥为公器,渡济行人,亦如佛心,普渡万物。通过砂岩雕刻的三个小故事让我们了解桥喻禅机,普度万物。第一个故事是赵州从谂和尚的一段著名的石桥公案,以度驴度马的禅机,提倡众生平等,和宗教的慈悲一样,桥躬身下俯以渡万物。第二个小故事是石桥禅的故事,佛为爱化身石桥,受五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喜欢的那个女孩从桥上经过。讲述了佛为爱化身石桥,以渡爱情。第三个小故事是奈何桥,通过这个故事阐释了人自桥始,又从桥终,以母脐为桥,孕育生命;以奈何相别,走向轮回。这些感人的小故事,让我们更多了一层对桥的理解和敬仰。

西周、春秋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秦、汉、战国时期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大约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到唐、宋、隋时期,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古代名桥。桥度空间,变天堑为通途,化征途为彼岸。通过展示中国和世界各地著名桥梁,意在表述桥跨越空间,沟通彼此的作用,并展示了人类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它并汇时空,融贯东西,是人类不断进取的纪念碑。

赵州桥如苍龙般横跨在洨河之上,行人如织,碧水蓝天,两岸风光如画,远远望去,隐约可见柏林禅寺高高的塔尖,抬头看到桥语展厅门外那幅对联“清心伴月何处品禅茶,逸神驾虹此地赏诗书”。让我们在这千年古桥畔,捧一杯禅茶,细品桥语吧!

 

一场烟雨里的永通桥          

一场秋雨的不期而至,让人来不及与夏日告别,就已走入秋的薄凉。撑一把伞遮住漫天纷飞的雨丝,漫步在永通桥公园,踏着被雨水浸湿的石板小路一路向前,空气里弥漫着青草与泥土的芳香,一眼望去,亭台楼阁以及那座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老石桥就那样笼罩在一片雾气朦胧的烟雨里。翠柳依依、荷叶荡漾、小桥流水,竟有着江南园林的温婉与秀丽。恍惚间,我仿佛看到江南烟雨中,那个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断桥之上等待许仙的白娘子,在这细雨飘渺的雨中,迎风而立,裙裾飘扬,那又是怎样幸福完美的一个画面呀!抚摸着永通桥上古老的栏板,站在这座古桥之上,我竟不确定是否我也曾撑着这样一把雨伞站在这里凝望过呢?被时光磨砺去棱角的栏板上雕刻已经风化陈旧,但依然掩饰不住它的精美,那是历经风雨洗礼所沉积下来的唯美,是不经历岁月沧桑所不能展现的厚重!

这座建于唐代永泰(765——766年)年间的永通桥横跨在赵县城内的冶河之上,比驰名中外的赵州桥仅仅晚了160余年,也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古代石拱桥,在196134日和赵州桥同时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通桥全长34.5米,宽6.63米,由20道拱券纵向并列砌筑而成,在承袭了赵州桥所有优点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桥的小拱与大拱之比均大于赵州桥,由于四个小拱的加大和抬高,桥面坡度甚微,仅为百分之三,几乎接近水平,大大方便了车辆及行人的通行。在古代这样的建筑手法不但节省石料,减轻桥基负担和自重,增大了桥的排洪功能,还科学的利用结构力学原理,所以仍能够千年不坠。可以说,赵州桥在世界上首创了弧形敞肩拱桥,而永通桥则把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敞肩圆弧拱”的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后来形成的“敞肩拱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研究“敞肩拱桥”及其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例证之一。永通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典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站在曾经的冶河岸边仰望这座石桥,你真的会被它的优美秀雅所折服,它虽没有赵州桥的大气磅礴、巨身空灵,却在很多建筑细节上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永通桥的主拱设上、下两道凸线,在主拱和四小拱之上均置突出的拱楣,桥檐外伸达30多厘米,这样的建造风格,不仅丰富了桥体外观线条层次,更加增强了立体美感。因在历代都曾有过修缮,桥的石雕装饰图案种类繁多,艺术风格出类拔萃,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雕刻风格。在它的主拱和四小拱的券脸上均雕刻着高浮雕吸水兽,以寄托石桥免受水灾的愿望,小拱吸水兽两侧还雕有游鱼,寓意“连年有余”;在两小拱之间的拱墩上有“麒麟”、“飞马”等雕刻,形象逼真,风格古朴;古桥两端桥台的侧墙上还浮雕有“飞天”、“金刚力士”、“太阳神”的图案,这种在金刚墙雕刻图案的作法是比较少见的;桥面的栏板有雕饰图案的共有22块,上面是浮雕的人物故事或鸟兽花卉等图案,雕刻细腻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在两小拱之间的撞券石上,是高浮雕的河神头像,有老者也有青年,眼睛突出,神态生动,以示尽职守护这座石桥,这种雕饰在我国桥梁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抚摸着这些不同朝代的精美石雕栏板,行走在古老的石桥上,就像穿行在千年的时光里。

岁月变迁,时光荏苒,永通桥和赵州桥这两座古老的兄妹桥,就这样遥遥相望了一千多年。因为没有相关史料记载永通桥的真正建造者,所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鲁班兄妹造桥的神话故事,相传鲁班和妹妹鲁姜是在神仙的帮助下一夜之间修成的两座石桥,因外形相似又称大石桥和小石桥,永通桥在建造结构和艺术风格上也与赵州桥相似,并称“姊妹桥”。明代王之翰在《重修永通桥记》中把赵州桥和永通桥并称为“奇胜”、“伯仲”,北宋杜德源也留下了“并驾南桥具体微,石材工迹世传稀。洞开月夜轮初转,蛰启春龙势欲飞”的优美诗句。

曾经这是怎样一条清辙宁静的小河呀,与洨河的繁华不同,它缓缓流淌,波澜不惊,静静地从永通桥下穿过,一路蜿蜒地穿城而去。曾几何时,冶河的水干涸了,时光带走了这条波光粼粼的小河,岁月的风霜雨雪和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这座石桥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处斑驳的印记,每一条岁月的裂痕,都见证了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风雨中,残存的几个狮子望柱凭添了些许的忧伤,望着那尊仰天长啸的小狮子,不由从心底泛起一丝悲凉。千年的时光轮回,所有的物是人非,看淡俗世繁华,踏过岁月寂寥,不随风雨消逝,只随岁月流长!一池盛开的荷花填充了岁月的满目苍夷,一场秋雨洗尽人生所有铅华,尘封了千年的记忆终在一场烟雨里复活……

穿越历史的印迹

                       ---- 赵州古城墙遗址园

一个寒冷冬日的午后,独坐在窗前发呆,看着太阳透过窗棂折射下来的光,刺眼,百无聊赖!突然好想去看看赵县的古城墙,抓起衣服,拿起相机,来一场身边说走就走的旅行。

身在赵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可除去工作原因对赵县旅游资源进行整理汇总,从来没有像一个游者那样放下一切,用心去细细品味这座古城的景色,我决定和这座古城来一场心灵之约。

行至宽阔整洁的南环路,远远的就看到仿古的城门楼,二层的门楼雕梁画栋,古朴中透着大气,巍峨中隐现着历史的厚重。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穿过城门楼,去找寻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痕迹,膜拜那穿越时空遗留在现代的这座古城墙,想象它在战火连天的古代,怎样以它的铜墙铁壁护卫着赵州这座古城的百姓,历史的硝烟又赐予了它怎样无法磨灭的印迹和沧桑的模样。

赵县古为畿辅,地处燕南赵北,为京辇屏蔽,河朔咽喉,干道雄郡,兵家要冲,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记载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晋国在此设置棘浦邑,为防御外族入侵建筑城池,宋朝时,城垣轮廓初定。赵州古城有四个高大的城门,东门升华门,西门澄波门,南门临洨门,北门拱辰门,如今只剩下南门临洨门这段规模比较大的城墙了,县政府及文物部门为保护这段经历千年风雨快要消磨殆尽的古城墙,修建了这个遗址园,让后人可以缅怀,并纪念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赵县古城墙是黄土结构的,传说是用糯米熬成的米汤和泥修建,这样和成的泥粘合力大,建成的城墙非常坚固,像铜墙铁壁一样,俗称铜城,州志记载,城池基博二丈五尺,周围护城河宽十丈深十尺,引洨河之清水,环城而过,周围柳翠鸟鸣,是赵州十景之一的“洨川环翠”。冬日,虽然阳光明媚,可也是极寒冷的,按捺不住心里的渴望,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手套,去触摸这个有着铜墙铁壁著称的古城墙,在黄土冰冷坚硬的触感下,更多的感觉是历史赋予的厚重和珍贵,刹那间,仿佛两千多年的时光就这样在指尖划过。曾经的河朔咽喉、兵家要地,如今的古城墙上树木几乎成林,又因是寒冬,树叶已落光,枯木杂草陪伴着这座孤零零的都城,难免有些苍凉。

遗址园内是大块青石砖铺就的地面,一直延伸向北,松柏、花坛点缀其中,古色古香的灯杆,挺拔俊逸的白杨树为遗址园增色不少,空旷的广场上有一个圆形的中心广场,远远望去,有古战场的感觉,仿佛那就是点兵台,战国时期的李牧将军就曾在这里调兵遣将,抵御外侵。站在广场之上北望,就看到赵国名将李牧将军的铜像,那样威武地矗立在一片竹林之中,他左手握剑,眼神肃穆的凝望着远方。在那个战火不断的年代,匈奴单于大举入侵,李牧将军布下奇阵,诱敌深入,大败匈奴,歼灭敌军10万多人,而后匈奴十几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赵王迁二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国将士折兵10万,而后秦兵攻到滹沱河畔,赵国危在旦夕,李牧将军亲自率兵迎敌,一路跋山涉水,奋勇杀敌,秦兵溃不成军。李牧为挽救赵国立下了战功,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赵王迁七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兵攻至井陉,赵王命李牧率兵抵抗,秦国对李牧将军已是心生惧意,就重金贿赂赵国大臣郭开,用离间计诬陷李牧反叛。赵王听信谗言,命李牧将军自尽于朝堂之上,忠心耿耿的李牧将军因手臂受伤不能拿剑,便中含宝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尽而亡,而后秦军大败赵军,俘获赵王,赵国被灭。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又少了一个劲敌,赵王在最后一刻应该是懊悔的吧,如果当除不听信谗言杀害李牧,赵国也不会这么快灭亡吧!虽然赵国灭亡了,但李牧将军英勇抗敌,誓死守护家园的精神却永为后人传颂。

沉浸在历史故事里不能自拔的我,被一阵鸟鸣声惊回现实,在城墙西边有一条护城河,河里长满芦苇,已经枯黄的芦苇在寒风里沙沙作响,几只不知名的小鸟从芦苇荡里飞出,叽叽喳喳的飞落在城墙之上,小河里的荷花已经谢了,许多的莲蓬漂浮在水面之上。我顺着城墙拾阶而上,几经千百年风吹雨淋的城墙,墙皮已经厚厚卷起,一片片像鱼鳞一样,平添了几分沧桑和凝重,在落日余辉的照射下,整面墙壁金黄金黄的,像一面黄铜建成的墙,这可能也是铜墙由来的另一种说法吧!几棵树的树根裸露在墙体外,盘旋交错地从城墙里长出,几乎弯曲成直角地向上长去,它紧紧握着坚硬的黄土,那样有力,像这座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依旧傲然耸立的古城墙一样,经历了所有的电闪雷鸣、寂寥落寞,不随风雨消逝,只随岁月流长!五十多个台阶后,我站在这座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城墙之上,凝望着落日映红的半边天,思绪穿越时空,闭上眼睛,伸手去触摸那个曾经的岁月……

赵 州 禅 茶 文 化

                                    ——这杯赵州茶

千年古县赵县(古称赵州),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不仅有闻名天下的赵州桥,还有一座建于东汉年间,距今1800多年历史的古刹-----柏林禅寺。晚唐时期,著名高僧从谂禅师在此住持达40年之久,建立“赵州门风”,法流天下,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一座享有盛誉的禅林古寺,这里香烟缭绕,殿宇重叠,古柏参天,香客如织,闻名海外,与这座千年古刹一样知名的就是这杯“赵州茶”了。

赵州不曾种植过茶叶,怎么有“赵州茶”一说呢?这杯“赵州茶”有着怎么样深厚的禅意,竟吸引着众多人慕名前来,烧香理佛,一品“赵州禅茶”的滋味。

据《赵州禅师语录》记载,一天,一位禅僧来向赵州从谂禅师参学,从谂禅师问他:“曾到过这里没有?”,僧人回答:“到过”,禅师说:“吃茶去”。那个僧人离开后,禅师问另一个僧人:“你来过没有?”这位僧人说:“不曾到过”,禅师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疑惑不解,便问到:“为什么曾到过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过这里的也吃茶?”,从谂禅师立即叫院主,院主答应后,禅师说:“吃茶去!”,这便是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这则公案的缘起,亦是“赵州禅茶”的由来。这三声颇具回味的“吃茶去”,被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成为禅林中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的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这盏清香缭绕的“赵州茶”,有着怎么样的禅机呢?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禅意,唯有亲自一品“赵州茶”方解其意吧!个中滋味,皆不相同。茶是生活,生活中有禅,品茶的同时亦是在品味生活,参悟禅机。因为不同的人经历的人生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这才是从谂禅师让不同的人都“吃茶去”的原因吧。对于禅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从轻轻捧起这盏茶碗开始,看着茶叶飘浮的清茶,雾气轻绕,温暖清香,一颗清静心便由然而生了,洗去尘世的纷扰,放下心头的喜忧。由热到冷,由浓到淡,由清香到苦涩,一一品味,看茶叶在水的冲入下由碗底飘浮到水面,再由水面渐渐沉入碗底,这一杯简单的茶水,其实并不简单。茶叶经历了由生到死,再由死复生的过程。从绿叶折下的疼痛,火焰的炙烤,用力的揉搓,凝香而死。又在滚烫的热水冲泡下,腾然而生,恢复了绿色,重拾了生命,释放所有的清香。茶像极了人生,人生中的跌宕起伏、谎言背弃、悲欢离合、挫折苦楚,也许会让人痛不欲生,一度迷失,只要学茶叶忍住伤痛的坚强,淡看人生,修练心性,让浮世烦扰如尘埃般落定,一切痛苦便会如过眼云烟,终将逝去!像《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执著眼前的念头,它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要执著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念如流水,来去随缘;心如明镜,朗然不动。“赵州茶”,是心性的修养,一念迷失,一念觉悟,茶叶浮沉如人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茶文化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悟,更是一种心性的修为。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静,悟的反面是迷,静的反面是动。由迷到悟是一个觉悟的过程,由动到静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宁静致远,平心静气才能领悟人生,参透禅机。人容易在平常事中迷失,也会在平常事中觉悟,这便是“赵州茶”的禅机所在吧!

柏林禅寺的住持净慧长老曾说过,这碗“赵州茶”不同的心态会喝出不同的感悟。用感恩的心来喝,其中便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融共济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清洁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关爱;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用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在品茶中,参生活禅。品味“赵州茶”,要观照好眼前的茶,轻轻地端起茶碗,细细品味后,又轻轻的放下,从中体会生活,想象面对生活中的名利诱惑,利益得失时,我们又能轻易的拿起又放下吗?在品茶的同时,吃茶之人又以怎样的心态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将心溶入这杯“赵州茶”,众人领悟的皆是不同!

从谂禅师“吃茶去”的高深禅意究竟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禅机?如果从谂禅师依旧在,当回我们“吃茶去”!岁月静默,万语千言,不如“吃茶去”!

[上一篇] 魂之所系

[上一篇] 小姨的天主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