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一个酷似晴雯的少年玩伴
一个酷似晴雯的少年玩伴
作者:王秀娟

    小菊比我大一岁,是我很多行动的伙伴,除了上学。

    那时我还没听说过“闺密”这个词,但是即便知道这个词我和小菊也不是这种关系,这多半是由于她的身份。她是地主的女儿,所以她和她的姐姐都没有上过一天学。

    那时我还没读过《红楼梦》,只看过小人书,学名连环画,还在别人家看到过一套挂在墙上的四扇屏,听画的主人给我讲了画中的故事,其中“晴雯撕扇”的桥段让我印象最深。小菊就是画中晴雯的这样一副长相,水蛇腰杨柳肩,瓜子脸,樱桃口,红嘴唇,黑葡萄般的眼睛,长睫毛,总之是多数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模样。 她那时头顶上梳个小圆辫用红头绳扎在一侧,看起来很像李铁梅,人们也经常这样喊她。可是在我看来,李铁梅的那种革命表情与她是不相干的,我觉得她更像晴雯。特别是后来我读了《红楼梦》之后,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

     在放学之余或长长的假期里,我去割草拾柴捡豆子,作伴的人总有三五个,每次都有小菊。我感到她和大多数人合不来,人们经常在背后议论她,说她穿的衣服太艳,有个红格褂子最明显;说她头发梳得铮亮不像庄稼人;说她偷生产队的玉米神出鬼没没人能抓住等等。可我跟别人看到的不一样,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第一,她知道的野菜名称和性能最多,每次向我讲解都大有收获。什么地方能割到又好又多的草她胸有成竹。农活上是优秀档次,割麦子经常先割到地头反过来再接我一大截,总之是劳动能手。第二,当我读书给小伙伴们听时,她的表情最专注,有时还提问或发表评论。《马兰花》里大兰的懒惰怎么造成的?害自己亲妹妹太没人性等等。在那个缺乏文化氛围的年代,小菊经常让我读书给她听,我感到她更渴望知识,可是却被政策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小菊在别人眼里是那样的异样,很自然的受到了孤立,但是我对她却是发自内心的同情与怜悯。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是一种卓尔不群的美,我们这些俗人怎么能具备呢!

    上工之前,人们要先聚集在那棵挂着铁器为钟的老槐树下,小菊如果不是最后一个赶到,那就会第一个站在那里。人们说她是在"谝"(炫耀)自己。她穿上那件红格上衣最出彩,成了她的主色调。那时全村都没有缝纫机,衣服都是全手工的,小菊和她姐姐都是能工巧匠,在每年每人一丈七尺三寸布票的限制下做出了让人羡慕的服饰。树荫下那个手扶锄把的纤秀倩影,真像一尊美丽女神的雕塑,我当时就想早晚有一天要把这感受写出来。

    那时候,如果没有繁重的劳动,小菊往往拿着一点小针线活,比如扣袢鞋底之类的,那种麻利的动作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偶尔也有更小的女孩围着学习。队长一来,大家都把私活放好,小菊的动作也是最快、最麻利的,当队长骂骂咧咧半开玩笑地谴责那些慢半拍的女人时,她们就用仇恨的眼光望着小菊,可这位美人早就轻巧的避开她们的目光看向别处了。更引起女孩们嫉妒的是队长在劳动中常常表扬她,让大家学她干活利索有效率,等队长一走这就不得了了,冷嘲热讽指桑骂槐,明明吸收了人家的经验,提高了自己,还不时露出什么剥削阶级寄生虫之类的话,光天化日之下欺负人。

    小菊住在村西头,我上学要经过那里,多少次早晨我看到她站在高高的土台子上梳头,披散下来的长发在她灵巧的双手里飞扬流淌,有时一个微笑送过来让我震惊,她比画上的晴雯动人多了!要不是这该死的成份,她一定可以去县剧团演李铁梅,或者后来排演的《望江亭》里谭记儿这些角色,肯定不逊于当时的演员。这都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了,但是每每回忆起来,犹如昨日。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往往是由于他们的不同寻常,在一个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我们的脑海里活色生香。

    我离开村子之后,再也没听到过她的消息。87版《红楼梦》播出后我还总惦记着这个酷似晴雯的女孩,推断她后来的生活,长长的岁月里有无限种可能,每一种可能我都希望它指向美好、光明和幸福。那么美好的人,理应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哈尔滨的春天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