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市图书馆借书,多在“中国散文”书柜上浏览,看能否发现中意的书。去得多了,有时候也能捡个漏。说漏不准确,其实是自己喜欢读的书。那日,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华名水《那水》入了眼帘。翻阅起来,全是名家的游记,令人惊喜的是,其中有我们河北省散文学会会长尧山壁的《陶醉壶口》。
尧山壁老师是我仰慕已久的诗人,散文家。山壁老师以诗著名时,对他的了解是浮光掠影。听说他偶尔写散文,便佳作连连,屡获大奖,成为一代名家。他的《母亲的河》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作品被译成英俄,日,西等18种文字。
认识尧山壁会长是我加入散文学会不久,第一次参加学会活动,去沕沕水采风。这次活动,规模比较小,梁剑章秘书长,赞扬老师,燕照人老师,张雷,媚雪儿,若水和我,到了景点才看见另外一辆车下来的尧山壁夫妇。
对于初写散文的我,有如此机缘见到尧山壁会长,是我的幸运。只见他个子高高,不胖不瘦,着对襟上衣,宽松长裤,干净整洁,给人的感觉和蔼可亲。
晚宴上,给尧山壁老师敬酒。鲁莽的我张开口就叫尧老师,梁剑章老师就此说起山壁老师的一段趣事:尧山壁老师是河北隆尧人,笔名尧山壁,原名秦陶彬。他在省文联工作时,一位熟悉尧山壁的同事大喊:“秦陶彬!”正往前走的尧山壁老师似没有听见,无动于衷,以致那人再喊“尧山壁”!他才回过头来。
因为来过风景秀美的沕沕水景区,观瀑爬山时尧山壁老师夫妻没有去,第二日上午,参观山洼里的一个古老村落,尧山壁夫妻和我们结伴而游。他步履矫健,精力充沛,对古老的院落,花砖的门廊很有兴趣。他告诉我们这是民国风格,那个是清末建筑……许多门廊两面雕刻或撰写有字联,我不认识,请教他。他一一解说,并说文字的奇妙,从仓颉造字到现在几千年的历史,亦成为文明的载体,文明的标志,文字也让这些遗留下的文物化茧成蝶。
身边,他的夫人温和静雅,微笑地听他讲解,眼含赞许。看他们夫唱妇随,心生羡慕。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采风间隙,我请教他怎样写好散文,他言简意赅地说:“没有诀窍,多读,更要多写,就能写好”。几年过去了,我虽然一直记着这句话,但并没有真正的去做,所以文章至今如一盘散沙,魂魄皆无。
从此,散文学会的活动中,就有机会见到尧山壁会长。2012年的衡水年会,尧山璧会长亲临坐镇。那天,全国各地二百多位会员聚集在美丽的衡水湖畔,集结在散文的大纛下。山壁会长总结了多年的写作经验,倾囊而出,应邀为到会会员讲解怎么写好散文。他说:“写好文章要主题先行,取材广泛,情真意切,独具个性,不要捡到篮里就是菜……”。会场座无虚席,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他讲课。
散会后,感觉意犹未尽,和威县的张香君回到同住的室内,还在谈论会长讲“捡到篮里就是菜”的话题。香君姐姐说晚上要去拜访尧山壁老师,他们是邢台老乡。她年少时喜欢写作,曾经受到尧山壁老师无私的指导。知道山壁老师这次要来,她才从遥远的威县赶来。原来我们都是会长的铁杆粉丝。
一个人久负盛名,远远观看会高视阔步,会长却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看他身边常常左从右拥着请教的学会会员,不忍去打搅,私下就静心去读他的文集。他的文章看似朴实,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我记得梁剑章老师说过:会长的散文已到大智若愚,大巧之拙,大浓之淡的境界。
他的《母亲的河》,每读一遍情感就似抵达了尧乡,作者心中那弯弯似带子的泥洋河仿佛在眼前,河里的涓涓细流,像慈母的爱。也许是那条河铸就了作者的文思延绵不绝,是他文学永远的伏脉,所以他的《母亲的河》流淌在每一个读者心中,成为经典。
纽约时报曾评论:通过《红高粱》,莫言一路讲着家乡的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把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贾平凹写他熟悉的商州农村,把新时代农民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深入人心的解读,让他成为著名文学家;贫瘠的尧山走出的尧山壁,时刻不忘自己是隆尧人,怀着对家乡满腔的热爱书写那里的山山水水,让他成为河北文坛里程碑式的人物。
今天再读他的《壶口瀑布》,大气磅礴,性灵独具,令人陶醉。他脍炙人口的散文还有《老枣树》,《滏阳河》等等,都是描写家乡的冀南山水,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那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一个作家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里。一个作家有了大爱,有了悲悯情怀,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尧山壁会长领导河北省散文学会风风雨雨十几年,是领军人物,亦是我们的精神领袖,更是初学者的榜样。会长为人作文,像一面旗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会员。正因有这面旗帜,才有散文学会的蒸蒸日上。
如今已七十多岁的他精神不输年轻人,笔耕不缀,博客时常更新,报刊杂志上,还能经常欣赏到他厚重大气、争相传阅的好文章。愿尧山壁会长身康笔健,为我们写出更多的妙文华章。
[下一篇] 多才多艺话武锋
[上一篇] 李兰祥,再现赞皇籍老兵风采的八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