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乔民英,笔名乔鹰,网名东方飞鹰,河北省永年县人,在邯郸市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大学本科文化,高级企业文化师。20岁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视剧、电视片作品若干。首届河北文艺“彩凤奖“一等奖获得者。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邯郸市荀子研究学会理事。
-----润雨其人其书
《煮一壶月光,醉了年华》是山西文友朱润鱼女士出版不久的散文集,这是一本整体格调颇为纯美的书。
书若其主。现实中的润雨颇具“颜值”,用她家乡话来说就是长的够“排场”。我称其为朱群主,是因为她管理着一个叫“2015诗人采风”的微信群,我们就相识于那次采风活动。建立微信群是为了分享照片和文字,旅途联系起来也方便,但大家对能不能维系下去存在疑虑。负责建群的润雨倒是爽快:“大家要是觉得没意思,也可以退群的。”于是乎大家都笑了。后来,我真有过退群的想法,润雨不容置疑地说:“我是群主,你不能退!”
采风结束后,润雨为包括我在内几位文友的作品制作了精美的“微秀”。这是一项集编辑、配乐、审美于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对负责幼儿园管理事务的润雨来说,是要挤出大把时间的。果然,朱群主发话了:“我用业余时间为大杜、东方等文友制作了微秀,现在本人工作和创作繁忙,不做了。”这就是润雨:不做了,要告诉你给谁做过!有没有人再做,我要把话撂在前面!看来,她不但“排场”的够劲,“率真”的也可以。
“排场”也罢,“率真”也罢,都是需要底气和资本的。“唯成分论”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长的标致却出身富农的母亲与贫寒的退伍军人父亲走到了一起。作为第五个孩子,她的问世原不在父母“计划”之内,却幸运地连闯两个门槛,成为一个铿锵怒放的美丽生命。凭着伶俐好学和自幼习武而熏染的“萌萌哒”,她成为那年全县唯一考取省幼师学校的幸运儿。然后以守为攻,让一位北京名校毕业的“暖男”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回去做了她的夫君。让人惊羡的是,她不仅用“一壶月光”煮醉了自己的“美丽年华”,还凭着一份认真执着赢得“省级学科带头人”、“省模范教师”等一大摞桂冠。我和她开玩笑:“侥幸来到这个世界,你也算功成名就、问心无愧了。”她哈哈大笑:“上天欲留我,凡者岂能阻挡!上天欲纵我,我者岂能停步!”
文如其人。读润雨的文章,我感触最深的是,亲情爱情至真,人性诗性俱美。
许多作家都经历过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真正的写作许多时候必须是精神的后退;后退到自己的根据地去找寻生命的根须,后退到那片滋养亲情、生长爱情的原乡故土。润雨当然也是如此。她笔下的母亲,不仅是她“生命源头”那位与她“血水相溶”的可亲长者,也是教导她“自尊、自爱、自理、自强,善待他人,怜爱亲朋”的可敬老师,更是“成就了父亲今生心愿,有了红红火火一大家子人”的神圣使者。如此,她才有了“若有来生,您做女儿,我做母亲”的啼血绝唱。她笔下的父亲,就是那个长的像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政委且与王政委一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干瘦男人,就是那个出身寒微却为了追求成分不好的母亲不惜丢掉“党票”和“村干部”身份的质朴农民,就是那个脾气不好却从没打过她、日子紧巴却在她考上幼师时舍得花120元“巨资”送她一块“上海牌机械表”、让她感动的落泪的“生命中的山”。
必须为润雨笔下的爱情点赞,她给我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爱情标本”。通讯不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打个长途电话都要去邮局,书信作为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使她在精工慢酿中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爱情。那位“暖男”写给她的九万字“情书”,她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遍。那时,“盼信是一种奔腾不息的渴望,读信是一种沉醉其中的享受,而回信则是满足彼此情感荡漾的互动。”相信许多与她同时代的人也都会有这种感觉,而当下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少男少女们大约再也不会体验到那种至真至纯的爱情了。
审美高度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尊严的体现,好的散文不可缺少人性之美与诗性之美。母亲教会了润雨善良与自强,幼教经历练就了她的不泯童心与浪漫诗情。她的笔下,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工作、生活,或是人生感悟、旅行断想,都没有一丁点的压抑、灰暗与抱怨,弥漫着一种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因为她认为“工作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人生因过程而美丽”、“活着,健康地活着,按自己的愿望活着,生命就值得赞美。”正如她在《遇见童年》这首诗中的真情自白:“与过去握手言和,感恩所有,接纳一切的美好与不堪,捻一抹心香,芬芳了岁月,醉了童年!”
就散文写作而言,除了“人性”与“诗性”,我是主张融入一些悲天悯人的“神性”与透骨入理的“哲性”的。润雨写“奶姥姥”的《薄凉岁月里的暖》、写本家大娘“兰娘”的《乡间有兰自芬芳》就属于这样的文章,有味道,有嚼头,有温度,有厚度。然而,就整部作品集而言,在“神性”与“哲性”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我想,润雨的下一部作品集,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
窗外,月光正好。润雨,年华更醇。
[下一篇] 说给风的话,被风吹走
[上一篇] 捍卫中国作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