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瓮
大瓮
作者:吕瑞杭


星期天回老家,偶然看到二哥的墙外倒立着几个大瓮,宛如一个个石墩,静静的守候在那里。更像是迎接游子的回归,多年不见,睹物思情。

在那个“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的年代,家里曾经的大瓮是好多人家粮食多的象征与骄傲。我们的邻居家有个女儿待嫁,做为母亲很替女儿着想。于是趁着一个傍晚与媒人步行15里路到男方家走了一趟,果然不虚此行,那位母亲抽空到男方家的厢房一走,发现了十几个大瓮,揭开瓮盖伸手一摸全是粮食。母亲将女儿的婚事一口答应,估计女儿嫁过去了至少不会挨饿。

那瓮中之鳖的故事也与大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困在瓮中的甲鱼容易被捉。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

这种大瓮内外都是上釉的,明亮明亮的,简直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瓮沿则是延续浅红色,没有釉子,稍宽,这样便于人们的搬动。大瓮高约1—1.5米不等。这也是我们儿时的玩伴,偶有闲置的,便装上水,夏天可以尽情的在里面洗澡,有时候一个大瓮跳入2-3个小伙伴同时洗澡,玩的很尽兴,一直到腹中饥饿才肯上来。

在《宋氏》里有记载:“司马光生七岁,凌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入水中,众皆弃去,先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说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或许就是这种大瓮,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不慎落入装有水的大瓮,别的孩子撒腿就跑。聪明机智的司马光搬起石头猛地砸向水缸,顿时缸裂水流而出,孩子得救。

其实,在那个时代,粮食非常珍惜。用大瓮装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避免了鼠害。那时候土房土墙,鼠害非常猖獗,老鼠不但挖墙打洞,甚至可以飞檐走壁,沿着电线飞跑。那时候卖大瓮是一个很好的行当。每年的麦收与秋收之前,常常有套着马车走街串巷卖大瓮的,往往都是成套的瓮,大瓮套中瓮,中瓮套小瓮,小瓮套瓦瓮。成套购买相当于现在的批发价,价格稍微便宜一些,单个购买则是零售价。农户一般用大瓮装粮食,中瓮做水瓮,小瓮做面翁,瓦瓮装小杂粮等。因为卖大瓮的一般不卖瓮盖,所以农户都要自己用水泥根据瓮口大小抹一些瓮盖。抹瓮盖可是个技术活,要预先找一块平地,洒上水,铺上一些旧报纸,把一些粗铁丝小于瓮口摆好,再把和好的水泥放到铁丝上,用泥抹砸实,抹平。最后用两根交叉的秸秆画圆(秸秆的长度稍大于瓮口),交叉点用一根针扎在瓮盖的中心,把多余的水泥用泥抹切去。一天便可以用清水淋透,利于水泥凝固,三天后可以缓慢的将瓮盖抬起,撕去旧报纸,崭新的瓮盖大功告成。

那时候,我家人多,买的大瓮不够使用时,父亲手巧,还要亲自用水泥抹一些大瓮。父亲先将土坯仿照大瓮的样子垒成模子,在一层一层的往模子上抹水泥。抹大瓮时都是口朝下,底朝上的。模子干时抹水泥容易脱落,父亲通常先将模子喷湿再抹水泥。瓮身水泥抹到2-3寸厚就可以了,瓮底比瓮身稍厚一些,抹瓮时完全不用铁丝做骨架。最后用水泥浆刷一遍也就算完了。要等到一周后,几个人合拢着把大瓮抬翻,口朝上,再用铁铲把里面的土坯模子铲净,铲光,用清水泡上5-6天,放水阴干才能使用。后来父亲还学着用水泥抹了几个箱子,可以用来装花生等一些轻东西,也能避免鼠害。大大的节约了买瓮的开支。

由于瓮与瓮的材质不同,釉面好次不同。一些大瓮吸潮气,霉坏了不少的粮食,有的瓮底的粮食还生了芽,农户往往心疼好几天。有的瓮高,取粮食十分不易。我小时候就常常被哥哥们放到瓮底取粮食,那瓮底又脏又呛,出来后完全成了一个土人。鉴于以上两个原因,一些透气性好,高的大瓮首先别淘汰了,成为装水或杂物使用了。

我入瓮取粮与请君入瓮的故事是有千差万别的。

请君入瓮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一个官员利用请君入瓮的方法逼供了不少犯人,后来经上头查实这名官员滥用刑法,就派朝廷命官安防此举,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请君入瓮的故事。

再后来,农户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人们纷纷盖起了砖房,水泥铺地,装上了坚固铁门,粮食用袋子装好直接存放地上就可以了,老鼠也是无可奈何的。大瓮也由于笨重逐渐被遗弃,一些烧制大瓮的瓮窑随之倒闭了。

一些闲置的大瓮可以用来栽花,也有的用来做狗窝了,用不完的大瓮闲置家中院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经的大瓮装载的是粮食,是希望,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愿望,而今成了人们的美好回忆了。见到大瓮总能勾起许多人对那个年代的无限遐想。

曾经的大瓮,再见了。

[上一篇] 鬼圪针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