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古枣飘香的地方》 作者 梦漪
《古枣飘香的地方》 作者 梦漪
作者:耿文海


 

五月的邯郸,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空气中随风飘荡着花香,传递着鸟语。在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季节里,邯郸市散文学会一行二十四位作家,到被称为“古枣树基因库、活化石之乡”的邯山区河沙镇小堤村采风。

一、被唤醒的乡愁

车,载着作家们沿着宽畅的马路,一路顺风来到了小堤村前。下了车,春风荡漾,阳光明媚得有些晃眼。远离了城市的拥挤和喧嚣,远离了钢筋混凝土的城堡,远离了混浊的雾霾,顿觉眼前霍然开朗,心情格外舒畅。空旷的田野里飘荡着新鲜的空气。不远处,成片的庄稼和枣树随风摇曳,仿佛是在欢迎我们这些前来观光的客人。站在小堤村村口,踩着脚下的石子路,恍若有种回家的感觉。那一刻,我嗅到了一股久违的乡村味道儿和熟悉的阳光味道儿。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将我从记忆里摇醒,唤回了那缕遥远的乡愁。有人说,“这里的农村,更像农村”。我说,像农村的地方,才是安放乡魂的家。

通往小堤村的文化长廊,让我想起了儿时爬满丝瓜、梅豆或葡萄的农家小院。那时,丝瓜架、葡萄架就是农家人的休闲茶座。闲暇时,坐在小马扎上可以看书、喝茶、聊天、听评书、写作业,还能看到蜜蜂忙碌的身影和前来觅食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满满的都是惬意。所不同的是,小堤村的文化长廊是大家的,里边满满的都是文化元素,有故事,有养生知识,还有枣文化,这些都与小堤村息息相关,特别是古枣。制作者是小堤村的能工巧匠。透过这些作品,让我们领略到了当代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新,他们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时俱进,打造着新生活、新气象。

走出长廊,街头彩旗飘飘,热闹如集市,到处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挂着红灯笼的枣树三三两两分布在街头,俨然是一个个羞答答的“礼仪小姐”。枣树荫下,休闲的人们坐在秋千长椅上聊着天,尽情享受着这朴实自然的乡村风光、农家乐园。

对面不时传出孩子们的嬉笑声,不用看便可猜出那是孩子们的天地。儿童乐园,自然是孩子们的家。那里摆放着各种具有趣味性的玩具让他们玩得乐不可支,兴趣盎然。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老一辈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不正是为了让下一代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最心动、最熟悉不过的是仍然沿袭着上个世纪模样的农家小院,灰砖砌成的门楼,大红的灯笼,沧桑的门楣,磨损的门槛,斑驳的木门,陈旧的木格窗户,笨拙的板凳,摆放在墙角的农具,挂在墙壁的玉米、辣椒、干豆角,老式的八仙桌……无不让人触景生情,恍若回到了当年的时光。这,才是乡魂的回归地。

 

二、由小堤村的树说起

在小堤村,我听到了一些关于小堤村和树的传说。

其一:相传明朝永乐二年,王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至此,看到成片的枣林,便依漳河故道的河堤而居,因村庄小,故取名小堤村。

其二:小堤村原来河沙堆积,无任何遮挡。当狂风来时,沙尘弥漫。村民便在四周种植了大量果木,而唯有枣树枝繁叶茂,在村子四周形成了大片的枣林,因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几百年来,虽经过无数次天灾人祸,至今村里仍保留着村南、村北、村西三片古枣林。全村共有枣树566棵。其中,五百岁以上的古树313棵,三百年以上的古树有22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有37棵。不愧是名符其实的“古枣园”!

其三:相传古时,邯郸王郎与刘秀大战于小堤村,刘秀曾在这里的古枣林里藏身,被蝼蛄救了性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也曾经过这片古枣林,当时口干舌燥,便想摘红枣解渴,连喊数声:“枣林中有人吗?”却无人答应。赵匡胤自语:“枣中没人。”后赵匡胤登基,史为“宋太祖”。皇帝说话金口玉言。从此这林中的枣儿便有核无仁了。由两个不同朝代的皇帝发生的故事,让小堤村变得愈发具有传奇色彩。

其四:村中心坑塘边有三棵杜梨树。其中一棵树龄为1100多年的杜梨村,被人们称为“树神”和“白花仙”。相传,邯郸战役杨得志一纵所部与国民党马法五、高树勋军在北文庄、小堤一线激战,由于敌众我寡,队伍退至小堤村杜梨树一带,情况万分危急。紧要关头,敌军突然仓皇退兵,我军化险为夷。事后,人们都说是杜梨树显灵,白花仙借仙兵降凡助我军转危为安。尽管故事具有演驿色彩,却反映了村民对杜梨树的崇拜之情。

其五:村里有一棵“枣抱榆”树,就像是一棵迎宾树站在村口,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宾,吸引着过往游客竞相拍照。有人说“枣抱榆”是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也有人说它们是一对母子,众说纷纭。在展示室内的一块木板上,我看到了小堤村老工匠王金贵老先生的烙画,“枣抱榆”意“早日盈余”。原来这才是它的寓意,你猜对了吗?

 

三、枣花糕,母亲的味道

一行人走在小巷里,突然就被一股纯朴地道的麦香加甜枣的混合味道儿吸引住了。顺着这香甜的味道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农家小院门前,人还没进院,浓郁的香甜味就已经让我们陶醉了。这,不正是久违的母亲的味道?

抬头“梁嫂发糕”四个字已经映入眼帘。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梁嫂发糕”的生产地。走进院落,里边已聚集了不少人。一打听,大家都是被“梁嫂发糕”的天然麦香和枣香味道吸引而来的。在院落一角,摆放着两屉刚出笼的枣花糕,正热气腾腾的冒着香气。难怪满街飘香惹人馋,“梁嫂发糕”名不虚传!此时的梁嫂就是个明星,她被众人围在当中争相合影。朴实的梁嫂用地道的邯郸话在向大家介绍着枣花糕的制作方法:自家种的麦子,五百年的古枣,一百多年祖传的手艺,老酵子发的面……几分钟后,梁嫂家的笼屉里,小山似的枣花糕所剩无几。从梁嫂家出来的人,手里都多了一兜儿还带着热气的枣花糕。那是带着母亲味道的枣花馒头啊!

 

四、铸造手艺,小堤村的自豪

据说在小堤村,四十岁以上的村民都有一手铸造技术,这是他们集体的荣耀。甚至还流传过这样的歇后语“小堤的闺女出嫁——倒贴(铁)”。意思是这里因铸造业而富裕,出嫁的姑娘不仅嫁妆丰厚,还会几手铸造手艺。据介绍,小堤村的铸铁手艺是邯郸最早的铸造业发源地,这里有一大批手工艺匠人。其中,现存实物为一口铸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大将军”铁炮,就保存在永年区洺山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小堤村曾为我军秘密铸造过炸弹、手榴弹外壳、红樱枪枪头、大砍刀等武器。解放后,小堤村的传统铸造业更加兴盛,村民几乎都是铸造匠人。他们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和创新,产品远销日本、香港等地。一个小小的小堤村,曾拥有四十多家大中型铸造企业,年创汇八万多元,人均收入五百多元。这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当年,就是靠着铸造业,小堤村人民自豪地步入康庄大道,成为邯郸的富裕村。

如今,随着生活的多样化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传统的铸铁技术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年的那些铁艺工具,被搬进了新建的铸铁工艺园,成为历史的见证。在工艺园内,还以雕塑形式还原了过去制模、熔铁水、浇铸等各个生产场景,为人们展示着小堤村以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五、尾

整洁宽畅的街道,干净别致的农家院落,生机勃勃的古枣树,喷香的枣花馒头,传统特色的扎染布,众多的能工巧匠,热情朴实的小堤村人,构成了一幅新农村美好的生活画卷。何处寄乡魂,东南小堤村。

从文化长廊的枣文化,到平汉战役的红色文化;从梁嫂发糕到莉莎小院、特色民居;从工业风咖啡馆到古枣园饭店;从启乐儿童大学军事学院到村民自治当家作主人,处处体现了小堤村人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生活品质的真情实景和实干精神。

从走近小堤村,到走进小堤村,这一路,我们见证了这个美丽乡村的各种特色和文化神韵,体会到了小堤村的新变革、新风尚和新风采,感受到了这个美丽乡村所彰显出的朴实和自然美景。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走的是集体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让农村变得环境整洁,人活得舒心快乐;让农民讲文明、懂礼貌,有文化,有素养,爱生活,会生活,日子过得像枣花一样,又甜又香。

“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杆儿”。到了收枣的季节,别忘了约上朋友,一起来小堤村品尝哟!

 


作者简介

 

梦漪,本名王振玲。河北邯郸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新民晚报》、《河北日报》、《作文周刊》、《幽默与讽刺·精短故事》、《中国绿色画报》、《当代人》、《大文豪》、《世界华文作家》、《中华作家》、《汜水文学》、《燕赵散文》、《九月》、《当代小小说》、《邯郸文学》、《陶山》、《九月》等几十家刊物,内容涉猎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剧本、民间故事等。2010年,采访撰写的五篇反映当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状况的纪实性散文被收录在《农民工访谈录》一书中;文章《西南庄印象》被收录在《邯郸红色记忆》一书中2016年,作品《母亲和她的羊》被收录在《美丽乡村之歌》一书中。

2011年4月,在河北省水利厅举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散文类二等奖。2016年9月,在“赵王集团.情系邯郸”散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幸福是什么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