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海蓝蓝作品选之二:但愿“黄金”遍埠头
海蓝蓝作品选之二:但愿“黄金”遍埠头
作者:佚名


从江南回来半个多月,每看到书架上的石头,都会想起与石结缘的那些故事,想起江南之行的每处风景,每段传说……
                                                                        
一、如烟江南,水乡泽国       
        
初冬的上饶有几分清凉,随《三清媚》签约作家到余干采访,带着期许与好奇,欣赏如诗如画的山水。

隔窗望去,袅袅炊烟弥散在山间,似云似雾,覆盖着不知何时只剩稻梗的田野。渐渐垂落的夕阳映红半个天空。悬着的半个月亮,隐隐约约,旁边还有颗耀眼的金星。

当太阳将最后一缕彩丝拽进山谷,半块“明镜”与亮星便成了夜的主宰。诗画的意境蜿蜒在曲曲折折的山间,耳畔传来遥远的低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据说辛弃疾写的就是在这一带的所见所闻。

山中的夜虽很清幽 ,却也能清晰的辨别延伸到不同方向的叉口:福州、南昌、景德镇、鹰潭市。路绕群山,河水相伴。有人说信江到余干分支而流,但最终注入珍禽王国——鄱阳湖。

余干在湖滨平原,星罗棋布,沟渠如网。良田美畴,阡陌相连,到处是田园、鱼塘、莲池,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水乡泽国”。


                                                                      
二、印象山庄名獒难忘 
 

     走近名獒山庄,便会有种超凡脱俗的满足。这座仿古建筑,装饰淳朴,用材讲究;工艺取于自然:山水树木、花鸟鱼虫。虽南北之别,但都将丰富的想象与美好寓意贯穿其中,如木刻图案的蝙蝠、梅花鹿、怪兽与喜鹊,谐音为福禄寿喜
     
跨过门庭,便走进江南园林:亭台楼榭,小巧精致。再往里,则见与北方截然不同的四合院。每个房间都有清新脱俗的名称,木框水墨画,几何图窗棂,哪一处都带给人浓浓的生活气息,大有回归故里的温馨。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不仅体现在视觉,更让味觉无法抵挡诱惑。一道菜上来,谁都不能先动筷子,拍照秀美食几乎成为习惯。毕竟写文配图,衣食住行皆需告知天下。

四合院正对面,回廊有通往二、三层楼梯。旁侧立柱是依形雕出的须髯垂胸的寿星,不得不惊呼独特的艺术美。标间有典雅的竹椅茶几,也配有电视空调,最贴心的是配有电脑,或因自己写作需要,上网查阅必不可少。

清晨,打开木窗向外望去,雾霭迷蒙,像《西游记》里的天宫仙境。山庄外,高出楼顶的徽派建筑十分醒目。我一向喜欢欣赏各地独具风格的建筑,这种“凝固的音乐”越奇妙,越有吸引力。
  徽州人最善抓住山水作文章。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就是依附其上的细胞,静谧雅致如诗如画,天然和谐,环境优雅。
   山庄有种朴素
,细微的幽与雅让人悟出主人的修养与追求:外墙的脸谱,守候的石狮,老黄金埠的招牌,庭院的设计:月亮门、镂空栅栏、老旧农具。墙上的,地上的,门上的,即使窗棂图案,回廊婉转,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你走一走,坐一坐,小憩喝喝茶,再环视四周,身心轻松舒坦,绝不会有面对北方高宅大院的压迫感,也不会有身处徽派祠堂而让人心生敬畏的肃穆。

     我一直好奇山庄是否与藏獒有关,听说庭院外有座小型动物园,便穿过前院廊亭,欣然前往,还没走近,便传来一阵犬吠。一黑一白的小犬本想冲到门口,可被什么东西遮挡。我定睛一看,原是一只黄獒一声不响,端坐门口,将整个身子靠在铁门上,眼望对面,任身旁嘈杂一片,也不知深思什么。

相隔栅栏里,一条铁包金色的藏獒也开始狂吠,我走近栏杆,平静地对它说:别叫了,黑子!我是来看你的,友好一点不行吗?它仿佛听懂我的善意,竟真的不再吭声,昂头望着我,眼里流露出一丝温情。我不知是不是它想要自由。藏獒领地意识强,且只认唯一的主人,想必山庄里也发生过藏獒情深义重的故事吧。
     
走过禽舍,一只孔雀抖动着多彩的羽毛,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风骚。一旁的鸵鸟也不甘寂寞,低下高贵的头颅,试图从栅栏的小孔伸出自己的喙,可试了几次都未成功,又伸直脖子,从高处尝试。我想,它或许也是表达一份自己的真诚。

人也罢,走兽与飞禽也罢,其实,友善都不是一厢情愿的。尊重与爱,理解与懂得,或许真的是人与人,人与动物都需要的情感方式。      

                                                   
                                                                
三、循余干渊源,探黄金埠古镇由来

     
客房有电脑可以上网,可以让我尽快了解所到之处的历史渊源,否则,我的心里会对余干一无所知。那样,我会在心里失去方向感,会觉得天旋地转,腹中空空,如同白痴无法让自己的心与余干紧密相连。   

打开百度地图一查,不仅揭开了余干的神秘面纱,还让更多的知识储存在我的记忆里,心不糊涂,思维就会敏捷。

余干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上饶市辖县。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因境处余水之干而得名。关于余干名字来历,说法很多,足见历史悠久。还有一说是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形地貌由东南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纵贯全境的信江分东西支流注入鄱阳湖,构成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素有八省通衢之称。

在余干县有个色彩独特的古镇,据说越族时有个干国,不但冶炼上等青铜,烧制绝品瓷器,还会琢制黄金般的玉器,但产地被王室保密,后干国渐衰,国王为后世复兴干国,让子民记住黄金玉产地, 将此地更名为黄金埠

其实,黄金埠古称黄丘埠 自古以来是余干县东南重镇,素有余干南大门之称。据史料记载:北宋时,金元煌由河南林县迁入此地。后有徐姓,于宋孝宗时,由南京乌衣巷;江姓,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由本县下塘;汪姓,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50年),由本县城南隅,相继迁入,逐渐发展成多姓集居的商业埠头。

因居黄丘边,信江岸,故名“黄丘埠”。黄丘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又据余干县志记载:五世纪中叶,有人搭店建街,历经发展,逐渐成为有福建漂织;南昌百货、樟树、药材;抚州竹木;徽州纸墨;丰城皮革;广源油盐;奉新五金的八大商贾汇集的大商埠。至清代时,黄丘埠已十分繁华。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历经黄丘埠,发现这里交通之便,物产丰沛,商贾繁盛,百姓安居乐业,心生喜悦,随后便欣然御笔亲赐:黄金埠三个字,寓意人民生活无虞,国泰民安。从此,这一雅称沿用至今。无论黄金埠名字如何而来,从古至今,它都是令百姓自豪的古镇。

无论老镇长,还是现任镇领导,说起黄金埠的过去与现在都满含深情,令人倍加感动。这里不仅有历史上誉为“十二景”的迷人风光、丰富的矿产、水产、林木资源,更有令子孙后代自豪的历史名人,红色文化,民族的精神所在。


     

                                                                     
四、70河森林公园,河畔的传说
       

70河是条人工河,是1970年建设的垦殖场泄洪通道。潺潺的河水在不知不觉中已奔流了近半个世纪,没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喧闹,没有机器轰鸣,静静地沉醉在阳光普照之下,没有参天的林木遮挡,也没有规矩的水泥河岸约束,就如门前穿行的小溪,不计回报的流淌了多少日出日落。

河对岸似乎在修建公路,见一辆工程车在堆起的高坡上驶来驶去。左岸小路,就像一条柔软的绳子,与河流相伴而行,弯弯曲曲,一点也不生硬,和周围的环境十分融合。河边的细毛竹,一墩一墩环绕生长,叶子密密麻麻,没有一点空隙。我喜欢细竹,感觉这才是江南独有的点缀。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虽有不少竹子,却不似这般环抱紧密,一同成长的竹林。为了不打扰同行作家,我用手机自拍几张照片,突出细竹而彰显江南韵味。

小路靠山坡一侧,用“高耸入云”来形容树木高大,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有人发现,树上结满了红红的小柿子,在没有叶子的枝杈上,抬头仰望,鲜红耀眼,带相机的摄影师们赶忙寻找角度拍照,而美女们则丢掉原来的矜持与斯文,像顽皮的孩子,从林子里寻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个子高的,尝试举起杆子去打,可拼尽体力也无法让一颗果实投入大地怀抱。没有办法享用美味,就只能拍张合影,可树真的太高太高了,站在它脚下,犹如一片落叶。
    
抬头拍不到,可以低头,就在眼睛向下的刹那,我发现躺在枯叶下的红色果实,圆圆的,和圣女果相似,比她坚硬,没她鲜红,橙色,红中带黄,黄中微红,弯腰捡起一颗,捧在手中,轻轻吹去浮土,放入口中咀嚼,甜甜的,香香的,果肉瓷实,没有汁水,比大柿子的味道更浓。这份童趣回归的感觉,让我忘记了年龄,如不担心行程,真想躺在树叶之上,望挂在枝头的红果,回味儿时的梦。

远处,几只水牛沐浴在阳光里,枯黄的稻田,只剩下齐齐整整的半截稻梗。水塘里,一群鸭子从这一处游到那一处。70河依然如故的不理不睬,走它的路,看它的景。

走上山坡,竟有一户人家。老翁正忙手里的活,我却对他叼的烟斗十分好奇,与他交谈,接过来仔细观赏,却被几位摄影师当做模特被定格在镜头里。

山里人聪明勤快,因地制宜,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能用巧手,把简单的生活拨弄的有滋有味。我从小生活在北方城市,工作也一直在学校,对农民生活总觉得有趣,走到哪儿,都要寻找他们自制的农具拍摄,无意间发现旁侧的厨房内,一只端卧灶台的猫咪,圆睁双目盯着我,掀开锅盖,里面有几个红薯,跑出去问老人,是不是自己的午餐?他说:不是,你们喜欢就拿去吃吧。城里街头才有卖烤红薯,可绝对没有农家自己烤的红薯味道好。

沿着森林的人行步道,享受天然氧吧的充足空气,回归自然,让久居繁华都市的人身心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70河森林公园,,绝对是城里人最值得放松的地方。

 

           五、收藏在石头里的记忆

 

离开黄金埠时,司机给我了一个塑料袋,满载着大小不等的石头。我不知道这些石头究竟有没有价值,但我喜欢石头带给我的想象。

司机告诉我:信江黄蜡石之美,质地如玉,色艳如虹,浑然天成,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完全具备湿、润、密、透、凝、腻六大特性,兼有皱、瘦、漏、丑、秀、奇等不可多得的特点,堪称石中奇品。

信江上下游流域50多公里,黄金埠镇位于信江下游,是黄蜡石的重要产地,共有大小采沙(硪)场几十个。石农、石商上千人,年交易额上亿元。

这里的黄蜡石,品种繁多,颜色丰富、石形奇特、纹理复杂。质地纯正细腻,质量上乘。黄蜡白蜡,应有尽有;蜡黄、土黄,不一而足;荔枝纹、金印纹、稻草纹、珍珠纹、玫瑰纹等图案,数不胜数。

听司机一说,车上美女作家们都后悔没捡一块黄金埠的石头留作纪念。我说谁喜欢就拿一块,可司机说,石头也讲究缘分,有缘才会相聚。我不懂石头里有什么财富,却总喜欢寻有缘石头带回家,为的是收藏所到之处的记忆。比如前年秋天,我参加六省市诗歌万里行活动,在太行山下,在滹沱河畔,都曾会遇到几块结缘石,在发现地拍照后带回家。去年夏天,去四顷梁采访,在炎帝洞附近的山坡,捡了两块大石,也是拍照留念,摆在书架上,留下一段记忆。

前几天去秦皇岛,傍晚在海边观日落,随意捡起一颗石头,竟发现形似鼠宝贝,头部有嘴,有眼,乖巧可爱,巧合我先生与公子属鼠,便带回收藏。

其实从黄金埠带石头也曾有几次犹豫,因为皮箱空间有限,几次想送人,都忍住保留,只好将携带衣物送邮政快递,而让这些有记忆的石头与梁衡老师签名的三本书伴我跨越几千公里,乘高铁到北京,再乘地铁倒公交带回家。

你瞧,一条黄金埠来的小丑鱼,放在小鱼缸里;一朵黄金埠石磨菇长在花盆中;那些晶莹剔透的小碎石,放在手上,不停地传递着遥远的信息。我似乎听到朱熹吟诵《访赵忠定过金步(今称黄金埠)行穿侧径度荒原,又踏泥沙过野田。路转忽然开远望,眼明复此见平川。江烟浦树悲重叠,楚水闽山喜接连。税驾有期心转迫,棱棱瘦马不胜鞭。

我收藏着一块水晶心石,是同学送的。这块来自我故乡的石头,通体透明。还有一块来自滹沱河畔的小心石。外观是心型,上面还有一红色心脏印记。我不知岁月将谁的心刻在上面,随着河水漂流到山西,在碎石河滩沉寂了多少年,却与我相遇。望着它们,我想起在上饶黄金埠镇,边山上的宝应峰遇到的一对年轻夫妇,手拎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贡品和鞭炮,面带笑容正向山上的寺庙走去。我迎面相遇,便问他们是去还愿的吗?他们说是。因为在年初在庙里许下诺言,现在兑现诺言是因为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我没细问事情原委,却能体会和理解他们内心的那份喜悦。

信仰,如我所面对的水晶心,又似那颗从外到内呈现的心形石头一样,每个人是否有自己从一而终的信仰标准,不是听他怎么说,也不是看他面对佛祖时的样子,恰恰就是在没人约束的时候,自身内心指导下的意识与行为。

黄金埠是先驱方志敏革命的主要根据地。在遗著中,他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俗话说:言为心声。这不正是一位革命者,在临终前,捐出的一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吗?

石头是有生命的。佛祖说;万物皆有灵性,而区别就是生命的形态,理解观念不一样而已。我们理解不了石头的生命,就像鱼儿理解不了水之外的世界,人理解不了宇宙之外一样。

我带回的石头中,有一个像狗狗的头,鼻子眼睛都很清晰。我喜欢狗狗,无论走到哪儿,都会与偶遇的狗狗交流,说也奇怪,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看到我主动招呼,狗狗都会高兴的跑到身边亲昵地表示一番诚意,很多朋友以我养狗解释这一现象。其实并不如此,我到愿意把与它们的交流,解释为我能懂它们的情感和人一样丰富。信任是人与万物相处的最高贵的礼仪,它们或许比人类更明白这一点。

面对一块块奇石,想到一幅画,想起一个人。画的名称叫《长亭树老阅人多》,画的作者是丰子恺。

1961年秋,或许正是我出生那一天。64岁的丰子恺到江南写生,途经余干的一座码头,看到有三个小孩子隐匿在一棵古樟树内,其中一小孩盘脚坐在西边,神态宁静,宛若法师坐禅;一男孩和另一女孩在东边捉迷藏,相互躲闪。树洞玩耍的三个小孩儿,各自心态皆有不同。树外有一小女孩拉着妈妈也要过去玩游戏。

丰子恺将此情景画在速写本上,可见即兴而作:树左有一半露半藏的长亭,周围有矮小栏杆,地面凹凸不平,寥寥几笔,就把嬉戏兴味表现出来,一静一动,活灵活现。很多人评论:此画把几个小孩点缀于树根之内,运用对比,使老少感应(树老人少)体现如此自然。

画家是画渡头风景,却为何一只渡轮都没画,甚至连水也都不勾一笔?在画的左角,丰子恺题长亭树老阅人多,落款是江西黄金埠渡头,点出所画地点,可谓无画有画,弦外余音,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六、但愿“黄金”遍埠头

 

有人说丰子恺这幅画作的地点是梅港,而不是黄金埠,其实,历史真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黄金埠这座建于秦始皇统治时期,乾隆皇帝赐名,留下许多名人轶事,历史传闻,资源富庶,人杰地灵的古镇随处都可以捡起一颗“黄金”。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在这里都有着顽强的生命。

黄金埠孕育了五代十国的陈国丞相戴安,唐朝司徒吴献马,北宋光禄少卿并充直秘阁的吴宗胜,北宋礼部侍郎章公弼,元朝爱国武将武良弼,明朝都水司主事并升任四川副使的叶应震,清代武秀才江鸿波,江西第一届众议院民国议员戴书云等历史名人。

黄金埠是唐代大诗人刘长卿,吴越王钱镠,唐宋诗人冯祖昌、白云章,南宋理学家朱熹,右丞相赵汝愚,明朝理学家胡居仁等人久居与笔耕之地,是明代著名学者罗洪先、王阳明等人游历之所。      

在这里,我听过毛兰湖传说,也听过日军火烧黄金埠,独留徐姓商埠。我参观修建城楼,抚摸过弹迹遗痕,聆听了“塘石战斗”“攻打邹源”“红军三打黄金埠”的故事。

从黄金埠返回上饶的路上,我发现有的村口有座镂空砖砌建筑,车上竟无一人能说出叫什么。黄金埠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历史,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却依旧如沧海遗珠,留给我一个未解谜团。

从江南回来,心里一直都没放下这个疑团,网上查阅,终于明白,这种在余干等地独有的民俗活动,叫烧塔

据传烧塔之俗,与元末刘伯温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有关。虽然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渐渐淡忘,而举火为号却成为民俗表达中秋庆丰收,烧塔表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烈焰,越烧越旺,红红火火。

春节的脚步渐近,这座古老的埠头也会与其他地方一样,弥散着越来越浓的年味。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去那里打捞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黄金”。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大赛)涿鹿杏花春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